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雨汐
摘 要:當前正值產業結構調整、行業轉型發展時期,而航空行業在“騰籠換鳥”后也進入發展的黃金期,使得高職航空服務專業教育市場持續走俏。基于航空服務專業持續熱門的趨勢,必須思考其人才綜合培養的問題,基于人才的綜合性培養帶動民航經濟的穩定發展。高職航空服務專業助力民航經濟發展體現在多個方面,在論述其具體體現的基礎上,就如何增強航空服務專業的民航經濟助推作用進行探討。以校企合作的深化、1+X證書制度的推行、產學研的融合、社會服務的深化、航空服務精神的傳承等途徑,可以帶動民航經濟的新發展,也能夠助力高職航空服務專業在民航經濟發展中有效著陸。
關鍵詞:高職;航空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8-0134-03
我國航空產業發展前景光明,《中國民用航空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提出必須大力推進航空產業發展,優化航空服務環境,提升航空服務經濟助推能力,力求在未來五至十年內實現我國民用航空市場規模的擴大,實現民用航空產業的規范化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續航”支持。不可否認,從近幾年對外貿易發展和客流量、運輸量來看,民用航空市場發展潛力大,這也推動著高職航空服務專業的發展。其作為新興的熱門專業,致力于輸出高質量的航空服務人才,與航空經濟協同發力,助力區域經濟發展,實現產業振興。因此,探討高職航空服務專業在民航經濟發展中的著陸舉措具有現實必要性。
一、航空服務專業在民航經濟發展中的著陸點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高職航空服務專業社會服務功能不強,一直是專業建設中的短板。而隨著地方經濟的發展,民航發展能力的提升,高職航空服務專業教學水平也必須同步跟進,改變以往形象,找準自身在民航經濟發展中的著陸點[1],以期實現在民航經濟發展中的有效著陸,開啟專業教學的新局面,也實現教學與人才培養、產業發展的協同化。
(一)專業的人才培養
民航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有效的人力支持,確保人力資源支持到位才能讓民航經濟發展更穩健。而高職航空服務專業的開設實現了專業性人才的培養與輸出,解決了民航經濟發展中“人”的問題。有了人才做保障,民航地方經濟發展以及綜合競爭力將穩步提升,同時也將帶動臨空經濟區的完善建構、產業結構的升級、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管理變革的持續深化,而高職航空服務專業在民航經濟發展中的人力價值不容小覷。高職院校為助力民航經濟發展,應當根據民航經濟發展需要和地方經濟戰略部署,在明確產業特點的基礎上開設熱門、實用性的專業,按照市場需求培養專業的人才,促進民航服務教學中的人才培養定位和民航經濟發展人才缺口實現無縫對接,完美匹配,以人才的精準輸出,實現民航經濟水平的穩步提升。例如民航服務人才的培養、機場運營人才的培養、民航市場營銷人員的培養等[1],使得人盡其能,更好地參與民航經濟建設,推動民航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二)提供崗位專業培訓
民航服務專業在民航經濟發展中的有效著陸也體現在輸出培訓人才上,指導民航產業在職人員培訓工作,提升民航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培訓人才可以為在職人員進行技術指導、服務示范和高端技能培訓等,讓民航在職人員在專題培訓中彌補專業認知方面的不足,及時學習新的服務技能、運營技術等,使得民航經濟發展速度更快,質量更好。民航服務專業同時也面向待崗、下崗人員提供民航服務崗位再就業的培訓支持,針對民航崗位工作內容和職責要求,制訂針對性的培訓計劃,特別是突出技能培訓、服務規范的標準指導等,讓受訓人員掌握一定的技術、技能,更好地滿足民航崗位工作需要。除了這兩大人群的教育培訓支持外,其也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化提供教育支持。讓農村青壯年學習民航服務的技術、技能等[2],使得其更好地勝任民航工作崗位,提升其競爭力,既滿足民航企業人才需求,也緩解了當地勞動力過剩的壓力。
(三)技術改進與咨詢指導
在民航經濟發展中需要技術改進支持和咨詢服務,而高職航空服務專業恰好滿足了這種需求。高職航空服務專業教學中始終聚焦民航經濟發展最為緊迫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技術創新改進和服務咨詢方面,為其提供服務創新和咨詢方面的鼎力支持。與本科院校最大的不同是高職院校的定位側重職業教育,更關注技能創新,關注知識的學以致用,致力于解決企業技術難題。基于產學研的教育思路,一些新工藝和新技術在民航各產業中得以落地,高職院校提供的技術側重于應用,為民航企業日常運營及管理提供創新支持,專項研究課題帶來的技術創新轉變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實現科技成果的高效轉化。目前,一些高職院校民航專業學生參與到民航企業運營環節的標準制定、設計工作中,使得民航企業獲得真正有效的技術支持和管理引導,走上了創新發展的道路。
(四)航空文化的育人價值
