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銘,姜麗麗,戴佳俊
(宿遷學院,江蘇 宿遷 223800)
農業供應鏈金融依托核心企業信用為供應鏈上下游其他中小企業等主體進行綜合授信融資。在融資過程中,驗證農業企業、農戶等供應鏈上的經營主體間的業務往來、交易背景真實性是授信業務開展的關鍵環節,也是農業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的重點內容。交易信息真實性難把控是影響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效率的重要因素。從企業方面來看,金融機構獲取核心企業與上下游經營主體交易背景信息的方式傳統單一,依靠企業提供的生產信息和財務報表等憑證來判定農業各供應鏈主體間交易背景的真實性,無法規避企業隱瞞、篡改真實經營信息。如農業核心企業為確保自身利益,維持信用水平和擔保能力,會在自身經營情況出現惡化時有意隱瞞交易的真實情況。從農戶方面來看,體現農戶個人信用信息的有效途徑較少,金融機構與農戶之間沒有一條較為成熟、有效的信息通道,想要準確掌握農戶信息難度較大。另外,由于農村地區物流網點、從業人員數量較少,各地區農產品的產品特征、地理分布、生產運作方式大不相同,因此,農戶生產經營和交易信息真實情況調查成本較高。
一是農企與農戶合作。我國雖屬農業大國,但整體農業產業化發展程度并不高,整個行業分布沒有形成規模化的網絡結構,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也未能形成穩固的供應鏈結構。企業與農戶之間的買賣關系直接單一,合作也呈現簡單、短期、松散的特點,這種不穩定的狀態容易導致農業供應鏈的斷裂,最終影響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業務安全。因此,農企與農戶合作不穩定,農業供應鏈的數量和質量就難達到金融業務開展的準入標準。二是信息共享合作。受同業競爭影響,金融機構間普遍缺乏信任,不愿共享客戶信息資源,信息孤島現象嚴重,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信息共享平臺。當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出現變化時,信息獲取的滯后導致金融機構無法及時掌握企業最新情況,給相關業務帶來風險隱患。三是產品創新合作。在農村金融業務中,商業銀行始終發揮著主力軍作用,在機構設置、人員配置、業務占比上,其他金融機構無法與之相提并論。但商業銀行在圍繞農業供應鏈開展的業務占比、產品創新和市場份額上力度明顯不足,相較其他金融機構,商業銀行提供的農業供應鏈金融產品相似程度高,同質化嚴重,缺少與其他金融機構的創新合作。
農業供應鏈金融通過供應鏈核心企業信用為鏈條上其他經營主體進行信用增級,主要解決上下游企業生產經營資金需求問題。這些需求大多以經營性貸款形式滿足,用于購買種子、化肥、農藥、農具等農業生產資料。在實際運行中,隨著供應鏈的延伸擴大,相關經營主體的業務往來越來越頻繁,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信息不對稱,其中必然存在資金挪用和欺詐等行為,因此,傳統的風險管理手段和經驗已無法有效監督資金安全。如貸款發放為自主支付時,借款人獲得貸款資金后很容易不按照經營性貸款合同約定的用途,將貸款挪用于消費或投資,具體變現為生活消費、股市投資、民間放貸,甚至用于賭博等。對于上述資金挪用,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缺乏突破性的風險預警和監控技術創新,不能及時準確地監督農業供應鏈條上的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也就不能及時掌握借款主體的核心數據,企業財務信息和農戶交易數據真實性存疑,資金安全性堪憂。因此,貸款資金安全風險監督手段沒有創新突破將直接影響農業供應鏈金融的業務開展和效率提升。
