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祥文
2011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了提出小學階段的識字任務是: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寫字姿勢正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力求美觀。為此,教師需要走出以往的教學誤區,排除一切干擾,依托教材,以人為本,有計劃地科學組織教學。
教師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過程中時而唱童謠,時而編字謎,時而講故事,忙得一頭霧水,但效果甚微。想改變現狀,教師需要喚醒學生的識字意識,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不斷探索、總結。
一、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夯實內在美
一名教師在明白自己職責的基礎上,還要有合適的教學方法。只有內里功底深厚,才能澆灌出美麗花朵。那么怎樣才能當一名合格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師呢?
1.打好基礎,提高教學能力與水平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教師不僅要加快自身充電的步伐,認真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掌握學生認知規律,還要學習小學每個階段的識字理論,欣賞、觀摩名師課堂教學,結合實際,總結經驗,及時調整課時計劃,堅決杜絕以記形為目的而曲解字義的現象。
2.重視方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漢字文化源遠流長,每個字都有其精妙之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使自己的課堂教學生動有趣,進而讓學生感受到漢字背后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教師還要轉變以往識字教學只重視分數、輕視識字技能訓練和習慣培養的觀念,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注重識字教學的人文性,推動雙方向前發展。
3.樹立榜樣標桿,引導學生進步與成長
大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師只有先受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別人。”要想學生寫一手好字,教師必須先寫一手好字。6—12歲的兒童模仿能力很強,很多學生會不由自主地模仿教師的字體,這種模仿可能會影響他們一生。教師還需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提高書寫水平的計劃,先練好基本字,再練常用字,持之以恒,為學生做榜樣。
二、聯想想象激興趣,感知漢字音韻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興趣。有了興趣,他們才能主動學習漢字,進而感受漢字的美。
1.啟發談話,喚醒興趣
學生入學第一節語文課,教師不要急著教授知識,需要先進行思想啟蒙。比如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知道他們平時喜歡看的電視劇最初都是以劇本的形式呈現,而一個精彩劇本的打造,需要作者從小培養對文學的興趣。以啟發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意識到上好語文課,學好識字、寫字的重要性。
2.基于字理,趣味教學
從古至今,漢字先后經歷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的演變,集聚了我國不同時期的政治生活和經濟發展狀況,“六書”就集中反映了我國先人的智慧。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意思是說象形字是把具體的物體以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形成文字。物體不同,繪畫形式也不同,每個象形字就是一幅畫,背后都有故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豐富漢字的故事性,比如在教學“日”字時,可以先用多媒體出示“日”字的字形變化,然后講解古人是怎樣根據“日”字來確定東、西、南、北方向。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又學習了知識,在輕松的環境中記住了“日”字的音、形、義。
3.創設情境,引導教學
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讓學生有主動識字的興趣。比如教師在教學“螞蟻”和“蟈蟈”這兩個詞的時候,可以通過觀看圖片的方式,讓學生將其拆分,觀察字形,引導學生發現這些字的左半邊是表示漢字的意思,右半邊是漢字的讀音,進而告知學生這就是形聲字。這種創設情境導入教學的模式能夠讓學生很快進入到學習氛圍中,進而輕松掌握知識。
三、拆字組字,感悟漢字結構之美
小學每一學段識字教學的理論、統編教材的編排特點、兒童心理特點都有所不同,因而教學方法也需有所變化。只有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使教學效果最大化。
1.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對低段學生的識字教學,教師需要教會學生漢字的基本筆畫、偏旁部首、查字典的方法以及獨立識字的能力。就識字方法而言,可分為音韻識字、生活情境識字、漢字規律識字和閱讀識字。教師要緊扣教材,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認知特點,選擇恰當的方法,精心設計學生樂于接受的課時計劃,高效完成教學任務。
對一些易錯字,教師要講清字的來龍去脈,采取適合學生記憶的方法進行教學。如“目”字,這是個象形字,在大人眼里很簡單,但在學生眼里卻并不簡單。他們容易把口中的兩橫寫成一橫。教學時應先讓學生理解字形,《詩經·衛風·碩人》中的“美目盼兮”是眼目黑白分明的意思,“目”里面的兩橫是瞳仁,不能少。接著出示“口”和“目”字,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得出“目”比“口”除了內部多兩橫外,最后一筆的位置也不一樣,“口”字最后一筆在方框下外側,而“目”字的最后一筆在方框內側。最后是指導書寫,教師要讓學生注意整個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寫七分,留三分,待學生寫好后,告訴學生《新華字典》里以“目”為部首的字有一百余個,以后不管在哪里見到以“目”為部首的字,都要知道它們與眼睛有一定關系。
又如一些形聲字、同音字、形近字、多筆畫的字,學生都比較容易寫錯,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不同類型的漢字時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2.因情教學,鞏固教學成果
針對中段學生的識字教學,教師應站在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因情教學,鞏固第一學段的教學成果,幫助學生逐步提高獨立識字、寫字的能力。如在《“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篇課文中,“鉤”和“釣”這一對形近字怎樣去區分呢?可讓學生結合課文情境,聯想“勾”中的筆畫撇折就像釣魚的魚鉤,點就像鉤上的魚餌,這樣符號化的漢字就有了畫面感,既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興趣,又教會了他們獨立識字的方法。
中段學生的識字教學,教師可使用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根據不同的學情、字理、認知規律來確定最優的教學方案。
3.引導學生自學,掌握多種識字方法
高段學生的漢字學習不光是單純的識字、寫字,還要學會閱讀和寫作。教育家葉圣陶曾言:“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的人身上生根,習慣成自然,再也不會離譜走樣,那才是終結。”獨立識字的最好方法無疑是自學。
辨析漢字、歸類漢字、多解字詞等方法都能提升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學生一旦掌握獨立識字的能力,漢字的美就能被挖掘出來,學生也能受到知識的熏陶。
四、多元評價,感悟漢字意蘊之美
小學識字教學中的評價環節,是小學識字過程的延續和提高。有些教師評價學生識字寫字的標準單一,評語籠統。長此以往,學生會感到枯燥,失去對漢字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教學評價環節,教師既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和情感態度的形成與發展,又要關注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評語要真實、準確、全面,多用鼓勵性語言,要有針對性,加強對學生識字、寫字習慣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堅持多元化評價標準,鼓勵學生追求美,增強審美體驗。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仍然需要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和審美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漢字的奇特美妙。這不僅是教學模式的改變,更是觀念的改變,只要教師持之以恒,不斷探究,審美之花就能在小學識字教學這塊豐厚土壤里,開得更紅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