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成
(公主嶺市秦家屯鎮綜合服務中心 吉林 長春 136114)
農村文化,就是人們所熟知的鄉村文化,是傳統文化人的家園,是村民在農業生產與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并發展起來的道德情感、心理特征、風俗習慣、是非標準、行為模式、精神信仰等。其表現形式為民俗民風、物質生活和行動準則。農村文化以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村民,反映了村民的處事準則、人生目標以及對社會的認知思維等。其是村民生活習慣的重要部分,也是村民賴以生存的精神信仰[1]。
農業文化,是指農業生產實踐活動所創造出來的與農業有關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內容可分為農業科技、農業思想、農業制度與法令、農事節日習俗、飲食文化等。其發展過程可以分為原始農業文化、傳統農業文化和現代農業文化3 個階段。如何更加有力的將自然的、生態的、有生命的農業文化融入到“農業+生態+民俗”這種模式當中,是推動農村振興發展的關鍵。
相對于城市的浮躁、復雜和變幻,鄉村有著更多詩意和溫暖,在城市化的影響下,農村村落大量消失,但這并不意味著鄉村文化的消亡。相反,鄉村更顯得不可替代,稀缺而珍貴,鄉村依然是人們心靈的寓所、是鄉愁的一段記憶,是孩提時純真情感,是承載鄉音、鄉貌的民俗鄉情[2]。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且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其在一定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3]。
公主嶺市位于吉林省中西部,東遼河中游右岸。處于東經124°02′~125°18′,北緯43°11′~44°9′。與同一緯度的美國玉米黃金帶、烏克蘭玉米黃金帶并稱為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
公主嶺玉米文化走向世界,世界也由此了解公主嶺玉米文化。農村文化、農業文化、農民文化的發展,加快了公主嶺玉米文化、產業文化、生態文化的發展速度。2020 年8 月21 日,公主嶺市在公主嶺市文體中心承辦了第七屆中國玉米產業博覽會暨首屆鮮食玉米節。在本屆會展4 d 期間,公主嶺市政府舉辦了文藝晚會和玉米項目的主體攝影、書畫展覽,力在展示嶺域風采,弘揚玉米文化,唱響玉米品牌。
農業產業是一種產業模式和產業文化,是農業再生產過程中加工、營銷、服務等環節環環緊扣的鏈條。
1997 年,公主嶺市被國家體育總局運動管理中心授予“田徑之鄉”的榮譽稱號。2011 年4 月25 日,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將“中國玉米之鄉”這一殊榮授予了公主嶺市。
公主嶺是農業大市,氣候、土壤非常適合種植玉米。全市糧食總產量穩定在30 億kg,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也是全國糧食調出大市。2012 年又被授予“中國油豆角之鄉”;2013 年,中國非金屬礦業協會膨潤土專業委員會授予公主嶺市為“中國天然鈉基天然之鄉”;2018 年吉林省文化廳授予公主嶺市為“農民畫之鄉”。2011—2021 年,公主嶺市已經連續舉辦7 屆玉米產業博覽會,憑借博覽會搭建的平臺,不斷做強做大玉米產業,讓玉米品牌名揚全國[4]。
在品牌化的道路上,公主嶺市已有一些企業和玉米加工業,企業55%產品出口到國外。東北農嫂這個土生土長的本地鮮食玉米品牌,已發展到年加工鮮食玉米1 億穗的規模,企業50%以上產品出口到韓國、日本等國家[5]。公主嶺市已有8 家大型鮮食玉米企業,每年有超過兩億多穗優質鮮食玉米走向世界,產值超過10 億元。
在玉米深加工領域,中糧黃龍是一家龍頭企業,年加工玉米量超過150 萬t,占全市玉米產量50%以上,創造產值約200 億元,公主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九正生物醫藥科技,主營產品有玉米須茶、龍須茶、保健、采購產品。