區塊鏈技術與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結合,可以將金融機構、農業企業和農戶等參與主體的業務關系通過技術手段聯系起來,使得整個供應鏈條上的信息可以實時傳遞更加對稱,且真實可信不可篡改。因此,區塊鏈技術可以成為開啟農業供應鏈金融革新的鑰匙,實現農業供應鏈金融更好發展,進而推動現代化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傳統農業供應鏈模式下交易主要是靠信息的直接交互,即使交易雙方面對面交流,也難免了解不夠深入,存在難以逾越的信任阻礙。區塊鏈技術通過共識算法、非對稱加密等技術可在完全陌生的節點間建立聯系,且所有信息數據都記錄在區塊鏈上,上鏈后信息難以篡改、安全可靠。因此,在數據信息的積累和披露方面,區塊鏈技術具備先天的技術優勢。區塊鏈技術賦能農業供應鏈金融,能夠減少信用信息和交易信息的獲取、構建成本,解決供應鏈企業資金信息和交易信息不可信的問題。有助于實現金融機構更加準確真實地掌握農業供應鏈各參與主體的財務狀況、收支情況和經營能力,避免了由于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而形成的騙貸、騙保等現象,對提高金融機構開展授信、保險等業務的意愿起到了非常大的積極作用,最終提升了金融資源的配置、運轉效率。
金融業務的開展是基于信任的合作,而區塊鏈又被稱為“信任的機器”,兩者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區塊鏈基于非對稱加密、點對點傳輸、智能合約等技術架構可以從技術層面實現完全去信任化。這種去信任化可以將原先的信息傳遞轉變為價值傳遞,價值的核心是共識,共識又會帶來更多的信任和合作機會,進而產生更大價值。如區塊鏈通過智能合約技術,用程序語言來代表金融交易中的業務邏輯,數據信息、債權資產等都可以在技術賦能下以數字形式進行價值存儲和轉移,并且所有流程公開透明,在保證交易安全性和準確性的同時,為農業供應鏈各主體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共贏機制。其優勢在于保證了各主體權責明確、交易方便,最重要的是實現了數據信息價值的拆分和變現。如區塊鏈可以實現核心企業的信用額度拆分,拆分后的額度可以在鏈條上的多級參與者之間進行傳遞,各級參與者能共享核心企業的信用,打通了各層級參與之間的信任通道,便于供應鏈相關主體更緊密地合作。
金融風險普遍存在于金融業務中,是金融活動的內在屬性,金融風險管理是金融機構的主要工作和任務。區塊鏈技術對金融風險管理提供了便捷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風險管理的完善。區塊鏈構建的新的信用機制下,所有上鏈信息公開透明、真實有效,有助于業務風險的事前預警、事中監控。區塊鏈的時間戳功能,可以保障所有節點數據信息不可篡改。金融機構搭建區塊鏈系統后,可以通過讀取鏈上交易行為的分布式賬本,隨時監控涉農企業、農戶的真實信息,實時掌握農業供應鏈的運行動態。結合大數據算法,對供應鏈上可能發生的經營風險進行預測,避免因鏈上各主體經營惡化而引發的違約行為。區塊鏈的可追溯性,可以確保供應鏈上的資金流動軌跡清晰可查。金融機構通過對鏈條上的資金流可視化監測,可以增加企業、農戶對貸款資金使用的規范程度,減少了資金違規使用的可能性,減輕了金融機構風險防控工作的負擔,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時提升了農業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的精度和效率。
首先,在區塊鏈農業供應鏈金融的平臺上,核心企業可對其在銀行授信額度內的應付賬款金額進行確權并簽發憑證;其次,其他供應商在與核心企業有貿易往來的情況下通過上述憑證進行結算,憑證可在不同參與主體之間進行拆分流轉;最后,憑證的所有人可利用憑證從銀行獲得貸款。這種模式下,核心企業充分利用銀行授信額度為供應鏈各級參與主體背書,將其他主體對其形成的應收賬款在鏈條內流轉,可以流轉至供應鏈末端的小企業或農戶端,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供應鏈各主體的融資需求。
將上述模式進行拓展,農業核心企業不僅可以從銀行等金融機構融資,也可以將資金端從金融機構延伸至個人投資者。將P2P供應鏈金融平臺內嵌區塊鏈技術,這樣的操作模式下,供應鏈金融平臺可以和更多的核心企業合作,可以將金融觸角延伸至鏈條上離核心企業更遠的中小微企業和農戶。因此,在實際操作中該模式有助于為農業供應鏈帶來更多的資金來源。
該模式主要應用于具備較強資金實力和技術優勢的公司,如企業資源管理系統公司和專業的區塊鏈公司。這些公司為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搭建區塊鏈平臺,平臺可聯通整合鏈條上的核心企業、資金需求方、資金提供方、數據信息服務方等相關方,各相關方形成完整的農業供應鏈金融合作關系,共享數據資源,共同維護區塊鏈節點。該種模式下,平臺以撮合為目的,不負責借貸,只負責應收賬款管理,將應收賬款、合同存證實時存入區塊鏈;出資方通過平臺在線追溯驗證應收賬款資產。
