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國章,周敏
摘 要: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全面推動了經濟社會數字化的進程,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因此進入了數字化的快車道。只有更好地理解數字技術和數字化的內涵,才能把握非遺數字化的本質。從分析數字技術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以及對數字化的基本認識出發,理清非遺數字化的概念定義,分析非遺數字化四個方面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對國際、國內非遺數字化的發展狀況進行探討。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數字化;數字技術;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G11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8-0045-03
眾所周知,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是先民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探索而逐步積累起來的智力成果,既是科學技術之源,也是民族文化之根,更是文明進步的不竭動力。為了讓非遺成果世代相傳,千百年來,人民想盡各種辦法使其得以留存、保護、傳承和傳播。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非遺數字化正迎來新的契機,在此時,更好地理解數字技術和數字化的內涵,從而把握非遺數字化的本質,促進非遺數字化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研究國際、國內非遺數字化的發展歷程,是開啟我國非遺數字化新征程的重要參考。
一、對數字技術和數字化的認識
數字技術已當之無愧地成為我們經濟社會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數字化也已成為新的潮流,進一步把握數字技術和數字化的內涵十分必要。
(一)數字技術的基本概念
數字技術(Digital Technology)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一般是指利用現代計算機等手段將傳統信息資源轉換為計算機能夠識別的二進制數字信息的技術。數字技術的處理對象包括圖、文、聲音和視頻等,使其轉化為被計算機識別的“0”和“1”后進行運算、加工、存儲、傳播和還原,同時還能在運算和存儲等環節中對相關信息內容進行編碼、解碼、壓縮以及加密、解密等各種操作。
在過去的數十年中,數字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已成為當代最具有活力、最富有影響力和最充滿變革力的關鍵性技術之一,給各行各業、各個領域帶來了重大、深遠和積極的影響,并將持續發揮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在當今世界數字技術領域,集中了全球大量頂尖的人才、匯集了大量的資本、創造了新的產業、開發了新的應用,數字技術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驅動力,擔當著使能器、驅動器、轉換器和反應器的角色。
(二)數字技術的基本特征
經歷了數十年發展歷程的數字技術,已成為一個涵蓋面十分廣泛的體系,主要包含以下特征。
1.創新性。數字技術的創新性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數字技術本身是持續創新的產物,創新既是其特有的基因,也是其生生不息的源動力;第二,數字技術的應用需要創新,只有實現模式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才能使數字技術凸顯出創新的突出價值;第三,數字技術應用的實現和作用的發揮,離不開創新的人才,掌握數字技術的人才是數字技術應用的關鍵所在,決定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前景和未來。
2.賦能性。數字技術獨立存在無法體現自身的價值,只有跟具體的應用場景和業務需求緊密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數字技術必須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深度融合,才有可能煥發活力、勃發生機。
3.生態性。數字技術已成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生態體系,從數據的采集、存儲、處理到應用,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構成了數字世界的基石,是數字社會孕育、發展和繁榮的重要保證。從未來發展來看,數字生態和物理生態融合是必然趨勢,兩者相互關聯,共同促進。
4.系統性。數字技術價值的發揮不是簡單的技術應用,而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關系到組織、人員和流程,同時還同管理和運營高度相關。只有從全局的角度統籌謀劃,同時一步一個腳印、有條不紊地推進,才能使數字技術發揮獨特作用,貢獻出其所特有的價值。
(三)對“數字化”的認識
所謂數字化(Digitalization),是指使用“0”和“1”的二進制編碼的方法使相關信息變成一系列由數字表達的內容以實現表達和傳輸。數字化的形式包羅萬象,比如將傳統的照片掃描成電子照片,再比如將傳統的音視頻加工成數字媒體等等。表面上看,數字化只是信息內容存在形式的變化,實則是開啟了從物理世界走向數字世界的橋梁。
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早在2600年前就提出“萬物皆數”“數是萬物的本質”,是“存在由之構成的原則”[1]。這個在當時被認為是“異端邪說”的觀點,在今天這個數字時代正在得到應驗。數字化伴隨著數字技術的進步和普及成為一種席卷世界的浪潮,給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
二、非遺數字化的概念
我們認為,非遺數字化是指以基于非遺的數據采集、數據存儲、數據傳輸、數據處理、數據分析和數據應用為主線,在非遺的保護、展示、傳承、傳播和創新等各個環節綜合應用數字技術,促進非遺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實現非遺的與時俱進和可持續發展。這一定義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第一,數據是非遺數字化的靈魂,離開了基于非遺的數據,非遺數字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末。因此,加強數據采集和應用是非遺數字化發展的前提。
第二,數字化貫穿非遺發展的各個環節,使非遺的保護和展示的全過程、傳承和傳播的全流程以及創新和創造的全視角借助數字化賦能。
第三,實現非遺和數字技術深度融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對此不斷探索,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非遺數字化的作用
非遺數字化不是簡單的數字技術應用,而一定程度上是對非遺發展的一場深刻革命。概括起來,非遺數字化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非遺數字化是非遺保存和保護的基本前提
每一項非遺成果自誕生以后都面臨一個如何保存和保護的問題,傳統的方法多采用文字的方式予以記錄并通過書籍等形式流傳下來,這在科學技術十分落后的時代,曾經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書籍受時間的影響磨損較大,而且展現的內容形式較為單一,與現代社會對非遺信息的獲取以及保存和保護需求存在很大落差。因此,加快形成數字化的非遺成果,對促進保存和保護來說已成當務之急。
