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靜
(上海市商務發展研究中心,上海 200003)
近年來,隨著全球技術貿易競爭的進一步加劇,各國高度重視專利的申請,全球PCT專利申請總量快速增長。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2020年全球專利申請量報告顯示,雖然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造成巨大的災難,但2020年通過WIPO申請的PCT國際專利仍繼續保持了4%的增長,申請總量達到了27.59萬份,遠遠超過2004年的12.26萬份。從各國的申請量來看,中國PCT專利申請量排名全球第一,達到了68720份申請,同比增長16.1%。隨后依次是,美國59230份申請,同比增長3%;日本50520份申請,同比下滑4.1%;韓國20060份申請,同比增長5.2%;德國18643份申請,同比下滑3.7%。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企業的成績尤為突出,2020年中國華為提交的PCT專利申請量達到了5464份,并已連續四年排名第一。中國京東和OPPO分別以1892份和1801份PCT專利申請排名第七和第八。另外,中國中興通訊和平安科技也排名前二十,專利申請量分別為1316份和1304份。
全球技術貿易競爭主要集中在計算機、數字通信、電機、醫療技術等領域。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統計,2020年計算機技術在已發布的PCT申請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占總數的9.2%。其次是數字通信占比8.3%,醫療技術占比6.6%,電機占比6.6%。2020年全球排名前十位的技術,中國PCT專利申請量有6項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其中視聽技術的增長率最高,達到了29.5%。隨后依次是數字通信增長15.8%,計算機技術增長13.2%,測量增長10.9%,半導體增長10.1%,藥品增長10%。此外,從各國在相關技術領域的PCT專利申請量排名來看,2020年中國在數字通信領域的PCT專利申請量排名第一,在計算機技術領域排名第二,在視聽技術領域排名第三;美國則在計算機技術領域排名第一;日本在電機、電器、能源技術領域排名第一;韓國在數字通信技術領域排名第一;德國在運輸技術領域排名第一。
當前,隨著技術貿易競爭進一步加劇,世界各國越來越注重強化科技戰略布局,構筑競爭優勢。2020年,美國國務院發布《關鍵與新興技術國家戰略》,指出美國為保持全球領導力而強調發展“關鍵與新興技術”,其中包括兩大戰略支柱——加強國家安全創新基礎和保持技術優勢,并提出先進技術、先進制造、人工智能等20項“關鍵與新興技術”清單,以確保美國在尖端科技領域的引領地位及競爭優勢。2021年,美國議員提出《為美國生產半導體(CHIPS)制定有益激勵措施的法案》。該法案將通過增加聯邦激勵措施來刺激先進芯片制造,推動尖端研究和開發,確保供應鏈安全,使半導體制造業重返美國本土。歐盟也發布《歐洲數據戰略》《塑造歐洲數字未來》《2021~2027年度財務框架》等重量級科技戰略文件,對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超級計算、區塊鏈等領域進行戰略性技術發展并擬投入巨額資金進行支持。日本的《綜合創新戰略》提出加大政府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和扶持力度。我國“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對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做出全面部署,提出要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隨著技術貿易向縱深推進,中美兩個大國在此領域的競爭會進一步加劇。由于之前的技術積累,美國在技術貿易中的領先地位會暫時維持,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日益提升、經濟總量不斷提高以及持續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兩者的差距會越來越小。美國《華爾街日報》2021年3月2日報道,與美國停滯不前相比,中國在科技領域不斷加大投入、努力創新,并實現了快速增長。過去20年,中國研發投入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增長了兩倍多,2020年中國的研發投入首次超過了美國。此外,在其他方面,中美間的差距也逐步縮小。過去20年來,中國授予的學士學位數量翻了兩番多,現在已超過了美國、歐盟和日本的總和。盡管美國授予的科學和工程博士學位更多,但差距已大大縮小。20年前,中國每年授權發明專利不到2萬件,但到2018年,這個數字增加到40萬以上,比美國專利數量多10萬。2007年《財富》雜志所選世界500強企業中,美國企業數量是中國的6倍,而到2018年,中國企業數已經接近美國。
新一輪技術革命以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為典型,其引發的產業革命將呈現出產業組織平臺化、技術創新開放化、生產方式智能化的特征,并影響到全球的分工。預計未來15年,新興數字經濟與信息技術發展將為后發經濟體提供趕超的機遇。據世界貿易組織(WTO)預測,到2030年,世界貿易將被數字技術極大促進,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和服務業。數字化進一步增大了工人執行任務時的復雜性,發達經濟體越來越注重比較優勢的加強,尤其是在技能密集型部門,新技術愈加重要,貿易逐步由實體貿易轉向數字化貿易。隨著國際分工進一步加強,經濟全球化深入推進,國際貿易得以持續發展。今后世界貿易發展將呈現新的特征和趨勢,數字技術將影響國際貿易分工,促進全球價值鏈貿易重新整合。
