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3+1+2”是一種新的高考模式,是從學生興趣入手,對學生綜合能力進行考核的考查形式。基于“3+1+2”高考模式的高中生物學教學,教師不僅要對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優(yōu)化和改革,還要在教學中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新的高考模式。
關鍵詞:“3+1+2”模式;高中生物學;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29-0029-02
引? 言
生物學是高中階段的重要學科,通過生物學學習,學生能夠認識人類生存環(huán)境特征及生物世界的奧秘。近些年,部分地區(qū)開始推行“3+1+2”高考模式,在新的高考模式下,高中生物學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理念,以學生的興趣為教學導向,合理組織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手段,從而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3+1+2”高考模式概述
(一)內涵
“3+1+2”高考模式是一種更加符合高中生學習特點、學習興趣的考試模式,其消除了傳統(tǒng)高考“一刀切”的弊端,能夠充分發(fā)揮出學生的優(yōu)勢和特長,使高考更加人性化、合理化[1]。具體來說,“3+1+2”高考模式中的“3”指的是語文、數(shù)學、外語三門學科,這三門學科是必考科目;“1”是指學生要在物理和歷史中任選一門學科,不能同時選擇兩個科目;“2”是指學生需要從生物學、化學、地理、政治四門學科中選出兩門。
(二)特點
“3+1+2”高考模式有效解決了學生選科的困擾,學生能夠更好地安排學習內容。不僅如此,相對簡單、便捷的選科方式,也為教師教學提供了便利,在減少走班的前提下,讓教師的教學環(huán)境更加穩(wěn)定,對學生的了解也會更加全面、深刻。高中生物學教師可以針對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學生的優(yōu)勢、特長、興趣等,合理設置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手段,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根據(jù)新高考的要求,高中生物學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測評,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需求,客觀評價學生,為每位學生的成長建立成長電子檔案。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自主開展生物學實踐、記錄學習經(jīng)驗,再由教師統(tǒng)一進行檢查和修改,以達到提高生物學教學針對性的目的。“3+1+2”高考模式下的高中生物學教學要嚴格遵循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需求出發(fā),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生物學學科的學習興趣。
二、“3+1+2”新高考模式下高中生物學課堂教學策略
(一)注重知識銜接,為新高考奠定根基
任何時期的高考都會考查基礎知識,因此,應對“3+1+2”新高考模式的首要策略就是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做到知識與能力的統(tǒng)一。另外,新高考注重對學生觀察自然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能力的考查,如收集信息的能力,有效整理和轉換圖表、文字、數(shù)據(jù)信息的能力,提取資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等。這就要求高中生物學教師從學生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入手,結合學生固有的知識儲備及學習能力,有條理、系統(tǒng)化地設計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融會貫通、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而做到這些的前提就是讓學生深刻領會生物學基本概念及生命活動的基本過程與原理,同時給予他們科學指導,使其具備利用原有知識分析問題、解釋生物學現(xiàn)象的能力[2]。
例如,在教學“遺傳和變異”的相關內容時,由于細胞質遺傳與細胞分裂、受精作用之間是具有一定聯(lián)系的,因此,教師要先關注這些內容之間的銜接,并從學生的固有知識入手,發(fā)散學生思維,實現(xiàn)知識遷移,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識。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回憶細胞分裂、受精作用、核遺傳關系的相關知識,之后由此引出細胞質的遺傳原因,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結構,又可以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做好知識銜接工作,夯實學生的生物學知識基礎。
(二)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生物學習能力
“3+1+2”高考模式的一大特點就是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機會,這是對過去“單向”的高考模式的一種顛覆。可以說,這樣的高考更加關注學生的意愿,使學生更樂于參加考試。基于此,高中生物學教師在教學中更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喜歡學習生物學知識,并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的全面提升。不僅如此,有了學習興趣后,學生對生物學學習的信心也會越來越強,學習效率也會不斷提高,在選科時也會優(yōu)先選擇生物學學科。
例如,在教學“細胞膜——系統(tǒng)的邊界”這一節(jié)時,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生物學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借助Flash動畫,動態(tài)模擬物質進出細胞的過程,讓學生在上課之初就對知識產(chǎn)生興趣。這種直觀、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教學效果更加顯著,能夠將抽象的內容形象化,使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加高漲。在此基礎上,教師以框架圖的形式展示這節(jié)課的基本內容,從整體上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了解和學習。教師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來分析細胞的成分和功能,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率。
(三)開展STS教育,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
“3+1+2”高考模式更加關注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考試內容更多的是學科知識在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人類生活狀況改善、醫(yī)療水平提高及環(huán)境質量優(yōu)化等方面的應用。因此,新高考充分體現(xiàn)了“學以致用”原則,命題者結合社會熱點來巧妙設置題型,對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進行考查。在這樣的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學教師在設計相關教學內容時要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整合社會熱點問題,增強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這就是STS教育。STS教育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育,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開展STS教育,教師需要注重實踐教學,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體現(xiàn)科學與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同時為學生適應社會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持[3]。
例如,近些年的高考生物學試題比較關注“環(huán)境問題”這個熱點,往往結合當前的環(huán)境問題,考查學生對生物學理論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能力,如從生態(tài)學角度分析產(chǎn)生赤潮的原因;討論自然保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問題,這些命題都與社會熱點進行了有機整合,將社會現(xiàn)實作為命題背景,考查了學生運用生物學知識解釋自然現(xiàn)象、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既要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又要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及綜合思維品質。
又如,高中生物學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利用三系配套方法培育小麥和水稻等優(yōu)良雜交品種的案例,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科技的進步與生物學知識的重要性,使學生認識到生物學知識有助于提高糧食產(chǎn)量和質量。因此,生物學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從而對生物學知識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結? 語
總之,在“3+1+2”新高考模式的指導下,高中生物學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不僅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還要加強對學生生物學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實現(xiàn)理論知識教學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并重,在幫助學生夯實生物學知識基礎的同時,提升他們的生物學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張秀云.高中生物教材改革與生物教育學改革[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01):108-110.
段啟輝.高中生物教學方法與策略的選擇與整合:評《高中生物課堂教學設計》[J].人民教育,2019(21):79.
趙云霄.在生物教學中踐行生命教育[J].人民教育,2013(19):52-54.
作者簡介:鄧曉玲(1985.2-),女,福建福州人,中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