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巧玉 雷翼龍 徐 文 廖均梅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電氣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四川·眉山 620860)
目前,我國正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中國智造2025”“互聯網+”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新工科”建設、“復合型人才”培養也隨之提出,面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以及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對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種種不適應問題[1-5]。即:自動化專業現行人才培養模式存在不同程度的趨同,缺乏特色;學生基礎理論薄弱、實踐能力不強,難以適應社會需求;教學內容與生產實際、科技發展存在嚴重脫節等問題。由于各高校實際情況不同,因此改革策略和側重點亦不同。我校自動化專業采用結合社會需求、行業需求、高校和已畢業生、在校生等四方參與的形式,以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行業發展為目標,以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為核心,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取得了一些成績。
以滿足地方經濟建設和智造業對自動化專業創新型應用人才的需求為目標,在加強基礎理論教學的同時,注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提出了“四方參與”人才培養模式。“四方參與”人才培養模式指的是由企業、行業、高校和學生(含畢業生和在校生)共同討論而形成的人才培養方案,該模式具有以下特點:
在公共基礎課中以擴大對自然科學知識領域的覆蓋面為原則,增加了專業文書寫作、創新創業教育訓練、STEAM綜合課程,專業基礎課中注重引入工學門類相關知識為原則,增加了科學史,工程倫理基礎、跨學科的學術講座等,將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與強化專業知識內容相結合。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必須重視實踐教學,我校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不僅在公共課程中融入創新創業學分要求,而且專業課程的實踐部分與雙創題目密切結合,實踐部分是基于學科競賽的實踐教學模式,采用進階式、聯動式、軟硬結合方式。公共基礎課程中增加創新創業學分為了激發學生參加工程實踐能力訓練的積極性,在公共基礎課中增加了必修的創新創業教育訓練課,學生可以通過參加學校認可的各類競賽獲得本課程學分,課程成績等級根據獲得競賽獎項的等級來做區分。
實踐是衡量理論教學效果的有效方式,提高應用型人才實踐能力必須打造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經研究實踐證明,實踐課程體系采用分層次、按順序設置的模塊式結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與學科特點[6]。進階式聯動實踐教學體系實現了模塊與模塊之間的聯動,模塊內子模塊之間的聯動,遵循課程的先后設置順序。
以服務學生為宗旨,構建課內外相結合的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體系,建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創新創業實踐教育方法,并建設開放式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以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學科競賽為龍頭,設計創新創業實踐知識體系與工程訓練體系,激發學生創新興趣和潛能,逐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及科學思維[7]。針對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智能汽車競賽和機器人競賽,開設了“電子設計與實驗”“智能車設計與制作”“移動機器人設計與實踐”等實踐課程。
與行業有帶頭作用的企業進行合作,在專業實踐課和專業選修課中融入直接對接企業的課程,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選拔優秀學生進入校企合作訂單班進一步學習,進行訂單培養,為定向就業打通最后一公里。
由于自動化行業發展迅猛,技術產品更新速度較快,企業需求的人才類型不斷變化,實踐教學體系必須能根據行業發展方向和企業期望的人才類型進行優化與調整[7]。在此,提出一種實踐教學體系“閉環”自動優化方案,本方案源自“自動控制原理”當中的“閉環控制系統”模型,具體優化過程如圖1所示。

圖1:“閉環”實踐教學體系自動優化方案
自動化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推動了教學改革,促進了專業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效果較顯著,學生創新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有較大提升。近2年來,自動化專業學生獲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二等獎2項,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省賽二等獎和三等獎共4項,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獲三等獎3項,“恩智浦”杯智能車大賽省賽和西部賽區三等獎各1項,申報并結題國家和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10余項。自動化專業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
本文根據企業、行業對高校自動化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特征以及我校發展要求,總結了我校自動化專業近兩年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通過實踐,切實提升了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進一步提高了自動化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當然,應用型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需要不斷付出艱苦的工作,如何使自動化專業更能適應行業不斷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變化,有待于我們不斷進行探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