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霞
蘇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蘇州 215000
民俗文化是指生活在某一區域中的居民在進行長期的社會生活以及生產實踐的過程中形成的,并且得到了群體認可將其進行傳承下來的一種生活習俗或者是民風習慣。
民俗源于人們的生活需要并在日常活動中服務于人類,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共同性,兩者的概念也可以相互置換。民俗的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地擴展,具體包括節日民俗、婚喪嫁娶風俗、生產勞動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會組織民俗、民間觀念、禮儀、民間文學、宗教及巫術等。在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的國家,民俗不僅可以增強各民族之間的認同感,也強化了民族精神,增加了民族凝聚力[1]。
1 民俗文化豐富旅游內容
旅游是一種離開慣常居住地、短時間離家出游活動。異國情調的風景,特別是與我們不同的民族風情,常常給游客帶來新的文化享受。尤其在我國這樣的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獨特的民間文化,即使是同一個民族,不同地區的風俗也不同,就這樣不同民族的民俗差異吸引了眾多的外國游客,如貴州三江侗族的花炮節、四川省涼山彝族的彝族年、貴州關嶺一帶的破火星節等。因此,游客愿意到其他地方旅游,是因為他們可以享受不同民族習俗帶來的新鮮感,通過接觸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人們可以從文化、歷史、宗教和藝術的各個方面獲得有用的知識和豐富的感受,這樣不僅豐富了旅游內容,也提高了人們對旅游業的興趣[2]。
2 旅游促進當地文化的發展
目前,民俗文化類旅游的逐漸熱門正好印證了旅游的靈魂在于文化,這同時也在暗示我們在規劃旅游景區時要把當地的特色文化融入景區,突出民俗文化這個元素。而要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可以將地區的特色民俗轉化為實際旅游產品,以此達到發展民俗旅游的目的。景區可以直接利用民俗資源產生經濟效益,如最大限度地利用具有民俗特性的建筑、服飾、特產、娛樂等,設立相應的文化村、公園、博物館以及小型民俗景點等創造經濟利益。除此之外,也可通過間接利用民俗資源的方式,為地區經濟提供服務,促進區域旅游的發展,例如,以傳統民俗節、民俗藝術節、民俗禮儀活動等吸引投資者,大力發展民俗文化旅游,促進居民經濟收入的提高、市場經濟的發展,改善經濟結構,從而達到提高區域經濟水平的目的。
打造新式春節活動,比如同里開設的春節水上祈福活動。同里藝人在同里的三橋景區進行祈福活動,藝人身穿福、祿、壽三星服飾,在司鼓、嗩吶、二胡、笙以及笛聲的伴奏下在手搖木船上繞行三橋。同里古鎮舉行如此盛大的祈福活動,代表著祈求祥瑞、平安降臨,以此來吸引游客。
走三橋,是當地居民進行避災祈子求福的一項祈福活動。在走三橋里三橋分別代表著同里古鎮的三座古石橋:太平橋、吉利橋以及長慶橋,三座橋距離很近,相得益彰,它們是同里古鎮區的橋中之寶。走三橋的習俗起源于當地以前的婚嫁習俗,在當時每到婚嫁、生日慶賀以及嬰兒滿月等喜事,親朋好友們就會在歡樂的鼓樂聲以及鞭炮聲中,浩浩蕩蕩地一起開心地進行“三橋”的繞行活動,并且在行走過程中他們還會說一些譬如“太平、吉利、長慶”等祝福語,沿街的居民在聽到聲音后也會出門觀看,并送上自己的一份祝福。現如今,“走三橋”活動已經成為同里古鎮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它不僅顯示了當地居民純樸的民風,還彰顯了其特有的民俗文化,對于開發現有的旅游文化具有重大的價值。“走三橋”活動,是一項同里古鎮居民全員參與性的民俗活動,它代表了當地的區域文化,是一種傳承性的活動,它不僅在促進文化溝通以及優化居民生活環境和生活氛圍上發揮著作用,對于促進社會文化的發展更是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走三橋”有著非凡的文化意義,早在2011年,吳江市人民政府就將其列入了第四批吳江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3]。
