□李克樂,楊宏力,曹思雪
(聊城大學商學院 山東 聊城 252059)
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有效供給是農戶經營效率提升和福利改善的重要保證。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現代化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發展壯大農業專業化社會服務組織。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體現。
當前,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已經呈現多元化發展格局[1],服務組織類型主要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業服務企業、農業服務專業戶等。這些服務組織滿足了不同客戶的不同服務需求,在服務領域和服務內容上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自2007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以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迅速成長。合作社類型不斷拓寬,從種植業向林業、畜牧業以及漁業等類型不斷延伸;服務領域更加寬廣,服務內容更加多樣化,從最初的生產領域逐步向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發展。
農民專業合作社從產前、產中和產后各個環節為社員提供專業化服務。產前服務主要包括種苗供應、農資采購等服務;產中服務聚焦于生產管理服務,主要包括技術服務、灌溉服務、農藥噴灑服務、收獲服務;產后服務主要包括產品收購、加工和銷售等服務。
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基于社員共同愿望成立的合作經濟組織,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為社員提供專業化服務,降低生產成本,節約勞動時間,最終提高農民收入。農民專業合作社通常由種植同質化作物的農戶集體聯合成立,因此合作社服務對象主要是這些種植同質化作物的社員農戶。
隨著合作社發展以及國家發展現代農業的政策導向,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成為農戶與現代化農業銜接的一個重要組織形式[2]。在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之路上,農民專業合作社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農民自愿聯合的一個經濟組織,產生于人民公社時代,具有較長的歷史。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一直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出臺多個正式文件,強調大力培育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特別法人地位和權利,不斷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運行機制,壯大集體經濟。
在農業社會化服務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揮著重要保障作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服務供應可以分為物資供應組、農機組、植保組、水電組、良種組等服務組織。這些服務組多以原有的生產隊為依托,在一定的范圍內集中民智、民力,為農業生產豐收保駕護航。村級集體經濟服務組織與農村基層民主制度相結合,發揮農村集體的力量,為農業現代化服務體系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農業企業為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專業化的農業服務企業。這類企業以提供專業化的農業服務為主,在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為農戶提供農資供應、農機作業、技術指導、疫病防治、市場信息、產品營銷等各類服務,以提供生產服務為主。
另一類是農產品龍頭企業。這類企業主要是從事農產品加工、流通的經營主體,有著更強大的掌握市場信息的能力,能更好地定位消費者需求。這類企業以訂單農業的形式向農戶發出農產品需求信號,并統一給農戶提供標準化的生產資料和技術服務,引導小農戶更科學、更高質量地開展農業生產并解決農產品銷路問題,延長農業產業鏈,幫助小農戶增收。
若小農戶已被合作社或村集體經濟組織高度組織起來,則企業直接與合作社或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聯系,組成“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小農戶”“農業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小農戶”等模式,降低企業與眾多小農戶之間的交易成本以及信息不對稱程度,更好地帶動小農戶實現農業現代化[3]。農業服務企業在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直接帶動農戶農業生產,為我國糧食生產和農產品供應作出了巨大貢獻。
農業服務專業戶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補充,也是當前為小農戶提供專業化農業生產服務的重要力量。農業服務專業戶通常并不能提供完整的生產服務,完整的生產服務需要多個專業農戶分工完成。農業生產的產前環節可能需要提供耕地、播種服務的農戶完成,產中環節可能需要提供灌溉、噴藥、收獲服務的農戶完成,產后環節可能需要提供加工、銷售服務的農戶完成。
農業服務專業戶與需求農戶之間是一種雇傭與被雇傭關系。農業服務專業戶為獲取收益出租自己的服務,需求農戶購買該服務,從而雙方達成一種交易。一般來講,農業服務專業戶提供的服務存在一定局限,服務群體通常局限在小農戶。在當下農業社會化服務市場需求以及農業經營主體形式多樣化的情形下,農業服務專業戶扮演著重要角色。