對于高職航空服務專業教學來說,其在民航經濟發展中的著陸也體現在航空文化的傳播與傳承上,發揮文化的育人功能,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使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元,帶動人們認知、習慣、思想的轉變[3],而這種轉變多借助高職院校的技術傳播、技術培訓得以實現。綜合來說,高職航空服務專業文化育人價值高。
二、航空服務專業在民航經濟發展中的著陸路徑
(一)根據市場需求,明確人才培養定位,提供人才支持
民航經濟的發展需要專業人才的支持,而航空服務專業根據市場需求和企業人才需要,樹立正確的人才培養導向,加快專業人才培養,為民航經濟發展、區域經濟發展輸出高質量的人才。例如某高職院校考慮到地區臨空經濟示范區的建立對航空服務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通過校企合作之路,達成航空服務專業人才培養共識,為臨空經濟示范區輸出了大量的優質專業人才,也有效輻射了周邊地區,帶動當地及周邊民航經濟的發展。以深層次的校企合作,基于企業崗位能力的培養導向,讓學生熟悉崗位內容、參與崗位實習,積極就業,實現了全過程、一對一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校企合作也體現在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構建人才培養體系、共同編寫開發課程教材、合力共建教育實訓基地等方面,教育教學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融合。為了更好地達成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預期目標,通過職業院校所倡導的“1+X”證書制度,推動校企合作的深化。“1+X”證書制度倡導崗位與課程教學的對接,以此強化校企合作,讓學生實現從學校到企業的平穩過渡[4]。教學側重讓學生了解民航行業發展實際情況,了解其當前的技術創新情況,立足于民航企業項目開展的具體案例和崗位實操要求,在專業教學中側重對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讓其以理論學習為指導,進行設備實操、案例分析。真實的企業作業環境和真實的項目案例,指導專業教學,以工學結合最終帶來學生專業學習深度的提升。而民航企業“反哺”課程教學,校企合作達成教育共識,制定課程標準,實現彼此優勢資源的借鑒吸取,真正走產教融合之路。
(二)加強師資培訓,打造“雙師型”隊伍,實現產學研結合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到生產力的轉化需要產學研的橋梁支持。而高職院校航空服務專業教學通過“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打造,為產學研融合保駕護航。在產學研的教育模式下,實現了高職院校與民航企業發展的共贏。高職院校航空服務的智力優勢和科研創新價值將在企業真正落地,發揮科技創新的實效,以科技成果的轉化,使得高職航空服務專業更好地切入到民航經濟發展中。以某高職院校航空服務專業為例,其通過科研基地建設,以研究所為單位,引入行業領軍人物,組建由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構成的師資隊伍,關注科研成果的落地和轉化,科研成果工作量化考核,調動起師生科研的熱情,產生了大量優質的科研成果,真正為區域民航經濟發展貢獻力量[5]。該高職院校航空專業教學中緊緊圍繞企業需求、科技創新的主題,積極地走產學研融合之路,在科研成果服務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實效。產學研融合的落地需要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在高職航空服務專業教學中為了做足其在民航經濟發展中的著陸準備,積極地走理實一體化之路,倡導“學中做”和“做中學”,更是以模塊化教學、翻轉教學、移動學習等方式,實現信息化資源的豐富與拓展,也創設了熱烈的教學氛圍。如航空服務專業教學中的“講看做評”的四步教學法。“講”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滿堂灌”的形式,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思考,發現問題并發揮主觀能動性,嘗試著解決問題。學生參與話題探討,甚至學生主持課堂,教師與學生角色的互換有利于學生主動思考,大膽創新,學以致用。而“看”則是讓學生看范圖,看學習視頻,到民航實訓場地或者產業區等作業現場參觀學習,了解實操步驟和實訓要求等,理論學習與實踐實操結合起來,在具體的觀摩中提升學生實訓能力。“做”則更強調實踐,讓學生自主設計方案或者以團隊合作完成復雜的項目,提升學生實踐能力,也能更好地頂崗鍛煉,團隊合作也帶動其內部的分工協作,增強其對團隊配合的理解。而“評”則是在教學評價中引入學生這一評價主體,自評與他評相結合,讓學生在同伴之間橫向對比,在自我方面縱向對比,明確自身不足,正視學習薄弱點,在點評中知己知彼,學習借鑒,實現更大的提升。不僅是學生,高職學校教師也深入企業,掛職鍛煉,與民航企業技術骨干、管理人員溝通交流,更好地組織專業教學活動。
(三)借助多元化的社會服務,走共贏發展之路
