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近年來,初中數學教學理念不斷革新,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重點關注學生,持續、有效地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提高整體教學質量。文章以初中數學教學為例, 分析了分段教學法的應用策略,希望為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做一些有益的嘗試。
關鍵詞:初中數學;分段教學法;課堂探索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29-0061-02
引? 言
課堂教學效率與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有很大關系。2019年,筆者所在的備課組在初一年級開展“初中生在數學學科中的學習注意力現狀及培養研究”的課題研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初中生數學課堂學習專注度情況與初中生數學學科期末成績之間的關系,發現它們之間基本上呈正相關的關系。
一、分段教學法的研究背景
初中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會隨著教師講課狀態發生一些變化,最明顯的是,隨著教學進程的發展和教學時間的加長而變化:課堂初始階段,學生的注意力會隨著時間逐步集中,聽課效率也會逐步提高;中間某一段時間,學生的注意力會保持穩定的狀態;此后,大部分學生的注意力開始下降。但是,不同類型的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階段、時間點是不同的,中考成績越好的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極點出現的時間越遲,聽課效率越高。
一般情況下,大部分初中生的注意力指數y隨時間t(分)的變化情況如表1所示。
學生的注意力從20分鐘后開始下降,最后5分鐘注意力最差。有些專家甚至認為,最后5分鐘是純粹的“垃圾時間”,應該削減[1]。因此,有專家表示,從理論上來說,中小學生學習20~30分鐘后就應該休息10分鐘。
如何在45分鐘的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效利用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時間、最有效學習的時間呢?如何在此基礎上再努力轉化并提升最后5分鐘的“垃圾時間”的效率呢?筆者帶著課題組成員試著把一節課分成6個不同時長的時間段,嘗試采用分段教學的新方式,在不同的時間段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盡力及時、靈活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分段教學法的理論依據
大部分學生的大腦皮層在某個階段常常處于興奮狀態或抑制狀態,當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某個關鍵物品或事件時,學生的大腦皮層就會在相應的感知區域形成興奮中心區。此時,大腦皮層中的其他區域則會因為興奮點被遏制,開始處于一定程度的冷漠狀態,簡單來說,就是大腦工作時只有某個或某些區域在工作,而其他區域在休息[2]。
大腦眾區域的興奮和冷漠這兩種狀態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外部條件的變化或大腦內部的改變都可使興奮或冷漠發生轉移、變化。因此,在一節課45分鐘的時間里,如果教學內容或教學形式有所改變,學生大腦皮層中的興奮中心就會發生轉移,使大腦進行工作和休息的區域互相轉換、交替進行,即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進行緊張與放松情緒的轉化,緩解學生學習的疲勞感[3]。
三、分段教學法的具體實踐步驟與環節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把課堂45分鐘時間分為長短不均的5個時段,每個時段都有不同的形式和任務。下面,筆者以“不等式的簡單變形”為例,展示具體教學過程。
時段一:課前預習階段(亦稱課前預熱階段)以完成學案為主,約為3分鐘。
雖然筆者每次課后都會適度布置預習任務及課后作業,但由于各種原因,學生大多草草應付,甚至直接放棄預習。因此,筆者把課堂的前5分鐘定為督促學生認真預習階段,讓學生認真研討,填寫學案。
時段二:課堂數學案例舉例階段,講解教材用意,約為10分鐘。
在本時段中,在學生研讀完教材后,筆者舉例講解教材用意,帶領學生回顧了解析一元一次方程時主要是對方程進行哪些變形;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建立知識結構,進行新課的引入,為學生下一階段的知識遷移、舉一反三做好準備。
時段三:學習舉一反三階段,進行知識遷移,約為18分鐘。
在此時段,筆者通過教材中的“活動與探究”“交流與討論”等環節,讓學生探究、交流,以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舉一反三。
【活動與探究】
在這一環節,筆者通過剖析一元一次方程案例,引導學生解題,然后遵循初中生的基本認知規律設計相應習題,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使學生保持積極的思維狀態,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新知識。
【交流與討論】
在這一環節,筆者讓學生展示實驗成果,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勇敢地發表自己的理解及看法;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梳理,并進行適當補充。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以及分析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時段四:設計“你問我答”環節,活躍課堂氣氛,查漏補缺,約為4分鐘。
通過解答具體的數學習題,學生已基本掌握了本節課所要學的知識,但部分基礎薄弱的學生尚未解決某些疑難問題。因此,筆者設計“你問我答”環節,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學習中的疑惑點,并針對提出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對于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筆者再進行細致講解。
這個過程不僅能幫助教師發現學生在本節課知識的學習中還存在哪些不足,使教師的講解更有針對性,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時段五:習題鞏固時間,約為10分鐘。
因為課堂時間有限,課堂習題必須重難點突出,精簡精練,題目不在于多(一般2個題目左右),而在于精,從而起到鞏固本節課知識的作用。
四、實施分段教學法的初步效果剖析
經過一學年的課堂分段教學,筆者所執教的初一(7)、(8)班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其他班級學生的對比差距非常明顯:初一(7)班和(8)班的學生由于預習充分,學習積極主動,回答問題大膽直接,課堂氣氛活躍;解決問題的思路多樣,準確率較高,分析能力較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高,數學學習能力也穩步提高。
結? 語
綜上所述,分段教學法能夠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積極探索分段教學法的具體實施策略,精準調整教學細節,改進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肖麗華.分段教學法為中學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添彩[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9(10):82,84.
吳健.初中數學課前、課中、課外的分段教學思考[J].數學大世界(中旬),2020(01):1.
李虎燕.快節奏分段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施探究[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8(08):96.
作者簡介:蔡雙玉(1982.10-),女,福建石獅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石獅市骨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