在國家政策導向及各級政府不斷推進下,我國社會化服務組織得到長足發展。截至2019 年,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數量達到89.3 萬個,服務營收總額1 688.8 億元,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勢頭強勁。
圖1 為我國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占比狀況。從圖1 可以發現,在當下,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供給以農業服務專業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分別占比49.91%和31.06%;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業企業組織占比較低,分別占比7.07%和3.80%。圖1 是從服務組織數量占比角度分析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狀況,但數量占比較高并不意味著服務農戶數量也一定高,因此有必要從服務農戶數角度分析社會化組織發展狀況。
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服務小農戶的具體情況見表1。從服務廣度看,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小農戶數量最多,達到6 222.68 萬戶,其次是農業服務專業戶1 801.92 萬戶和農業企業1 798.28 萬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服務農戶數量最低。
從服務深度看,由于相關統計數據并沒有提供各類服務組織在農業生產環節中的服務功能數量,暫且以平均每戶服務收入作為服務深度的評價標準[4]。由表1 可知,雖然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農戶數量和服務收入總額最多,但是平均每戶服務收入并不是最高。平均每戶服務收入最高的是農業企業,其原因可能是農業企業開展的社會化服務貫穿于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從產前、產中到產后。農業服務專業戶基本只提供產前的播種服務和產中的收割服務,對產后環節服務提供較少。

表1 2019 年社會化服務組織服務狀況
除此以外,各類服務組織的客體并沒有主要集中于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其服務群體主要集中在小農戶。在各類服務組織服務農戶數量中,小農戶占比在80%左右,這說明我國農業服務需求基本來源于小農戶。小農戶土地規模較小,資金投入小,以向外部尋求服務供給為主。
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勢頭強勁,農戶需求旺盛,但總體上還處于初級階段,產業規模較小,服務組織實力較弱,與廣大農戶多層次、多元化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下一步還需要加強政策引導,加強行業管理,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體系。
加快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體系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是我國發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農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因此,結合當前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狀況,提出以下幾項政策建議。
面對當下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營效率較低、管理不規范的現象,應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能力,鼓勵合作社引進新技術,鼓勵大學生等人才投身合作社經營管理工作,更好地發揮合作社對農戶的帶動作用。對目前已存在的“空殼”合作社進行清理,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過程加強監管,防止“精英俘獲”。地方政府以及村集體經濟組織應當加大支持力度,開展教育培訓和指導,加強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科學化運營和管理,促進合作社發展。
雖然我國社會化服務組織數量龐大,但是這些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的服務并非完全滿足農戶真實需求,導致服務錯位。地理環境特征在某些方面決定了服務需求類型,特別是在山地、丘陵等地區,農戶服務需求相對技術化、復雜化,各類服務組織的服務供給不足以滿足農戶需求。
各類服務組織要堅持以農戶需求為導向,以農戶需求為中心。在整體服務供給上,各類服務組織要因地制宜提供服務[5]。政府和村集體要不斷探索,積極發展適應本地區農情的社會化服務組織。
農業服務專業戶提供的服務類型單一,服務范圍村級化,服務低效化,存在諸多服務問題,但是農業服務專業戶貼近農戶,能靈敏感知農戶需求。可以綜合農業服務專業戶的優勢和劣勢,探索構建提供不同服務類型的專業戶聯合組織,將提供產前服務、產中服務、產后服務的多個專業戶進行聯合,統一運營管理,統一分配服務任務,以更高效、更全面、更科學地為農戶提供服務。
農業服務企業在服務的深度和廣度方面都優于其他合作經濟組織,服務鏈條覆蓋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各個鏈條,能為農戶提供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全程化的農業服務。特別是在產后環節的產品加工和銷售方面,農業企業更具有優勢。農業企業借助自身獲取市場信息的能力,有效解決了農戶市場銷售困境,成功實現了小農戶與大市場無縫對接。農業企業發展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以及財政助力。政府應當加大稅費優惠力度,對企業購買的服務設備和產品加工設備實施財政補貼,為企業提供信貸優惠,解決農業企業融資難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