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美鳳
(安陽市殷都區水利局 河南 安陽 455000)
隨著農業的全面發展,農村生態得以改善,我國逐漸構成了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框架。生態農業發展不但關乎我國整體經濟效益,還關乎農民生產生活和經濟收入。生態農業對我國農業經濟的不斷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農業生態及經濟發展創新過程中,要從全方位和整體性的角度分析,用戰略眼光審視我國農業生態的完善性。在當前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下,應將更優質的生態環境作為我國新農村農業經濟增長的基本效能。
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我國對糧食作物的需求日益增加。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常采用新型技術與各類先進機械設備開展輔助作業,以滿足當代社會發展需求,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作物產量。但需注意的是,部分人員缺乏專業技能,在機械設備操作中會對農業生態造成一定破壞。在農業生產中利用新型設備和技術時,需掌握相關技能,避免因操作不當而引發生態問題[1]。同時,需要重視生態農業和農業經濟之間的有效融合,遵循有關規范要求,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基礎上,促進我國農村可持續發展。研究和試驗表明,我國生態產業正不斷走向正軌,成為更具特色的技術管理體系,在各產業試驗過程中取得了成效,試點區域經濟和生態環境有了顯著提高,驗證了我國生態環境發展具有帶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推動性和可行性。
生態環境建設不僅可以促進農業經濟發展,還可以將生產與經濟以及環境治理等結合,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確保我國生態環境不受污染,從而打造新型的和完善的農業經濟系統。同時,需要強化生態農業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提高農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管控意識,倡導規范種植,確保農作物綠色健康、無污染。目前,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人們對綠色健康食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種植該類農作物有助于增加我國農民整體經濟收入,提升經濟效益。
首先,應明確生態環境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淘汰落后的農村產能,將環境保護工作作為基礎,創造農村新風景。
其次,生態農業環境特色產業鏈的發展,需要各區域農村發展本區域特色,例如在江南農村打造水鄉旅游等。要打造各區域不同的生態農村環境產業模式,實現我國農業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
再次,在農業生態特色環境發展中,要注重農村的生產轉型和升級,發揮農業生產企業和農業合作社等有關機構生產管控優勢,組織各區域農村積極參與到農業生態經濟的運行中,給農民帶來可觀的收入,促使我國農民轉型成農業產業人員,為我國生態農業環境產品發展鏈打造更具特色和健全的產業管理團隊,實現新型農村產業生產轉型和升級。
首先,需要制訂科學的生態農業環境健康發展計劃,有組織和有計劃地建設生態農業環境,實現我國農業生產中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持續發力,依托生態文明發展的優勢,為我國農業發展作出貢獻。在制訂具體生態農業環境發展計劃時,要從長遠角度出發,引入新型農業生產管理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我國未來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協同農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效果,在未來發展周期中體現將生態文明農業發展轉為經濟發展的效能[3]。另外,在制訂有關規定和發展計劃中,需強化對農村人力等資源方面的整合,運用先進的生產管理模式吸引更多外出務工農民回鄉創業就業,全方位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打造一批具有專業知識和生態技能的現代化生產團隊,滿足農民的經濟收入需求,有效落實農業經濟發展和生態農業環境健康發展的人力資源基礎。
農業經濟作為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系統的基礎,不但要與自然體系保持能量與物質等方面的循環,還會受到自然生態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兩者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為系統與系統之間不同信息以及價值能量之間的傳遞與流動關系。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是以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為前提,以農業高產量為目標,兼顧整個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發展,其也是環境與經濟、社會與科學以及生物等因素相輔相成所構成的產物。環境、資源等因素的結合構成了整個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發展體系的邏輯關系,在生產和開發農產品的過程中構成了層面與要素體系的結合和再分配,是邏輯關系的出發點,構成了不同屬性的農業邏輯關系,如圖1 所示。依照系統理論學構成了基本關系體系,該體系所構成的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經濟之間的有機整體存在社會規律互相制約的關系,主要體現出協同發展的規律,同時是生態、經濟效益的辯證統一。
首先,應了解和重視農業生產力工作的規模與范圍,其內容范圍涵蓋較廣。在構建農業生態化管理體系中,相關人員和有關經濟學專家應結合地區環境,了解和分析該區域整體農業生產的基本狀況,結合實際情況選取最佳的發展管理體系,從而打造完善且科學的現代化農業生態管理體系。
其次,完善的農業生態管理發展體系主要依托人民群眾與現有實際狀況,改變農村發展現狀,遵循區域自然發展規律與基本原則,可運用因地制宜的方式開展農業生產。在整個體系建設過程中,還需秉承可持續和健康發展的模式,采取各類新型方式,更具針對性地選擇適合區域農業生產的方式,保證區域環境可以滿足農業經濟的發展[4]。
再次,在體系規劃過程中,應集合區域環保各類產業,從基礎上達到更具生態化的產業體系,從而實現我國農業生態化與農業經濟的統一發展。
將生態農業與農業經濟相融合,推動我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不但可以保護我國生態環境,還能實現生態經濟效益。為了更好地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的發展,需要引進先進的農業科學生產技術,做好有關輔助作業。政府部門也應給予相應政策指導和資金支持。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我國農業生產科學技術已趨于成熟,但受到教育水平和發展資金等有關因素的影響,新型農業生產技術仍未得到普及和推廣。為了能夠更好地改變此類現狀,需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首先,宣傳和推廣現代化科學技術。在宣傳和推廣過程中,政府扮演著組織和指導的角色,要積極推動當地農業教育體系建設,給予資金支持,以推動新型農業技術的開展[5]。例如可以利用當代感應設備分析土壤成分,工作人員可以根據土壤實際情況采取合理的措施,促使土壤各項指標滿足農作物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從而增加各類農作物的產量。
其次,積極組織有關人員學習和運用農業生產設備。新型智能化農業機械設備可以精準識別農地中的有害物質,快速去除干擾農作物正常生長的不良因素,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量,減少對其周圍環境的污染。例如可利用智能視覺化技術采集不同病蟲害成因與程度等相關信息數據,利用聲音等設備采集不同病蟲的聲音,利用語音處理識別技術識別不同病蟲的種類并建立相應的模型,分析實際狀況,從而解決各類病蟲害問題。
在新時代背景下,深入分析生態農業對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有重大意義。在制訂可持續發展戰略時,應明確兩者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為我國生態農業和農業經濟發展提供相應依據,促使兩者共同發展。在我國現階段農業發展中,應將其與生態經濟相聯系,高度重視整個農業生產發展的客觀規律,積極運用現代化科學技術調整農業生態環境,緩解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以及資源保護與利用的矛盾,形成社會、生態、經濟三大效益相統一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