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寧寧,陳 靖
(1.天津外國語大學 天津 300011;2.澳門城市大學 澳門 999078)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2017 年7 月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了金融在發展實體經濟中的輔助作用。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是黨和國家領導人關注的領域。2019 年1 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市時指出,實體經濟是大國的根基。
自2015 年以來,天津市依托京津冀經濟圈,建立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吸引金融業企業在天津市聚集,2020 年末,天津市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34 145 億元,較上年增長7.4%,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38 859.4 億元,較上年增長7.5%。2019 年末,不良貸款余額882.3 億元,比年初減少56.8 億元,人民幣跨境收付1 821.6 億元,社會融資規模2 866.4 億元。企業直接融資占比大幅上升,企業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的34.3%,各類支付系統共處理人民幣業務134.9 萬億元。由此可見,天津市金融業規模不斷擴大,金融業成為發展最快的行業,形成了具有種類多元、層次豐富、功能齊全的開放型金融體系。我國大量學者開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區域研究,但極少學者關注天津市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現狀。立足于天津市區域發展,研究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狀,以期為天津市實體經濟發展添磚加瓦[1]。
自2015 年以來,天津市金融行業穩步發展,保持合理的增長,繼續平穩地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2019 年,金融結構優化,轄內銀行業機構為2 675 家,為近年最少,資產總額增長為54 218 億元,為實體經濟發展不斷提供活力。2020 年末,天津市銀行間市場債券違約率低于全國水平,資產質量提高,總體風險可控。總部位于天津市的各類證券仍為8 家,但資產規模不斷增長,累計實現凈利潤8.2 億元。保險類機構資產總額再創新高,保險類機構發展活力增強,業務更趨于多元化。天津市金融機構情況,見表1。
社會融資規模反映了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的綜合關系,是衡量一段時期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資金情況的重要指標。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迅猛,金融體系深化,天津市社會融資的結構不斷優化,經過一系列金融改革創新,社會融資規模呈現出先降后升的發展態勢,實體經濟發展獲得的資金總量平穩上升。
2015 年,社會融資規模為4 473.8 億元,2017 年降至2 790.3 億元,為近年最低,可以看出天津市金融改革創新經歷了痛點。2017 年后,社會融資規模穩定提高,在2020 年,天津市社會融資規模創下新高,達到4 508.1 億元,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如表2 所示,統計了2015—2020 年天津市社會融資規模情況,可見其總體呈先降后升的態勢,并在2017 年后穩步攀升。由此,從資金總量方面來看,天津市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能力正逐年增強[2]。
間接融資一直是我國大多企業進行融資的主要方式,直接融資比重較小,自2018 年,天津市直接融資比重增速明顯,2020 年直接融資占比高于2018 年10%,直接融資的規模迅速增長,金融改革后,天津市企業直接融資品類繼續多元化。由表2 可知,天津市2018 年直接融資額僅為714.6 億元,2020 年提高至1 522.7 億元,大于2018 年直接融資額的兩倍,處在較快的增長階段。同時,直接融資額在社會融資總量的占比不斷攀升,說明天津市以間接融資為主的融資體系正在向高效、高質轉變[3]。

表2 天津市社會融資規模
近年來,天津市金融改革持續發力,推進一系列金融業務規范、準則和政策等,天津市表外融資迅速減少,融資結構繼續優化。銀行貸款是實體經濟進行融資的重要方式。自2015 年以來,天津市本外幣貸款穩步增長,天津市本外幣貸款在2020 年增長到38 859.4 億元,并表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同時,近年來天津市表外融資發展放緩,規模不斷減少,本外幣存款余額平穩攀升,2020 年達到34 145 億元。天津市本外幣各項存款與貸款,見表3。

表3 天津市本外幣各項存款與貸款
保障小微企業良好發展是天津市金融改革創新的重要目標之一。我國金融體系存在發展與監督管理機制不協調、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因此我國多省市出現貨幣供應量大,實體企業卻融資困難的情況,而小微企業存在的融資問題則是“融資難、融資貴”。小微企業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一系列針對性的金融改革創新后,天津市中小企業遇到的融資問題正在不斷改善,2021 年上半年,天津市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到2 047 億元,比2019 年末增長了72.9%。
天津市金融改革創新應進一步把握改革中的關鍵,疏通金融體系中的堵點,并健全金融企業制度與監督管理機制,始終堅持金融發展是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本質要求,做到標本兼治。同時,天津市金融改革創新應明確以市場為方向,健全金融法人治理體系和內控體系,特別是應重點關注小微企業的發展,改善重點及戰略性產業的融資環境。充分利用監管體系、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產業發展的集合效應,精準實現高水平、高效率、高質量的金融服務,保障天津市大、中、小企業良好的營商環境。
當前,天津市金融改革創新應拓寬直接融資渠道,擴大直接融資規模,使不同層次的資本市場形成互補,共同發展。一是激勵企業利用股票債權等直接融資方式引入境內外資金,創新金融產品,積極開發利用場外市場,為天津市中小企業引進資金。二是發揮好政府資源配置的功能,健全不同層次的資本市場,形成大、中、小企業與資金供給方的良好合作,同時建立高效的融資機制,吸引民間投資支持實體經濟,增強金融體系對重點企業、戰略新興產業及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建成和商業性金融互補共進、差異化發展的格局[4]。
金融機構是面對金融風險的第一道關口,天津市金融體系建設要保障金融機構規范經營,主動開展金融風險排查,加快建設金融監督管理機制。同時,精準防范化解國企債務問題,提高政府債務管控質量,成立國企信用保障基金,增強信用債市場的信心。改善天津市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的機制,完善懲戒機制,依照法律法規懲處小微企業及金融機構巧立名目、騙貸騙補等行為,保障小微企業能夠真正實現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