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任靜
(天水市自然資源勘測規劃研究院有限公司 甘肅 天水 741000)
耕地質量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條件,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耕地質量保護工作面臨著巨大挑戰。土地整治無論在增加耕地數量方面還是提高耕地質量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因此,深入研究土地整治工程的耕地質量提升策略,有助于實時了解耕地質量的動態變化,促進新農村發展。
土地整治指的是通過科學合理的技術手段,對水、田、林、路和村等進行綜合整治工作,以提高耕地質量,增加耕地面積,改善現有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當然,不同土地整治工程項目的整治內容各不相同,一般情況下包括土地平整工程、澆灌排水工程以及土壤覆蓋工程等。土地整治工程容易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地形坡度、灌溉保證率、土壤含水量、土壤酸堿度、有效土層厚度以及排水條件等。受土地整治工程項目內容的影響,不同區域整治前后耕地質量的變化也不相同,相關工作人員要根據整治區域的地質情況調整整治內容,其有利于提高耕地質量,提高農作物產量,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目前,耕地質量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不同的研究方向對于耕地質量的認知有所不同[1]。國際上關于耕地質量的概念,更多的是對土地質量的概述,因此,國內很多學者在解讀耕地質量概念時,都會涉及土地的環境、區位、土壤的屬性以及生產能力等,認為耕地質量是集耕地的自然環境以及經濟效益等因素的綜合概念[2],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1)土壤質量。指的是耕種區域的土壤屬性,包括土壤肥力、環境等方面,這也是學者研究耕地質量的方向。
(2)環境質量。也稱空間質量,指的是耕地所在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氣候水文等環境因素。
(3)管理質量。通俗來說是人類對于耕地的重視程度,例如對耕地采取水利化和機械自動化操作,定期做好耕地管理和養護工作。
(4)經濟效益。指的是土壤質量、環境質量和管理質量綜合作用下的成果,具體表現在耕地的最大產出功能和工作效率。
耕地質量的好壞與綠色環保的農業生產息息相關,是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依據,也是提高我國經濟水平的重要內容[3]。由于我國耕地長時間處于高強度的使用狀態,忽視后續養護工作,濫用傳統耕作方式,導致我國耕地質量嚴重退化。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糧食生產數據來看,2020 年全國的糧食總產量是6 695 億kg,其中,小麥的播種面積比2019 年減少348 174 kg;稻谷單產量是7 050 kg/hm2,比2019 年少15 kg,下降0.2%;玉米產量是2 607 億kg,比2019 年減少1 億kg[4]。
雖然我國耕地面積占全球總耕地面積的比重不高,但每年消費的化肥占比卻是35%以上,化肥使用率超出世界平均水平[5]。生產糧食過程中需要大量化肥,導致土壤有機性能下降、土壤微生物數量減少、微量分子失衡、土質結構丟失等問題。土壤質量不斷惡化,例如土壤中鉀元素的含量減少,據統計,缺乏鉀元素的土地超過我國總耕地占地面積的1/2。
土地退化一般表現為水土流失、酸化和沙化等,導致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耕作層不斷變薄。近年來,由于不能合理地處理城市垃圾和廢棄物,污水未經科學處理后就排放,導致土地遭受嚴重污染。
目前,我國耕地質量總體不高,大多數地區處于中下等水平,所以要想提高糧食產量,就需要加強對耕地的保護和管理工作。相關人員要高度重視土地整治工作,提高耕地質量,提高糧食的生產能力[6]。
耕地質量的提升,主要體現在耕地肥力質量和土壤環境等方面的提升,主要從“改、培、保、控”4 個方面著手開展土地整治。
改,就是改良土壤,主要有3 種技術模式:酸化土壤、鹽堿土壤以及保護耕作[7]。
(1)改良酸化土壤。通過使用石灰、堿性土壤外加劑進行酸堿反應、有機化肥等改良。
(2)改良鹽堿土壤。通過排灌分離、溝壑排水以及機械栽培等方法,改良潛育化土壤;采用淋水、洗田和除鹽等方法降低土壤鹽分;將有機肥和水肥結合改良鹽化土壤。
(3)保護性耕作。通過土地平整、田地建設、路林配套以及地膜覆蓋等方法,改變水土侵蝕;通過施加有機肥,深耕深種和再次利用非農業建設用地占用的優質土壤,提高耕地利用率。
通過秸稈還田、大豆接種根瘤菌、施加有機化肥和種植綠肥等方式培養土壤肥力。通俗來講,就是通過這4 種方式改變土壤有機元素的含量,實現用地和養地結合,不斷提高土壤肥力[8]。對土壤進行科學施肥,平衡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在種植之后適度增肥,提高耕地質量。
通過深耕深種方法,加深耕作層;通過免耕少耕、山丘高種植、坡地種植等方式,推廣保護性耕作;通過施加有機肥改變土壤的肥力結構,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利用水肥一體化提高農田的使用率。
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避免不合理投入;實現禽畜糞便無害化處理,避免重金屬污染,合理使用農業地膜,回收殘留地膜,避免造成地膜腐化污染土壤;實時監測農田灌溉的水質,預防農田用水對土壤的污染;采用農業工藝、生物等方式,修復非農業建設占用的耕地,修復被非農業建設占用的優質耕地土壤。
土地整治要打破以往土地環境、生態、自然和經濟系統,建立全新系統。在此過程中,必然會對區域內的土壤環境產生影響,因此在土地整治之前,需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提升耕地質量。
提升耕地質量程序復雜,是一項長時期的工程,加上耕地質量易受到概念不清、方法不合理、資金和養護技術不夠全面等問題的影響,不能順利地開展土地整治工作[9]。完善政府部門對于耕地質量的監督和保護制度,了解各個部門的職能需求,將責任落實到每一位負責耕地質量的人員身上。強化耕地質量標準及提升耕地質量的目標和意義,可以更好地建設和保護耕地質量[10]。通過增加資金投入力度、引進大量新型技術等,確保耕地質量的提升措施落到實處,推動農業的發展。
過度依賴化肥和有機肥施用是造成我國部分地區農田土壤質量退化、農產品質量降低的主要原因。產生這種問題的原因是有機肥制作成本過高,投入和使用過程太過煩瑣。有機肥技術的研發是一項重要內容,尤其關于有機肥制作流程、除臭技術、快速發酵技術等方面的研發,需要不斷加大研發資金的投入力度,切實提高有機肥資源化、規模化和產業化水平,最終達到商品化的使用要求,降低使用成本,促使有機肥資源的廣泛利用。
我國耕地質量的提升要從土地綜合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兩個方向著手,這也是今后提高耕地質量的主要方式。土地綜合整治建設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農田輸配電工程及其他工程。影響耕地質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地綜合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的各項工程。
我國耕地面積分布范圍較廣,土地整治是一項長期且系統化的工程。在整治過程中,耕地質量面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相關部門要深入分析相關問題,制定針對性解決方案,提升耕地質量,為后續的耕地質量評估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