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千 榮霽
【摘要】教練員崗位培訓相關研究較多,研究主要集中在內容、方法、手段上,強調制度化、級別化的學習和知識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對教練員的特質的關懷,使教練員崗位培訓產生倦怠和消極思想。具體表現為:缺乏對學校教練員參加培訓自主性不高的各種影響因素的探究;缺乏對歐美諸國學校教練員崗位培訓的先進理念、內容和方法的完整性研究,碎片化的介紹和引進容易使教練員教育本土化過程中盲目照搬,或以強調國情為托詞來抵觸;教練員認證體系的構建目前是一個研究空白。因此,本研究在對歷年教練員崗位培訓經驗總結基礎上,調查目前不同層次教練員培訓需求和影響教練員參加培訓自主性不高的動因,制定我國學?;@球教練員崗位培訓標準和認證體系。
【關鍵詞】籃球教練員;認證體系;校園籃球
任何事物都是作為一個過程而展開,都有自身的發展歷史。在一定意義上說,沒有科學的歷史研究,就不會產生真正科學研究。由于本研究以學?;@球教練員崗位培訓作為研究對象,這勢必需要對中國學?;@球教練員崗位培訓的發展過程給予全面考察,總結經驗教訓,歸納出學?;@球教練員崗位培訓發展優勢和劣勢的歷史原因。本研究旨在對學?;@球教練發展狀況及時代特征進行梳理,歸納總結改革發展取得的成就,形式與特點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校教練員培訓模式的構建方法與途徑
總體上看,教練員的培養過程一般是由初級教練員培訓—中級教練員培訓—高級教練員培訓所構成。各國教練員等級劃分是根據體育管理模式來設立的,雖然在語言描述上有所不同,但實質上基本相似,都是按照教練員所能從事何種水平運動員(隊)指導工作能力劃分。對于高校可以按照初、中、高三級進行培養,并將根據基本素養,教練員特質以及運動員培養和管理的幾個主要方面進行設計和評定。
影響優秀學校教練員成材的主觀因素包括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勤奮工作、不斷提高、勇于創新、創造他人沒有的訓練方法、訓練與科研相結合、學習他人先進的訓練方法等要素。影響優秀教練員成材的客觀因素由訓練主管部門對所從事該項目的重視支持,家庭的理解、支持,隊員自身條件、后備力量、隊員的支持、愛戴等。我國關于教練員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教練員學習意義的認知、優秀教練員素質結構、教練員隊伍結構等方面。對現有的教練員教育研究發現,我國教練員教育存在兩個突出問題。其一是在對象上重視在崗教育和高水平教練員教育,而忽略入職教育,尤其是忽視基層教練員教育。其二是內容上,低層次滿足于量的變化的學習,而不是訓練行為的改善。多注重運動項目的學習能力教育,忽視教練員的組織學習,即學習型教練員團隊的教育。其三是在方法上多采用制度化的學習,忽視了學習與工作的有機聯系,單向的信息流動局限了教練員學以致用的學習,阻斷了創新之路。級別化的學習,忽略了教練員的人本特質。因此,構建學校教練員職業認證體系,強調對教練員參加培訓自主性不高的各種影響因素的探究目前呈現出急迫性。
在當前關于學校教練員教育和培養的研究范式多以政治、經濟、文化環境與教練員教育的關系來進行,并將這種關系假設和論證為線性關系,而不是真正探尋教練員教育和培養中發生的問題。實際上,我國各省市自治區的經濟、文化己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教練員教育和培養的投入和規模并沒有顯著性提高。我們論及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時都落于經濟、文化層面上。一旦涉及到體制研究時則因為國家政治體制這個底線而止步。于是,研究成果不僅無益于實踐需要,研究自身也不能夠自圓其說。這一點在中外教練員教育和培養及其模式的比較研究中尤為突出。歐美各國對初級職稱或水平教練員的門檻類似于其大學生入學,強調低門檻高標準過程培養。介紹、引進歐美諸國先進的理念和方法是必要的,但在教練員教育的中國本土化過程中既要防止照搬,又要防止以強調國情為托詞來抵觸。所以說,建立一套適合中國國情又與世界接軌的學?;@球教練員教育制度體系和操作體系是今后構建中國學校教練員崗位培訓模式的重要任務。
二、學校籃球教練員認證體系的構建問題與策略
學校籃球教練員認證體系的構建是一個綜合教練員全方位動態化呈現的系統工程。目前,教練員認證體系還沒有建立。認證體系的構建需要根據教練員的基本素養,領導力、影響力和創新能力,以及執教行為三個方面綜合評價。
關于教練員基本素養的研究。教練員的專業基礎界定為,其專業(項)技術水平與技術傳授的方法和通過學習、培養而凝煉的執教理念總和。其基本要求是專業化、職業化、科學化、現代化。教練員職業素養是從事專項訓練和參賽的組織、管理活動中的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的總和。教練員專業素養包括強烈的職業責任感,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教育學和技能的熟練掌握,探索和創新,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政治覺悟,或者從運動訓練過程的組織、控制與管理角度提出教練員應具備識別力、預測力、應變力、思維力、創造力。具體表現在情感、意志、興趣、個性等方面和專項知識和訓練學知識、廣泛的基礎理論、豐富的實踐經驗。各種“力”的確定,似乎是反映了“能力”的內涵,但是遺憾的是研究中多是一種靜態的描述。當然,教練員的知識結構具有結構多、知識某一層次中所含的個體多、知識含量多的“二多”特點同是客觀存在的,于是有人提出了教練員的知識面、知識干、知識核”的“圖釘型”構成模式。基本素養的研究脫離了對于教練員自我認識的實證,因此,基本素養的指標設定和評級評分需要通過行為事件描述的方法設立情境進行長度訪談和調研,了解不同層次類型教練員的真實感受,從而使教練員基本素養評價呈現動態和客觀性。
三、學?;@球教練員能力指標構建與評價
