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清
(山西工商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經濟活動日新月異,人工智能、業財融合、大數據等新理念和新技術逐步運用到會計行業中,市場對會計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在基本的會計核算基礎上具備大局意識和決策能力。
根據《2020 年秋季大學生就業報告》及智聯招聘大數據發現,會計專業畢業生人數嚴重供過于求,畢業生求職競爭壓力大。由于我國培養會計人才的高校數量及每年會計專業畢業生數量很多,會計人員的供給側與市場的需求側并不完全匹配。高校想要提高會計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為將來學生職業發展打下基礎,必須對現有會計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
著重從網絡招聘平臺針對會計人才需求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將任職要求整理為專業技能、綜合能力和職業素質3 個方面。
2.1.1 專業知識
無論是一般會計崗位還是高端會計崗位,對專業知識都有一定要求,一般要結合具體招聘崗位來定。例如,出納、應付會計、稅務籌劃、成本核算與分析、報表核算與管理、財務分析與內部控制等崗位。從整體上看,目前市場對會計人員的一般需求仍以核算為主,但隨著業財融合、智能會計等先進理念和技術的發展,會計人才需求逐漸以核算與管理并重,并向管理靠攏[1]。同時大多數用人單位對任職人員的技能證書有要求,如初級會計職稱證書、中級會計證書,甚至是CPA 證書、ACCA 證書。
2.1.2 政策法規掌握程度
據分析,招聘企業對會計應聘者要求熟悉會計準則、稅法、相關法律以及IFRS。目前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已經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不像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有詳細的解釋公告,因此,有些招聘企業會特別要求應聘者熟悉國內外相關會計準則及法律法規。
2.2.1 辦公能力
據調查,一般會計人才需求企業對應聘者都要求能熟練運用辦公軟件(部分企業會特別強調EXCEL 的運用)和普通財務軟件(包括用友、金蝶和管家婆),還有企業提出應聘者有使用ORACLE 數據分析軟件的經驗。可見,對普通的財務軟件及辦公軟件熟練度較高,同時具備ORACLE 財務系統操作經驗的會計人才越來越受到企業青睞[2]。
2.2.2 個人能力
用人單位除了對專業技能要求外,一般會針對個人能力提出一些具體要求,例如要求財務人員具備一定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分析能力和英語能力等。
2.2.3 工作經驗
大多數用人單位對會計崗位都有或多或少的工作經驗要求。尤其是對高端會計工作崗位來說工作經驗非常重要,據調查數據顯示有大約1/2 的用人單位對招聘崗位有3~5 年的工作經驗要求,還有部分用人單位要求應聘者有財務共享AP 或TE 以及大型會計事務所的工作經驗。
2.2.4 職業素質
由于會計職業具有一定特殊性,因此用人單位尤為看重會計人員的職業素質,用人單位要求會計人員具備職業道德、工作認真嚴謹、具有責任心、有一定的抗壓能力。因為財務人員接觸最多的就是財務數據,所以,財務人員的工作必須要細致嚴謹。
從經濟學角度看,資源供給需根據社會需求不斷變化的情況下持續調整來不斷匹配新的市場需求情況[3]。同樣,高校輸出的會計人才也應符合市場需求變化,根據市場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及時調整,否則就會造成會計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針對省內部分高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開設情況進行調研統計發現,大部分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仍然偏向于傳統會計核算職能培養,并不完全匹配當代會計人才的發展需求。
3.1.1 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通過對部分省內高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調研情況看,大多數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都能體現出“以學生為中心”的培養理念,培養過程中主要分為在校學習和企業實習兩個階段,第8 學期會組織校園招聘會,給學生提供就業機會。培養目標基本分為知識、能力和素質3 個層次,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人才培養目標
3.1.2 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可見各個高校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中,雖明確了人才培養理念、目標以及培養過程,但在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更多突出的是“我們要培養怎樣的會計人才”,而并未直接體現出“我們要培養企業需要的會計人才”。站在高校角度看,培養會計人才最終目的是服務于用人單位,不同的用人單位對會計人才的需求不同[4];站在學生角度看,最終的目的是就業,畢業后有較強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具備較強的競爭力;站在企業角度看,需要的是無需經過崗前培訓就能夠直接上崗的會計人員,從而節約支出。只有三者的目的同時滿足才能達到最優的社會資源配置,更好的服務于社會,具體內容見圖1。雖然近些年各高校越來越注重校企合作,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參與到高校的人才培養中,但校企合作程度仍不夠深入,對于學生和企業的根本需求并未完全實現[5],導致服務社會效益并不顯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3.2.1 課程設置現狀
大部分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仍側重于開設傳統課程,只有個別院校開設業財融合、財務共享、大數據等相關專業課程。根據部分高校人才培養方案設置情況的調研發現,會計學專業課程設置主要分成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必修(核心)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3 個部分。絕大多數院校專業必修課程基本相同,每個院校會增加一些自己的特色課程及相應的獨立或課內實驗實訓課程。