隨著技術貿易向縱深推進,各國紛紛布局,在人工智能、5G等領域搶奪先機。人工智能作為全新的生產要素推動了各國勞動生產率大幅提升,催生了新的經濟增長點,迅速發展的人工智能將對改變人類社會生活和改變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當前各國政府正在積極布局人工智能領域。在戰略布局方面,美國為了提升國際競爭力,積極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成立由政府組建的人工智能特別委員會;2020年2月,歐盟委員會在布魯塞爾發布《人工智能白皮書》,旨在提高歐洲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能力;英國政府為建立數據倫理中心和區域技術中心,宣布向人工智能行業投入10億英鎊。同時,隨著信息技術逐步發展,世界各國對5G技術商用化和研發非常重視,積極制定相關政策和規劃,希望搶到先機,形成競爭優勢。法國電信監管機構Arcep希望在2025年實現交通路網全覆蓋,并發布5G發展路線圖;美國白宮召開5G峰會,商討確保加快部署5G移動網絡的政策。此外,中國、德國和韓國等也在爭相試水5G商用服務,未來5G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將更加劇烈。
技術創新一方面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另一方面對現有的國家安全和社會治理提出更高的挑戰。智能攻防技術使網絡安全形勢愈加復雜。當前網絡安全無論對外還是對內,在硬件、軟件和數據等方面都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云計算、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持續進步,加速推動網絡攻防技術發生全面變革,由人工主導快速向智能攻防轉變的趨勢已非常清晰。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等的快速發展引發了諸多經濟、政治、倫理和法律危機,給社會治理和國家安全帶來非常大的挑戰,未來前沿技術對社會治理和國家安全的挑戰將越來越突出。當前各國政府正在積極制定和實施新的條例和規則,以達成網絡安全、消費者保護或數據隱私等公共政策目標。安全領域技術創新需求強烈,催生技術貿易監管新模式。
當前,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逐步轉向新能源,作為各國新經濟增長點的新能源技術,成為世界各國技術競爭的一個重心。掌握了先進的能源技術,一個國家在新技術創新方面就有了優勢,不斷發展的能源技術,使生產效率不斷提升,也改變了世界能源格局。作為解決能源與經濟、安全、環境矛盾最有效路徑的新能源,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成本下降與技術進步助力促進新能源產業走向新高度,目前新能源技術的發展速度已遠遠超過常規能源,其推動能源低碳化、高質量拓展。為此,各國政府將更加關注新能源技術,以使其更大力度地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進一步完善技術貿易發展促進機制,從國家層面和地方政府層面聯合推動我國技術貿易的發展,增強對技術貿易的宏觀指導,并協調各部門、各省市出臺促進政策。積極整合政策資源,研究制定促進技術貿易發展的金融、財政、稅收、海關等支持政策。構建技術貿易統計監測體系,健全技術貿易統計體系,加強技術進出口合同登記管理,實現數據全覆蓋,強化部門間信息共享,提高監測預警和事中事后監管能力。合理布局我國東西部技術貿易發展規劃,以東部帶動西部技術貿易的發展,發揮北京、上海、廣東等基礎較好省市的帶動作用。
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推進技術貿易新發展格局建設。針對目前產業鏈、供應鏈存在的短板,應根據產業特點制定明確的補鏈計劃,完善相關的政策并積極落實,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開發、技術創新等多種手段,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向上、下游環節延伸。加快簡政放權改革,不斷優化營商服務環境,吸引高端產業投資和“走出去”,推動高端要素資源的集聚,提升區域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重視技術因素在增強產業鏈、供應鏈中的核心作用,瞄準學科領域前沿,強化基礎研究,提升整個產業鏈、供應鏈的技術含量和國際競爭力。
積極參與制定國際經貿規則。2020年中國已完成RCEP協定簽署,與此同時中國也表達了加入全面且先進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的意愿。這些協議將助力我國營造技術貿易發展的外部環境,積極參與世貿組織等機構關于技術貿易國際規則談判。下一步要加強對外國政府和產品生產與定價的了解、分析和研究,對外國經濟政策與生產的數據進行搜集與分析研究,找出我國貿易壁壘設置的核心突破口。同時深入分析我國主要市場的各種進口標準,分析其對我國產業影響的利弊,有針對性地采取應對措施,學習和研究國際貿易相關規定,完善政策體系,為技術貿易的管理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加強與世界各國的技術貿易合作,增強政府間及非政府組織、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等平臺的作用,依托其建立和完善技術貿易企業和項目數據庫,搭建好技術貿易平臺。加大技術貿易中介服務機構的培育及扶持,加強技術促進機構網絡布局和建設。發揮商協會與境外中介機構的作用,建立技術貿易合作機制,促進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合作,推動中外技術交流合作向更深層次發展。引導國內企業與跨國公司或發達國家技術先進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進行技術研究交流合作。
聚焦高新技術人才培養,形成政府部門、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重點加強對高新技術急需要的各類人才培養。鼓勵企業在海外投資設廠、并購或設立研發中心。積極引進跨國投資領軍型人才,充分利用駐海外機構、社會組織的網絡優勢,加大對緊缺急需的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同時,積極引進一批熟悉高標準貿易投資規則、國外法律,熟悉國際經營戰略和技術發展的戰略性人才。繼續加強國際間人員流動、資格互認、標準化等方面的磋商與合作,為專業技術人才“引進來”和“走出去”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