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來越高。近年來,群眾對舞蹈的熱情與日俱增,舞蹈所能帶來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因此,在群眾文化中,舞蹈占據一定的地位,并且有著強大的群眾基礎,是一種普及度較高而且趣味性較強的文化活動,其不僅滿足了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也讓群眾的思想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抒發與升華,與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不謀而合。本文將對群眾文化中舞蹈創作的現狀進行分析,并對其未來的發展進行再思考,希望能夠為群眾文化的進一步豐富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群眾文化 舞蹈創作 創新 意識
一、引言
隨著國家對群眾文化的重視,群眾文化也在短時間內得到了高速發展。當前各地區的群眾文化活動已經逐漸普及,并且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對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陶冶人們的情操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群眾文化活動展開的過程中,舞蹈是具有一定趣味性的藝術表達形式,舞蹈文化源遠流長且帶有一定的自娛功能,能夠滿足群眾文化的基本需求。可以說,舞蹈創作在整個群眾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對群眾文化內涵的提升以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有著積極的推助作用。
二、群文舞蹈創作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的提升
我國不同地區的經濟和文化水平發展不均衡,一些地區的整體文化水平還有待提升,這些地區的群眾在文化素養和水平等方面還有欠缺,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中,易形成各種問題和糾紛,而這些問題與群眾本身的文化素養有著直接的關系。而發展群眾文化,特別是以舞蹈創作為主要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能夠豐富群眾的業余生活,引導群眾參與進來,可以將群眾的智慧和能力集中到一起,既能使舞蹈創作體現群眾的需求,也能讓群眾自身的文化素養得到有效提升。在長期的堅持之下,群眾的整體創作水平也會有所提升,這樣給群眾自身綜合素養的提升提供了一定幫助。
(二)有利于群眾文化體系的形成
群眾文化中舞蹈創作形式的發展,不僅有利于群眾文化水平和素養的提升,同時也有利于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形成。在舞蹈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能夠加強各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對那些群眾文化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來說,舞蹈文化的創新和普及能夠幫助這些群眾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群眾文化中,讓整個社會的文化結構體系變得更加穩固。與此同時,舞蹈作為一種集藝術性與娛樂性于一體的表現形式,其在發展的過程中,會讓更多的群眾產生更加強烈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而且多元化、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舞蹈創作能夠為群眾文化體系增加更多的特色元素,讓整個群眾文化體系更具民族特色。
三、群文舞蹈創作的現狀