高職民航專業教學在民航經濟發展中要成功著陸,也不得不思考社會服務的問題,特別是關注雙向社會服務,讓高職院校與民航企業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6]。以航空物流專業為例,其立足產業發展,突出服務的雙向性與實體化,院校航空物流專業與民航企業達成聯合辦學協議,走“訂單式人才培養”“學徒制人才培養”之路,理論與實踐融合,教學與生產結合,校方與企業方互利共贏。具體來說,物流專業借助咨詢、技術指導、服務培訓、成果轉讓等社會服務工作項目,服務企業,助力民航經濟發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發揮院校綜合優勢,建立生產實體,聯合企業創新發展。企業獲得了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智慧物流技術的專業外包服務,而這種社會服務協作模式使得民航企業與學校合作更良性、更具持久生命力。在一些大城市,高職航空服務專業的專項服務已經成為民航企業運營發展中的重要模塊,該社會服務也趨于常態化。除了帶有商業化思維的社會服務外,也有在帶有公益性質的社會服務,主要是對口支援。以湖北民航為例,當地神農架與十堰武當山機場建立后,面臨著較大的航空服務專業人才缺口,而當地缺乏專業的師資隊伍和學科經驗。高職航空服務專業進行對口支援,與當地其他高校共享優質的教學資源、優質的教師隊伍,攜手培養適銷對路的專業航空人才,在優勢互補和協作共贏的基礎上,緩解了當時民航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巨大的人才壓力,促進高職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也真正實現區域內高等職業教育的協同化發展。
(四)積極傳承航空文化,培養航空工匠精神
在新時期,航空精神和航空文化的傳承也十分迫切,而工匠人才培養理念的提出也對高職航空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文化素養方面的要求,航空文化的創新發展和航空工匠精神的滲透,也將推動民航經濟的發展。航空服務專業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航空經濟的發展使命,其也關系到航空文化的時代傳承,借助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輸出具有工匠情懷的航空服務專業人才,將實現民航經濟持續發展。例如某高職院校以航空工匠和航空報國教育為導向組織專業教學,讓航空文化、工匠品質融入育人的全過程,打造一流的航空服務專業,開展豐富多彩的航空服務活動,同時借助思政課程建設,使得航空服務專業人文教育更出彩。從文化宣講、宣傳片觀看學習、教育洗禮等人才培養前端的文化植入開始到學生頂崗實習階段航空文化進校園的后期文化植入,航空文化的教育是全方面的。航空品質、匠心品質也逐漸成為航空專業學生的內在品質,指引其服務于民航發展事業。
結語
高職航空服務專業必須要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航空服務專業通過校企合作、產學研融合之路、社會服務、實踐活動、文化滲透等多種渠道參與到民航經濟發展中,為民航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持、科研支持、服務咨詢、人才資源支持、運營指導等,讓高職航空服務專業的學生加強與企業溝通交流,擴展航空服務視野,深化航空服務實踐體驗。高職民航服務專業教學改革中,也倡導航空服務專業教學在民航經濟發展中的成功著陸,以服務為導向,以就業為目標,以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為教育使命,努力輸出高素質的航空服務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葉文娟,唐李英.高職院校航空物流專業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路徑研究——以四川現代職業學院為例[J].中國市場,2021,(3):166-167.
[2]? 屈仁春,陳萍秀.“雙高”視域下航空類高職院校學術論文影響力比較研究[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4):43-46.
[3]? 王立慧,戴金躍,李小亮.航空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J].文教資料,2020,(28):115-117.
[4]? 張琳,黨杰,朱耀產.基于高職“三對接”理念的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索——以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航空材料精密成型專業為例[J].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86-89.
[5]? 江群.高職航空服務專業服務地方經濟的功能與模式研究[J].當代經濟,2018,(18):144-145.
[6]? 汪波.高職航空服務專業服務地方民航經濟發展對策初探——基于“威斯康星理念”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解讀及啟示[J].廣東蠶業,2018,(9):77-78.
[責任編輯 馬 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