區塊鏈技術較復雜,在我國農村金融中的應用落地較少,現階段很難廣泛普及。從軟硬條件兩個方面分析,主要原因如下:一是農村地區沒有建設完成較為成熟的金融基礎設施、網絡設備等,導致農業信息化、科技化發展水平相對落后。這一客觀條件嚴重制約了區塊鏈技術在農村的土地上生根發芽。二是農村地區沒有與技術應用相匹配的人才儲備。由于農村地區條件艱苦,薪酬待遇較低,很難吸引大批人才入駐,這就導致農業區塊鏈應用的推廣很難開展。
區塊鏈和農業供應鏈金融結合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拓展其在農村的應用場景。但區塊鏈在農村金融業務中的應用吸引投資少、落地周期長的情況較為常見。原因在于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落地后短期內的投資與回報不成正比。這將使農村金融機構很難負擔也缺乏動力去探索區塊鏈在農村金融中的應用。再者,農村地區財政資金并不充沛,很難承擔技術研發和應用的投資成本,科技型公司很難將目標對準農村市場,最終導致應用場景落地遙遙無期。
區塊鏈和農業供應鏈金融結合的過程中,技術安全風險隱患不容忽視,否則后果不堪設想。因此,應充分提高認識,主動克服安全風險挑戰,避免以下情況發生:一是因區塊鏈技術在農村金融應用尚不成熟完善,可能導致區塊鏈濫用錯用而引發應用錯配問題;二是因農村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能力較弱,對數據管理不善而可能導致客戶隱私信息泄露;三是因農村金融市場監管相關法規不完善、監管方式落后、監管力量不足而導致業務監管缺位,未知風險頻發。
政府和金融機構應著手布局區塊鏈應用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應增加農業發展的投入,積極完善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升級農業相關的生產、監控、運輸等設備;加大從政策、資金等多方面的支持引導力度,鼓勵農村金融機構積極投資、研發和搭建區塊鏈技術平臺。另外,相關部門應重視區塊鏈人才的培養和儲備,一方面通過多渠道向農業從業人員宣傳普及金融區塊鏈相關的新知識、新技術,展示金融區塊鏈應用的成果,讓更多的人看到區塊鏈技術的好處,從而樂于加入其中;另一方面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充實專業隊伍,為區塊鏈技術在農村金融中的應用做好長期人才儲備。
一方面,政府應注重對金融機構的激勵約束,從國家層面落實好相關配套設施和政策支持,鼓勵金融機構積極立項區塊鏈技術應用型研究并落地;建立區塊鏈金融業務相關的指標和考核體系,積極推動相關金融機構做好區塊鏈技術的業務標準化對接,而后通過目標化考核引導,促進區塊鏈金融的產品落地和業務體量增長。另一方面,地方應注重對科技型公司的招攬和對接,從地區發展層面為高水平科技公司的入駐和合作創造條件。通過稅收優惠、租金優惠等方式,為高水平科技公司與地區農村金融機構和農業龍頭企業合作創造有利條件,推動多方合作,共同研究區塊鏈在農村地區的場景落地,充分發揮區塊鏈在農村金融中的技術優勢。
首先,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強區塊鏈技術應用政策和制度的頂層設計,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制定區塊鏈在農業供應鏈金融應用過程中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營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使農村金融機構、農業供應鏈上的經營主體等相關方在參與對應場景時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監管部門應加強對農村區塊鏈金融業務的指導和監管,主動發現區塊鏈技術應用過程中存在的風險隱患和問題,積極做好業務風險提示,提升監管的力度和精度。最后,農村金融機構應加強風險防控體系建設,設計符合區塊鏈金融業務特點的風險管理體系和指標,提高風險管理手段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