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紫
(西京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23)
土地制度改革使農民在土地方面的權利得到了拓展,土地不僅可以用于開展農業生產,還可以用于規定范圍內的非農活動,提升了土地的收益,農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隨著土地收益的不斷提升,農民對土地的運用需求更大,對其監督需求更高,這就對農村集體經濟審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縱觀我國農村集體經濟審計的現實情況,在其審計過程中面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提升農村集體經濟審計的有效性,不僅能夠進一步促進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還能有效緩解土地制度改革中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推動我國農村地區集體經濟的規范化、高效化發展。
當前,我國在農村集體經濟審計的過程中,主要的審計主體是國家農業部門下設的農村審計站。從本質上來看,審計站并非政府審計機關,其在開展審計工作的過程中,將《農村合作經濟內部審計暫行規定》作為依據,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發揮了有效的監督作用,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的規范化發展。但由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且農村審計站依照的規定較滯后,導致審計工作的開展不能適應新時代農村地區快速發展的需要。例如審計站審計人員思維滯后,難以在審計過程中采用新的技術和方法;職業技能低,無法勝任新時代的新需求;審計委托方與需求方之間存在脫節、錯位的現象等,無法有效發揮農村集體經濟審計的作用,因此亟待通過一系列途徑提升審計監督的有效性,助力新時代農村集體經濟更好地發展。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對農村地區的長遠發展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是農村基層自治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推動鄉村治理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但由于農村居民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低等情況,在集體自治組織中缺乏監督能力,很容易出現貪污腐敗現象。
根據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可知,當前我國人口達到了14.117 8 億人,其中有2.183 6 億人擁有本科學歷。雖然我國居民的文化水平不斷提升,但農村地區現有的年齡結構表現出顯著的兩極分化現象,其中老年人和中年人屬于一個層級,該層級人員普遍存在學歷水平低下的問題,而他們又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者。雖然農村年輕人的學歷有了較大提升,本科學歷不斷增加,但很多年輕人在畢業后選擇留在城市工作,導致農村地區原有的學歷結構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善,農村集體經濟在發展中依然面臨低學歷所帶來的“發展病”,對審計監督依然存在較大的需求,這說明農村地區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亟待創新審計模式,提升審計工作成效的內在需求[1]。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集體經濟審計所運用的農村審計站模式,審計方式和審計過程都面臨很多問題,無法適應新時代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需求,不能迎合審計監督的勝任需求,需要對審計模式進行創新。
2.1.1 農業審計站審計與國家審計相融合模式
當前,我國農村地區集體經濟的審計主體是農業審計站,其并不屬于國家審計的范疇,也無法得到國家的統一管理,導致其存在發展滯后的現象,融合國家審計,將其納入政府審計中,可以使其受制于政府的管轄和監督,這就能夠幫助其不斷提升審計的有效性,激發審計活力。
農業審計站的審計人員很多都屬于兼職人員,他們的審計能力難以與國家審計部門人員相協調,這兩者融合會出現國家審計人員在農村集體經濟審計中成為實質性主體的現象,原有的農業審計站人員受技術、技能等方面的限制,不得不成為形式上的審計者,久而久之面臨著退出審計的可能。如此一來,原本的合作模式變成了“單一性”模式,因為國家審計長期處于高層審計工作,對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缺乏了解和適應,必然會出現難以覆蓋快速發展的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市場的問題。因此,在運用這一模式前還要做好詳細的分析,并做好配套建設[2]。
2.1.2 民間審計與國家審計相融合模式
民間審計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力量,其能夠從農民的需求出發有效開展審計,對于規范政府行為、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性十分有益,將其與國家審計結合起來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當前,我國部分沿海地區采用這種模式,通過民間審計與國家審計機關相互配合開展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例如廣東省某市率先在這一方面作出探索,其下屬鎮政府的審計機關借助民間會計師事務所的力量對區域專項資金運用狀況、資產負債情況以及財務收支情況等進行了審計,且這些民間會計師事務所每年在該市審計的內容占據總審計量的1/3。