打蓮廂,也是一項慶祝活動,在各種喜慶的節日或者活動現場,藝人們就會準備打蓮廂的活動,他們身著五彩綢帶,手拿著蓮廂,在音樂中,有節奏的用蓮廂拍打自己的手、腳、胳膊以及肩膀和腿部,在舞動過程中,蓮廂中裝著的銅錢會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身上的綢帶也會隨風反轉,翩翩起舞,甚是好看。
1 優勢
同里的歷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種、生息繁衍。同里古鎮經過千年的發展變化已經是一個獨立的有機整體,有自己的地方經濟、文化、生活習慣以及特有的習俗。同里現存的有很多的古建民居、特色街區長廊以及民俗工藝品,同時當地的環境也很好,在日常的節日生活中很多的民族藝術活動和節日活動都被保留了下來,居民仍然會舉辦一些特色節目,獨特的民俗文化和旅游景色,展現了與現代文明不同的歷史文化,能夠滿足游客的消費心理,吸引游客前來游玩。
2 劣勢
首先,對于同里古鎮內民俗文化資源的規劃與開發要做到科學規劃,注重保護古鎮內的資源,避免開發的盲目性;其次,同里古鎮內的服務設施軟件與現代旅游服務的要求存在一些差距,要把握好兩者之間的一致性;最后,同里古鎮這種類型的民俗文化資源往往分布方式是分散的,所以相對較難以形成大型旅游區域集群[4]。
3 挑戰
同里古鎮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蘇州市由于地理原因,有很多類似的古鎮,所以同里古鎮的旅游資源相對于蘇州整體來看沒有特別的優勢。而伴隨著科技發展,產業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產業融合發展也許能給同里古鎮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同里古鎮街道內部的面積也比較大,不管是街道還是河道占用的面積都比較大,各景點間排列也不是十分的緊密,整體上看古鎮區仍有一些欠缺協調性。
4 機遇
同里古鎮擁有著潛力巨大的旅游市場條件。它地處長三角和蘇州邊際,可以依托兩地成熟的旅游市場來進一步發展屬于自己的休閑旅游市場,依托成熟市場可以更容易將同里宣傳出去,吸引游客前來游玩;同時,同里的環境很好,社會治安良好。近幾年來,隨著政府大力發展古鎮旅游、保護古鎮文化、發展經濟,同里也開始重視旅游產業以及文化產業的發展,同里通過舉辦“文化旅游節”“水鄉麗人”等一系列文化評比活動開始在社會上獲得知名度[5]。
同里古鎮在未進行開發之前屬于原生態的自然民居,有很多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民俗文化。近年來,隨著同里古鎮民俗旅游的興起,越來越多的海內外游客來到當地觀光旅游,這就不可避免的導致外來游客與當地居民產生各種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每個當地居民都可以做商人,每個人都想做老板。
隨著同里古鎮民俗旅游在古鎮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同里古鎮居民以旅游相關產品為生,開始從事與旅游相關的行業。與旅游收入相比,大部分居民以前的收入明顯微乎其微。隨著時間的推移,同里古鎮居民越來越多的人會關注旅游收入,并逐漸削弱延續數千年的文明,將其附上一層商業化的“薄膜”,以此來獲得收益。如果依附在同里古鎮建筑上的原始文化消失,那剩下的同里古鎮民俗文化就將成為一種裝飾,為了 “民俗旅游”而展示的“民俗風情”將成為表演形式上的噱頭。此后,所謂的同里古鎮文化無疑成了一個空架子,不再有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在同里如此多的文化遺產中,傳統的建筑群景觀是同里古鎮中最重要的文化遺產和旅游資源,最應該受到保護。很多游客來到同里古鎮的初衷都是為了欣賞同里古鎮富有特色的建筑景觀,如果同里失去了傳統建筑的特有風格,那么“東方小威尼斯”的美譽也將不復存在。因此,怎樣去處理好房屋的新建、改建與古建筑之間的問題也就成了同里古鎮內古建筑風貌保護的首要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一些家庭房屋老化,不得不拆舊重建;其次,古鎮內下一代人結婚需要修建新房;最后,就是在旅游業發展的背景下,需要修建大量的房屋用于經營農家樂、民宿等。于是,新建的房屋如同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再加上這些房屋大都采用了現代建筑的方法和材料,建得更高大了,與傳統閣樓風貌可能存在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如果有關部門再不實施管理,就會使同里古鎮徹底失去富有特色的建筑群景觀[6]。