3.2.2 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整體上看,調研院校的課程設置各有特色,并且部分院校已開始在課程設置中融入業財融合理念,如開設財務共享實訓課程。但在專業技能、綜合素質、職業素質3 方面的課程設置中仍然存在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1)專業技能方面。高校即便開設會計信息系統、會計模擬實訓、VBSE 會計綜合實驗等課程,但課程關于崗位工作方面的內容仍然不夠“精”,而企業需求會計人才崗位多樣,如出納、成本、稅務、應付、預算等相應崗位實務課程[6]。且有部分學生在將來職業規劃中對專業技能的要求會更高,招聘企業會更看重應聘者的專業綜合能力以及對于CAS、IFRS、IAS 的掌握程度。但根據上文供給側現狀來看,調研高校課程中并未開設與CAS、IFRS、IAS 這些準則相關的解讀課程,尤其是IFRS 和IAS 解讀的相關課程。
(2)綜合素質方面。在會計中利用ORACLE 系統可以實現業務和財務一體化,不僅提高記賬的準確性,還減少了財務人員數量,降低財務人員的工作量,把部分工作量分散到業務部門,提高了公司的運營效率。但調研院校中沒有1 所學校開設大數據或ORACLE系統相關的通識課程或專業課程。
(3)職業素質方面。絕大多數企業都非常重視應聘者的職業素質,包括基本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工作態度等方面。但根據高校課程設置情況及調研情況看,多數高校僅僅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培養目標中以素質目標(或類似)體現,在課程設置中并不是所有高校均開設會計職業道德相關課程。對于敬業精神和工作態度等其他方面更是無法體現在課程設置中[7]。
據調研情況看,在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正處在由傳統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轉變。即便很多高校教師積極嘗試教學模式改革,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增加獨立實驗課程、課內實訓、專業實踐和畢業實習的時間來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但始終未完全脫離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
“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夠同時滿足高校、企業、學生的最終目標,同時能夠實現優化社會資源配置,避免社會資源浪費,最終服務于社會的目的。但是每年會計專業本科生招生數非常多,若剛開始高校就要求每人都實施“訂單式”培養,必定無法實現。剛開始高校可以探索訂單培養試點,由校企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學生和企業進行互選,確定訂單培養人選后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畢業考核合格后學生可以直接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隨著訂單規模的不斷擴大,由訂單試點逐步過渡到全面“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首先,高校需結合學生就業單位主要崗位需求增設適合本專業就業能力需求的一系列崗位實操課程及考取資格證書的相關課程。同時在選修課程中增加IFRS 和IAS 制度解讀的相關課程,為學生將來的職業發展鋪路子、打基礎,幫助學生打破職業發展瓶頸,更好地服務于企業。其次,協調全校教育資源,開展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人才方案,開設跨學科、跨專業的交叉課程[8],例如可在會計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中增設ORACLE 系統相關的通識課程或專業課程,或者將基礎會計納入各類專業的通識課程,真正實現“做業務的懂財務,做財務的懂業務”。再次,各高校在課程設置中增設會計職業道德課程,不需要很多課時,但需要讓學生了解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操守的重要性,這是用人單位非常看重的一個方面。敬業精神和工作態度等其他職業素質很難體現到課程設置中去,但可以充分利用課程思政這種教學理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職業道德觀,讓學生感受敬業精神、工作態度等素質的重要性。
一方面,教師需根據任教課程完善教學資源。搜集企業真實的相關數據形成案例庫體系,廣泛采用實際案例教學法。另一方面,改進教學方式。第一,教師可以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將學習鞏固新舊知識點的任務放到課后線上,將答疑、討論、拓展的任務放到課堂線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等各方面綜合素質。第二,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增加課內實訓比重,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第三,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融入課程思政和課程美育,不僅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更應注意提升與職業技能有關的職業判斷、職業道德等[9]。第四,對于前沿類知識點的教學,可以采用實驗室開放項目完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愛好,選擇一些實驗室開放項目,學習相關專業課程的前沿知識,彌補綜合業務、戰略決策等專業課程課時不足的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業財融合理念越來越得到企業的青睞,企業對會計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會計人才的需求端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簡單的核算要求,更側重于綜合技能和素質。
但現階段我國會計人才的供給端未能完全滿足企業需求,盡管很多高校已經開始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但高等教育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轉變觀念將能力培養體現到人才培養模式中,如何完善課程設置,如何優化師資隊伍等,這些問題有待我們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