教練員領導力、影響力和創新力的研究。教練員的“教”是將一種個體行為運用于組織之中,于是其上升為一種極其重要的組織行為,反映個體行為的決策力、影響力與反映組織行為的凝聚力等是教練員帶領團隊實施訓練和參賽過程,實現目標的重要能力范疇和品質,也是教練員競技能力上的綜合體現。對于教練員的領導能力,劉鎏,王斌等人的研究表明,成就動機、個人影響力、個人洞察力、人際關系、領導行為(如強權性與非強權性領導)、指揮、團隊協作、自我控制、組織承諾等特征是優秀教練員的核心勝任素質。這些核心素質可能決定一個教練員的績效表現,也能夠有效地區分出優秀與一般教練員,并建構成優秀教練員素質模型。這一研究的意義在于提高了我們對于不同層次水平教練員的判斷和評價,有利于定量化的考評實施。毫無疑問,多視角的研究教練員素質和能力可以為我們打開研究的思路,僅就這一點而言,類似這類研究是極具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的。
關于教練員影響力的研究。教練員影響力的研究成為熱點是新時期中國競技體育對國民產生重大影響的20世紀80年代以后。研究主要集中在教練員個人影響力因素上,即品格、才能、知識與感情。這些因素可以劃分為非權力性和權力性影響力,前者又稱為自然性影響力,后者又稱為強制性影響力。有學者對足球教練員影響力的持續研究指出,道德品質、資歷、感性是影響球員行為和績效的主要因素,并目‘教練員強權性影響力在執教初期會發生作用,而在執教一段時期以后,非強權影響力才能發揮作用。在權力性影響力中注意按照規章制度秉公辦事、善于授權,在實行非權力性影響力時要以才服人、以德服人、以情感人和以行塑人。教練員的領導及其領導力也可以通過執行力來體現。執行是一個系統化的流程,是根據現實采取行動的系統化的公式。它包括對目標、方法和內容等的嚴密討論、質疑、堅持不懈的跟進以及責任的具體落實。它還包括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革前提假設,提高執行能力和適應戰略挑戰的機制。對于教練員影響力的評價則需要通過社會輿論、所在單位、球隊等做出評價。
關于創新能力的研究。創新能力被認為是教練員素質和能力結構中極其重要的因素。但是,到底什么是教練員的創新能力,大多還只是停留在對創新能力一般理解上的照搬。在執行中需要創新人才。創新人才的培養靠創新教育,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創新教練員。在有關籃球比賽執教理念和指揮思想的研究中,臨場指揮的理念是“緊急時刻”對整體實力和出奇之兵的縝密的籌算,在“出奇兵”之時,人們看到的,是球星天才表現,而蘊含著的是臨場指揮智能的結晶。訓練內容、方法和手段,管理制度的設計安排等方面的創新也是體現教練員素質和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創新能力的評價需要從管理、訓練、比賽三個方面設定評價指標。關于執教行為的研究。教練員行為的外延是個體行為、群體行為、組織行為。翟君、陳樹悅,黃建文,陳樹悅、土建軍、李人為、陳麒等學者以領導行為基礎理論研究為支撐,同時加強實證調研,特別是結合中國本土化特點,跨文化地制定了教練員領導行為的專用量表,提高了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有益于借鑒。
綜述所述,國內專家學者對教練員能力進行了多方面研究,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有益于借鑒吸收,但是要強調客觀性、動態性、綜合性、全面性,從而使中國籃協職業認證體系的構建體現出科學化、系統化。
小結
教練員教育和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工程,牽涉到行政主管部門、教練員所在單位、教育與培養機構,也關系到地區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水平。對學校教練員認證方面的研究,目前停留于能力和行為的研究方面,研究較為分散,沒有形成系統性的體系。因此,本研究在對歷年籃球教練員崗位培訓經驗總結基礎上,調查目前不同層次教練員培訓需求和影響,探尋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構建思路,通過構建我國學?;@球教練員勝任力評價模型,制定我國校園籃球教練員標準和職業認證體系。
參考文獻:
[1]劉會平.世界競技體育強國青訓體系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8(01):67-72.
[2]陽藝武,呂萬剛,鄭偉濤.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現狀與發展評價[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5,39(03):44-49.
[3]池建.美國大學競技體育管理[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20-22.
[4]劉增強.中外籃球運動員培養體制的對比分析[D].河南大學,2011.
[5]鐘秉樞.新時代競技體育發展與中國強[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8,42(01):12-19.
[6]馬毅.中國女籃發展四十六年回顧[J].遼寧體育科技,1996(06):6-9.
[7]王科群.1966-1976年我國籃球運動開展情況研究[D].成都體育學院,2013.
[8]齊波.對我國籃球訓練體制改革的研究[D].河南大學,2003.
[9]種莉莉.競技體育教練員管理體系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3.
項目名稱:2020年度,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課題《學?;@球教練員培訓及認證體系研究》(202013517)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楊尚千(1979——),男,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