在審計過程中,假設涉及到村委換屆,還會針對雙委領導開展針對性的經濟責任審計。我國其他農村地區也可以參照這一做法,積極在自身集體經濟審計中推動國家審計與民間審計的融合。
農村集體本身屬于自治組織,原則上并非屬于國家審計監督范疇,之所以將國家審計納入農村集體經濟審計中,并形成一致的審計局面,主要是為了解決農村自治審計的不足和問題,使之形成權力制約結構,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兩者融合后,可能會面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領導的抵觸或公然反抗,也可能會導致國家審計機關面臨更重的負擔,這也是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
土地制度改革背景下,農村地區部分集體所有的農用地逐漸被轉化為非農建設用地,導致農村集體經濟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成效,土地增值、收益不斷增多,使村集體的收入來源更廣泛。為了使農民更好地發揮集體資產主人的作用,真正享受集體資產所帶來的優惠,國家開始對鄉村治理結構進行完善,在這一過程中土地制度改革成為重要環節之一。由于缺乏保障農民權利實現的工具,很容易導致農民的權利落空,因此對審計監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我國農村集體經濟審計的現狀是為了推動鄉村治理制度的合法性而設置的,在執行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形式化嚴重,監督效果難以有效凸顯。要想真正將農村集體經濟審計的作用發揮出來,就必須注重農民作用的發揮,培養其監督意識,使其參與到審計過程中,不斷推動審計主體的多元化。同時,要增加村民發揮監管作用的途徑,豐富村民的監管手段,使其意識到通過正式渠道發揮監管作用、維護自身權益的重要價值和意義,真正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建立制衡機制,使各級人員的權力得到監督和制約,打造“陽光政府”“透明政府”。例如在農村地區構建互聯網監管平臺,各村干部對村民開展培訓和宣傳,將村級各種信息內容公布于互聯網中,村民可以自主進入系統進行觀看,并通過對應的入口進行反饋或提出問題,實現對村干部的監督[3]。
土地制度改革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審計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和更高的需求,因此不僅要對審計模式進行創新,引入先進的審計方式和多元化審計主體,充分發揮居民的審計監督作用,還要對審計內容進行豐富,推動審計的全覆蓋。例如大力開展土地補償費專項審計、入市土地拍賣跟蹤審計等,還要有效落實對村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制度,以更好地鞏固國家審計內容和形態。
我國國務院在《審計工作意見》中明確提到,要拓展和豐富國家審計的范圍,注重對國有資源、公共資金、國有資產、領導干部履職情況的審計,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掌握的資源是村集體共有的公共資金,能夠被納入國家審計范圍內。
隨著我國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村審計機構和村管理部門要針對土地拍賣款、集體組織補償款等開展跟蹤審計和專項審計。村干部屬于國家干部基層人員,對自身管轄的村集體負有經濟責任,審計機構在開展審計工作的過程中,要分析其履職情況,有效開展經濟責任審計,以此逐步推動村集體組織審計內容的拓展和豐富。例如當前我國浙江省余姚市和山東省臨沂市在這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其將經濟責任審計作為主要抓手循序漸進開展村級審計,不僅規范了村干部的行為,提升了村集體資金、資產的透明度,還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效。
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屬于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內容,關系到農村經濟發展的成效,也影響著鄉村振興和新農村建設的成果,單靠農村地區現有的審計機構、村干部等,往往難以發揮出強大的審計創新熱情,無法有效提升審計創新的效果,政府作為國家發展的總領導力,應當在這方面施策,作出引導和規劃,充分發揮“無形的手”的力量,推動農村集體經濟審計的創新。例如各地區政府要在對農村地區集體經濟審計上下功夫,將其審計成效、過程等納入村干部考核范圍內,使村干部對此提升關注度。同時,地區政府要針對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制定科學的制度和規范,使各級審計機構都能在制度的引導下開展工作,確保審計工作不偏離主體[4]。
通過優化農村集體經濟審計環境,能夠使審計工作的合法性得到保障,能夠對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科學的監督,如此就能及時發現農村集體經濟審計面臨的問題,并提前制定科學的解決措施,將不利因素消除在“搖籃”中,因此對農村集體經濟審計環境進行優化顯得十分必要[5]。
第一,要想方設法得到各級黨委政府、主管部門領導的重視,充分發揮其力量為優化審計環境提供保障;第二,利用互聯網平臺構建審計監督機構,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審計機構與財政部門、國家審計部門、司法機關等進行溝通,實現信息共享,進一步提升審計監督的效率;第三,加強資金投入,完善審計監督基礎設施,為優化審計工作做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