雖然群眾文化舞蹈創作對群眾文化素養的提升、群眾文化體系的完善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使得群眾文化中舞蹈創作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很多方面依然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不足。
(一)舞蹈創作重視度不足
近年來,群眾文化的發展雖然為舞蹈創作提供了一定的發展空間,但是還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除了群眾文化管理相關部門的因素之外,相關舞蹈輔導人員忙于應付工作,對創作重視不夠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目前,我國群眾舞蹈活動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群眾歡迎,成為群眾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是在電視節目上、商場活動中還是普通的社區文化中心,都能夠看到舞蹈的影子。但舞蹈活動往往是多年一個套路,新作品較少,相關人員創作意識淡薄。很多人只是將舞蹈當作一種觀賞性藝術,還沒有真正融入其中。而手機的普及和各種新媒體平臺的興起,使很多群眾的閑暇時間都被占據,這就導致舞蹈參與群體的數量沒有想象得那樣龐大。
(二)舞蹈創作基礎設施不完善
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提升,其對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在這樣的背景下,各級政府以及以文化館為帶頭人的各級部門都給予了一定的重視,使群眾文化建設的環境也愈加成熟。群眾文化雖然受到了一定的重視,但并沒有在財力和物力上得到更多的支持,特別是在舞蹈創作的過程中,很多時候基礎設施還要依靠基層群眾來進行投入,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舞蹈創作的進一步發展。一些地區的群文舞蹈創作人員雖然有心進行改革與創新,但是受到場地、器材及道具的限制,創作這條路困難重重。
(三)舞蹈創作形式較為單一
在當前的群眾舞蹈創作中,形式相對較為單一,且創作內容陳舊。各地群眾舞蹈活動仍然以廣場舞、健美操等幾種形式為主,群眾舞蹈創作也圍繞這幾種主要表現形式,而且無論是對于哪種舞蹈文化形式來說,其創作和創新能力都較差。以廣場舞為例,通常這種舞蹈形式的參與者都是以中老年女性為主,該類型的舞蹈不僅節奏感強,而且活動區域較為開闊,對舞蹈技能的要求也相對較低。正是由于這種原因,使得舞蹈動作以及內容等方面較為單一,觀賞性也較低,創新明顯不足,吸引力較差。特別是對于男性群體來說,廣場舞這種舞蹈形式并沒有太大吸引力,很多男性群體寧愿在家里看娛樂電視節目也不愿意參加這種舞蹈活動。
(四)舞蹈作品內涵不夠,表現力不足
通常情況下,好的群眾文化舞蹈編導會使舞蹈作品具有一定的廣泛性特征,動作能夠滿足大多數人的認可并且在大多數人能力允許的范圍內。但是對于現階段的群眾文化舞蹈創作來說,由于不同年齡段人群的身體素質不同,所以在舞蹈動作方面并不會有大幅度的調整,不會將很多高難度的舞蹈動作融入舞蹈編排的過程中,基本上還是會以簡單的舞蹈動作為主,且不同曲目的舞蹈動作大同小異,并未體現出曲目的不同內涵。這樣就會導致舞蹈作品的內涵與表現力明顯不足,很多時候都無法通過舞蹈動作來準確表達作品的思想內涵。
(五)專業性舞蹈人才的流失
由于當前我國地方民俗文化不被重視,甚至大量民俗文化正在逐漸消失,所以大部分舞蹈創作工作者將創作目光放在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現代舞蹈上,這樣就導致民族文化元素的創造高端性人才的缺失。群文舞蹈創作中兼具藝術性與專業性,要求舞蹈創作者具有更高的專業技能和文化素養,同時,還需要對當地文化民俗具有深刻的研究和了解。目前,我國大部分學校或者舞蹈創作團隊雖然具有專業的舞蹈創作水平,卻缺少對地方文化的深入研究,導致在群文舞蹈創作活動中難以融入地方特色文化。
四、群文舞蹈創作策略
基于上述內容可知,群眾文化舞蹈創作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很多方面依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需要從不同的角度來加強群眾文化舞蹈創作。