以傳統舞蹈類非遺項目為例,如果單純依靠文字的方式進行記錄和保護,顯然無法滿足豐富多彩的舞蹈藝術需要展現的藝術細節和獨特魅力,只有通過數字化的手段才能真正顯現出它的傳神之處。
(二)非遺數字化是非遺傳承的重要條件
非遺傳承人日漸老齡化、非遺傳承青黃不接是當前非遺發展中最為棘手的問題,如何讓年輕人有機會了解非遺、接觸非遺、實踐非遺并傳承和傳播非遺,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依靠傳統的方法和途徑,年輕人即使有意愿學習非遺的相關技藝,也很難有渠道接觸到傳承人并學到相應的本領,感受到獨特的文化氛圍。如果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將非遺的技藝展現出來,并通過在線課堂等方式進行傳授和輔導,必將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參與學習和實踐,也會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傳承人隊伍,使非遺傳承后繼有人、薪火相傳。
(三)非遺數字化是非遺傳播的必然選擇
非遺凝結著先民的智慧,是一代人的傳承和創新的結果,但在當代很多非遺由于各種原因仍處在“養在深閨人不識”的狀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非遺項目缺乏數字化的呈現內容和合適的傳播渠道,在資訊爆炸的今天很難有機會能展現風采。利用數字化手段促進非遺的傳播是當前非遺發展的重要機遇,只有充分開辟數字化傳播渠道,創作出更多數量、更高質量的數字媒體作品,才能使非遺的傳播適應新的時代需要,迎來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
(四)非遺數字化是非遺創新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這既是非遺發展的基本規律,也是非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必然選擇。數字化是非遺實現創新的重要手段,無論在非遺的創意提煉還是技藝優化方面,都離不開數字技術為之提供工具和各種素材,尤其是在需要提高作業效率擴大產出的非遺項目上,更需要非遺為之賦能。以南京云錦為例,因為有極大的市場需求,傳統的純手工制作的效率和產能無法滿足,利用數字化手段輔助產品設計,并在制作領域引入數字化技術以提高效率,必然會產生更好的效果。
四、國際非遺數字化的發展歷程
在國際上,非遺數字化的發展起步較早,總體發展進程是伴隨著非遺概念的提出和非遺事業的推進而不斷深入的。早在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啟動了“世界記憶工程”項目,目的是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盡管在當時計算機的普及程度還很低,但這一方向非常明確,表明數字化是非遺發展的重要支撐。
緊隨其后,美國啟動了“美國記憶”(American Memory)工程,旨在通過計算機等手段將與非遺相關的文獻、聲音、視頻和圖片等資源實現數字化,以建立起包含民俗、歷史、人文、藝術、文學等不同類型的數據庫,并向公眾開放。盡管在當時還沒有互聯網,但為后來通過互聯網向公眾開放提供了支撐。
法國于1997年啟動了名為“Gallica”的國家數字圖書館項目,將非遺相關的館藏文獻通過互聯網向公眾開放,此后通過與谷歌公司的合作建立起了基于互聯網的非遺主題的開放數據庫。
日本在非遺數字化方面走在亞洲國家前列,日本早在1950年就通過了《文化財產保護法》,該法中所涉及的無形文化財產包括了文學、戲曲、音樂和技藝等眾多門類,與聯合國后來所明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度吻合,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撐。2000年3月,日本利用互聯網向世界公開了與非遺相關的數據庫——貴重圖書圖像數據庫,將19世紀前出版的珍貴史料實現數字化并向外界開放,同時形成了富有影響的《數字式貴重圖書展覽會》和《世界中的日本》兩個電子展覽會項目。2002年10月日本政府在學習借鑒“美國記憶”項目的基礎上發布了“日本之記憶”項目,該項目在亞洲國家中處于領先行列[2]。
總體而言,發達國家在非遺數字化發展方面起步較早,基礎扎實,發展成效也更為顯著,同時相關的經驗也為我國的發展提供了借鑒和示范。
五、我國非遺數字化的發展歷程
我國的非遺數字化發展起步相對較晚,但步子大,發展速度快,取得了較為可喜的局面。2005年3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3]。這一文件為我國非遺數字化的發展吹響了號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
2010年10月,文化部委托中國藝術研究院承擔建設“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程”項目。該項目的一期工程于2011年底驗收,建設成果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源數據庫的開發應用;二是秦腔、高密撲灰年畫、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三個國家級非遺名錄試點項目的數字化資源采集及專題展示;三是傳統美術、傳統戲劇、傳統技藝三大門類的數字化標準規范草案制定。這一項目取得了預期的成效,為我國非遺數字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1年,國家圖書館在學習吸收美國、日本等國發展經驗的基礎上開始啟動“中國記憶”項目。這一項目堪稱數字時代記錄歷史、保存文獻、傳承國家記憶以及服務終身學習的全國性文化項目,既拓展了傳統圖書館在文化傳承和社會教育等方面的新功能,又促進其變藏為用,全面激活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動能[4]。
2016年,中國藝術研究院起草完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專業標準》,填補了我國非遺數字化保護專業標準的空白。
2019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促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的通知。
近年來,我國非遺數字化在國家政策指引下,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良好的進展,相關的成果正在不斷涌現。
結語
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進步和全面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登上全面數字化的快車道,給千百年來少有變化的非遺發展帶來了前有未有的沖擊和機遇。加強對非遺數字化的研究、促進非遺數字化的應用,是非遺發展所面臨的一項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務,需要各地各級政府部門對此予以高度重視,同時要行之有效地加以落實。非遺數字化牽涉面廣,影響面大,復雜程度高,需要統籌考慮,從自身發展需求出發,逐步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李秀偉.畢達哥拉斯學派[EB/OL].中國社會科學網,2013-12-16.
[2]? 張志清.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的古籍建設和服務[EB/OL].海外信息,2021-01-28.
[3]?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2005-03-26.
[4]? 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簡介[EB/OL].中國記憶項目實驗網站,2021-01-28.
[責任編輯 辰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