民俗類的旅游資源在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都會受到來自外來文化的滲透與沖擊,而每類民俗文化的承受力是有限的,只有在文化承受力的范圍內發展旅游業,外來文化與當地文化之間的融合與沖突才不會對彼此造成傷害。因此,在開發民俗旅游時,有必要對以游客為媒介的外來文化的進入和傳播給予適當的限制。建議同里古鎮內的游客區和居民區以及用于發展旅游的建筑與居民建筑錯開規劃,保持主人和客人之間的距離。當然,在實施限制措施時都不應導致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隔離,否則就是變相排斥和自我封閉,阻礙民俗旅游的繁榮。
民俗文化的真實性是個相對概念,所尋求的是純樸、自然的真實,側重于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所體驗到的真實感。文化的真實性和民俗的商業化不是兩個對立的方面,在民俗類旅游資源的開發中我們應把握好真實性和商業化之間的平衡。一方面,民俗類資源想要發展旅游就不可避免的要經歷商業化,才能充分釋放其潛在價值去吸引公眾;另一方面,旅游開發往往都是站在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開發,從而以犧牲民俗文化的真實性來獲得商業化發展。從現實來看,要想實現經濟的發展,就必須要發展一定的商業,單單追求商業化或者是民俗文化的真實都不能很好地滿足游客的需求,因此在開發民俗旅游時不能為求便利只發展其中的一方。那么在開發旅游活動時,景區只有在保證當地居民的生存和發展的前提下,推出一個專為旅游者展示文化的舞臺,讓旅游者能更自然、真實地體驗當地民眾的生活與文化,才能真正實現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即維護自身經濟利益的現實,才能從內心深處對民族文化充滿自豪感,才能防止“偽文化”的傳播。
同里古鎮是當地居民生活和日常活動的場所,古鎮居民是建造及接觸同里古鎮內建筑時間最長的群體。作為一個整體,同里古鎮的當地居民也是同里古鎮建筑保護需要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對于同里古鎮傳統建筑的保護,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同里古鎮居民的想法以及有關于他們自身的問題,比如給予本地居民發言權,對于把哪些建筑和地點開發為旅游景點,應進行公示,并允許居民提出建議。相反,如果當地居民不想在自己生活范圍內開展旅游活動,仍然堅持開發的話就會適得其反。由此可見,當地居民的參與度能夠影響到當地旅游活動的順利開展。
在民俗旅游熱潮的背景下,景區在開發規劃民俗類資源、傳承民俗文化時,要避免過度追求經濟效益,導致其變得儀式化。同里古鎮在近十年的發展中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如傳統建筑的毀壞、風俗基礎消亡致使民風變質、過度商業化等問題,這就要求政府和旅游發展主體應在開發過程中突出居民主體,對于把哪些建筑和地點開發為旅游景點,應該進行公示,并允許居民提出建議。把握好文化真實性與商業性之間的平衡,在維護自身經濟利益的同時,從內心深處充滿對民俗文化的自豪感。因此,未來在開發規劃民俗旅游地時,要盡量協調好同里古鎮民俗的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這樣不僅能使當地旅游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也傳承了當地的民俗文化、傳統建筑風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