(一)走入群眾生活尋找舞蹈題材
舞蹈創作必然離不開各種題材的創新,而舞蹈題材的創新必然要與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才能夠獲得更多群眾的喜愛。因此,為了有效提升群眾文化舞蹈的創作效果,舞蹈創作人員應當走進群眾日常生活中進行題材的選取,保證舞蹈的靈魂與內涵,并對其內容進行優化。
第一,舞蹈創作人員要立足于當地的特色文化,對當地人民的生活習俗、藝術形式、人文精神以及民風民俗等多個方面進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將這些內容融入舞蹈動作的創作過程中,一方面提高舞蹈動作的整體表達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夠讓群眾在舞蹈中感悟到當地文化的精髓,促使群眾積極參與到舞蹈創作和文化活動中。
第二,舞蹈創作人員要明確創作的方向和創新的內容,將更多的生活元素融入舞蹈創作的過程中,賦予舞蹈更多的群眾心聲和情感,讓舞蹈與人們的生活和思想狀態遙相呼應,這樣也能夠讓舞蹈更具備實際功能。例如,藏族舞蹈的手形具有非常明顯的民族特征,舞蹈中雙手的靈活多變賦予藏族舞蹈更加豐富的內涵,雙手如同圣潔的蓮花般層層綻放,優美且有層次地進行旋轉,給人以優美的形象。在藏族舞蹈中,舞者的雙手通常動作會十分豐富且風格迥異,形成千姿百態的動作,并傳達出不同的情感,不僅審美獨特,而且能夠讓舞蹈作品的情感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二)深入刻畫舞蹈形象
在群眾文化舞蹈創作的過程中,為了能夠更好地進行舞蹈創作和創新,相關創作人員要重視對舞蹈形象的深入刻畫以及情感的進一步表達。深入刻畫舞蹈的形象,能夠提升舞蹈的藝術魅力并且為舞蹈傳播路徑的拓寬奠定良好基礎,同時也能夠贏得更多群眾的喜愛。基于此,舞蹈創作人員要從多個角度來考慮如何去建立舞蹈的藝術形象,如何抓住群眾的舞蹈需求和口味,從而最大限度地通過良好的舞蹈形象來提升舞蹈的整體魅力,進而吸引更多群眾參與其中。因此,在創作的過程中,相關創作人員可以參考以下內容:
第一,在舞蹈創作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增添一些形體藝術元素,通過形體藝術元素的融入來營造一種更加具有藝術性且親和力較強的氛圍,讓每個舞蹈者都能夠通過形體藝術的表達來展示出獨具特色的舞蹈藝術。
第二,舞蹈創作人員在開展舞蹈創新的過程中可以參考并運用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通過傳統文化元素來提升舞蹈內容的整體價值,例如使用龍、獅子、鳳凰、茉莉等傳統文化元素的形象,充實舞蹈動作的內容,更好地體現舞蹈藝術的特色。
(三)不斷升華舞蹈內涵
由于情感元素的表達能夠直觀地為群眾帶來情感沖擊,也能夠獲得群眾的認可,在舞蹈創作的過程中,為了不斷提升舞蹈的整體內涵,需要從情感元素角度來進行綜合考慮。情感元素的融入能夠提升舞蹈的文化內涵和思想內涵,讓舞蹈與群眾的心理產生共鳴,使群眾被舞蹈的精神內涵所吸引和感動。為此,群眾文化舞蹈創作者應當注重從情感上來對群眾的思想進行有效牽引,在創作的過程中豐富舞蹈動作,并通過各種舞蹈動作來表達更多的情感,讓群眾能夠從舞蹈中感受到文化的真誠與真摯,提升舞蹈的整體藝術魅力。還是以藏族舞蹈為例,原生態的藏族舞蹈是沒有經過加工和雕琢的民族舞蹈,其保留著鄉土氣息,所以在藏族舞蹈動作的創作過程中,通常會體現出更多的民族自信、愉快以及幸福的精神面貌,讓藏族舞蹈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
(四)合理構思編排
在舞蹈創作的過程中,合理的構思編排是發揮舞蹈表現力以及決定舞蹈創作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舞蹈創作人員要認真構思整個舞蹈的編排過程,讓整個編排更加合理,通過挖掘不同舞蹈動作之間的關聯性和藝術性,將舞蹈動作生活化的同時也為整個舞蹈增添更多的生命力。在編排的過程中,相關舞蹈創作人員要全面了解當地群眾的喜好以及實際舞蹈水平,并且了解當地群眾舞蹈表演的瓶頸和局限所在,并以此為基礎不斷突破舞蹈創作的瓶頸,從而編排出更加生動且藝術內涵較為豐富的舞蹈動作。此外,在整個舞蹈編排與創作的過程中,要重視設計過程的進一步優化,仔細分析每一個舞蹈動作的實際含義和動作的連貫性,從而促進舞蹈動作與群眾生活以及文化之間的有機結合,在彰顯舞蹈的藝術魅力的同時,也能夠更加突出舞蹈在群眾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涼山彝族人民性格豪放而且熱情似火,所以其舞蹈動作通常剛勁有力且動感十足,節奏明快。在舞蹈的編排方面,通常會注重下肢動作的韻律和動感,舞步多數以踢踏、擰胯、跺腳、拐腿、撩腿、蹲跳等動作為主,不同的動作組合能夠表達出不同的舞蹈內涵,這樣也會使得舞蹈動作更加豐富。所以,在舞蹈編排的過程中,通常會嘗試不同的舞步組合與創新,達到不同的表達效果。