運籌和構建先進農業產業模式本身是一種文化建設發揮能動作用的典型范例,從組織方式到運行機制,農業產業模式是經濟與文化有機結合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其每一個環節,都閃爍著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文化結晶[6]。新農村配套設施的建設,應以縣、鄉、村三級網文化設施和文化場所的需求為依據,逐步形成村鎮為主體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網絡,形成縣、鄉、村以及各個地區的文化發展網絡體系,以此推動鄉村文化向地域生態文化的發展。
農業產業是有科技含量的詞。發展農業產業,離開高素質的勞動者,農業產業化將無從談起。“致富”必然要先“治愚”,“治愚”就是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就是精心搭建人的知識結構,全面提高人的整體素質[7]。公主嶺市要加快農業產業發展步伐,就要做好公主嶺玉米之鄉文化這篇文章,開發地域文化、生態文化、產業文化、民俗文化,將玉米之鄉文化做大做強。在玉米深加工方面研究探索出新的生產模式,發展玉米文化,地域文化、產業文化,真正讓公主嶺市玉米特色產品、高端產品、文化產品走出家門、走向世界。
公主嶺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鄉土民風淳樸、地域文化廣闊。農村文化、農業文化、農民文化,地域文化、生態文化、旅游文化潛力非常大,要用農業大文化這個杠桿啟動、支持、挖掘、開發多元文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農村。
鄉村振興需要人去創新發展、去吐故納新,需要人在一望無垠的田野上用先進的科技設備耕耘現代化農業,延續鄉土文化的根脈,找回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鄉村振興,是一項長遠發展的目標,鄉村文化要適應形勢,用鄉村文化體系來支撐鄉村產業發展[8]。鄉村文化產業,是挖掘鄉土農耕、地域特色、民間民俗文化,并以此作為特色鄉村產業打造運作,實現鄉村文化產業和鄉村振興的深度結合。目前鄉村文化產業的開發模式有集團式開發、招商式開發、個體式開發、共同聯合開發,政府可以在相關的政策上調適操作。
一是推動參與體驗型的農業生態文化。吉林省農科院坐落于公主嶺市鐵北科貿大街,是公主嶺市玉米之鄉的一道亮麗風景。1913 年建立南滿鐵道株式會社農事試驗場,1959 年正式設立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經歷9 次歷史沿革,現已有百年歷史。體驗型“農業+鄉村”旅游的重要特征是讓游客在節令時在線參與鄉村農耕生活,通過觀看、模擬、操作等活動使游客獲得參與感、認同感、滿足感。參加鄉村旅游文化主題活動,可以采取讓游客親自從事各種農事活動、到農村村民體驗家庭節令生活文化、親自參與玉米藤條等鄉村手工藝制作、參與鄉村薩滿祭祀等民俗民情文化活動等形式[9]。
二是推動漁業生態文化。公主嶺市雙青湖旅游度假風景區,依托雙青山水庫,整合農業、農村資源,開發休閑垂釣、旅游度假、農業采摘、冰雪體驗等多種文旅項目。
三是推動民俗原生態文化。位于龍山滿族鄉大龍山文化園和位于二十家子滿族鎮的南山滿族文化園,挖掘民族鄉鎮的薩滿文化、歷史古跡、神話傳說,打造觀光度假、民俗體驗、冰雪避暑為一體的綜合型文化項目。
公主嶺市是國家首批確定的重點商品糧基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是中國玉米之鄉、全國中小城市改革試點和中國汽車零部件制造基地。走出鄉村文化生存困境的主要途徑是重構鄉村文化,即通過積極開發農業文化,提升農民文化自主意識,以及在文化創新發展中彰顯鄉村文化自由個性[10]。推動鄉村地域生態文化建設、健全鄉村文化保障體系,是帶動鄉村文化法制化、制度化發展,使鄉村文化長遠發展和推動經濟建設的關鍵[11-12]。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以創新發展催生新動能,以深化改革激發新活力,促使公主嶺市的農業文化進一步開發,為地域生態文化的發展做好引領護航的作用[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