(五)加大宣傳與資金投入力度
為了能夠有效促進群眾文化舞蹈創作的進一步發展,就必須提高群眾的參與性與積極性。為此,需要加大宣傳的力度與資金投入的力度。宣傳工作是推進舞蹈群眾文化的主要手段之一,相關部門可以在社區、街邊等地點進行舞蹈文化的教育與宣傳,或是借助線上手段來加強舞蹈文化的宣傳,科普舞蹈知識,并且讓更多的群眾能夠正確面對舞蹈文化,樹立正確的藝術審美觀,引導群眾主動且積極地參與舞蹈活動,并培養先進的群眾舞蹈人才參與舞蹈的編創。在資金投入方面,我國相關管理部門應當加大在群眾文化方面的資金投入比例,例如在人員密集度較高的地區建設相應的舞蹈活動室,并配備足夠數量的學習資料以及硬件設施,定期舉辦一些趣味性較強的舞蹈活動,鼓勵群眾積極參與其中,為群眾提供足夠的舞蹈文化活動空間和軟硬件設施,讓群眾成為舞蹈活動的主體,并參與到舞蹈創作中來。
(六)打造專業的舞蹈創作團隊
在舞蹈創作的過程中必須有專業的團隊作為人才支持。面對當前群眾舞蹈創作人員專業性普遍不高,也沒有骨干人才作為支撐的現狀,必須打造一支專業的團隊來加強舞蹈創作的專業性。在打造專業團隊的過程中,可以參考以下內容:
第一,要在相關管理部門的內部組織一個專門進行群眾文化舞蹈創作的隊伍,專門對群眾舞蹈進行創作與編排,站在專業的角度來對整個群眾舞蹈活動進行重新整合與優化,為群眾舞蹈注入更多專業化元素。
第二,相關部門要注重吸收更多專業能力較強的人才,依靠這些人才帶動群眾舞蹈文化創作的專業化發展。除了經過專業訓練的專業人才之外,相關管理部門還可以考慮從舞蹈隊伍中選擇水平高的、忠實的舞蹈愛好者,通過這些忠實的愛好者打造一支建設型團隊,并且定期為其提供一定的培訓機會和展示平臺,使其能夠自發自覺地進行舞蹈的創作。
五、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群眾文化為人們的精神生活注入了更多的養分。舞蹈作為群眾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創作與創新發展是群眾文化發展的必然需求。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揮出舞蹈的文化價值,相關管理部門應當加強舞蹈的創作與創新,從多個角度來為舞蹈的創作提供支持和幫助,進一步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
參考文獻:
[1]吳佳.關于創新基層群眾文化舞蹈創作的思考[J].中國民族博覽,2018(06):114-115.
[2]李昕.探索群眾舞蹈創作如何滿足新時期社區文化需求[J].大眾文藝,2018(20):4-5.
[3]姚瑤.關于基層群眾文化舞蹈創作的幾點思考[J].品位經典,2019(12):16-17.
[4]黃曉虹.基于文化交融下群眾舞蹈創作編排的思維創新[J].大眾文藝,2020(02):2-3.
[5]謝娟.群眾文化舞蹈的創作及編導策略研究[J].傳媒論壇,2020,3(07):149.
[6]郭兆軍.基層群眾文化舞蹈創作創新的策略探討[J].戲劇之家,2020(13):117.
[7]廖倫彬.群眾文化舞蹈的創作與編導研究[J].大眾文藝,2020(17):13-14.
[8]于楊.基層群眾文化舞蹈創作及輔導方法[J].戲劇之家,2020(34):112-113.
[9]王芳.群眾文化舞蹈的創作及編導研究[J].戲劇之家,2020(31):119-120.
[10]蘇卓瑪.關于創新基層群眾文化舞蹈創作的思考[J].漢字文化,2019(11):161-163.
[11]黃麗媛.群眾文化舞蹈的創作及編導探討[J].戲劇之家,2021(08):118-119.
(作者簡介:馮秀梅,女,本科,湖南省衡陽縣文化館,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