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雯
(蘭州財經大學,甘肅 蘭州 730030)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資本市場的完善,我國對于監管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審計作為獨立的第三方,在監管體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從中央各部門到各行政執法機關,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對資本市場的有序運行進行監管。然而,近年來審計失敗案件頻頻發生,審計服務質量堪憂,社會公眾對審計行業產生了信任危機。
對于審計行業來說,審計質量是生存之本,是判斷被審計單位財務公信力的重要依據,也是會計師事務所保持和提升競爭力的重要保證。因此審計質量一直以來是政府、專家學者、投資者以及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基于此,提高審計質量是審計行業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即從審計環境、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以及被審計單位四個方面來分析審計質量的影響因素,以期對審計質量的提高有所幫助。
審計質量指的是注冊會計師對審計準則的遵守程度、審計結果與審計目標的相符程度以及審計意見與被審計單位實際情況的吻合程度。何為審計質量?簡言之,審計質量是審計工作水平的高低程度,也就是審計效果的好壞。在實際審計工作中,審計質量通常指的是審計報告的質量。
一般認為,審計人員只要遵守了審計準則和審計標準,就不會出現審計失敗。但實際情況是,審計失敗案件時有發生,審計工作的質量得不到保障。這是由于審計質量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文章主要從審計環境、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以及被審計單位的角度來分析影響審計質量的因素。
1.審計監管環境較寬松,監管機構分工不明確
法律是經濟運行的基礎和保障。目前我國關于審計的法律相繼出臺,雖然形式上法律法規比較豐富,但實際上各類法律之間銜接度比較低,也沒有明確地提出審計失敗案件發生、審計質量不合格情況發生時具體的懲罰辦法。而且依據以往證監會對會計師事務所的處罰結果來看,近二十年受罰最嚴重的是負責銀廣夏公司審計的深圳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不僅被取消了事務所的職業資格,而且相關的簽字注冊會計師也被吊銷了營業執照,并且根據犯罪事實判處了有期徒刑,承擔了刑事責任。對于審計失敗的其他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都只是警告、沒收營業收入、罰款或者暫停職業資格等。
在我國,監管機構對于審計報告采取抽查的方式進行監督。一般情況下,抽查的對象大多是遭到外界質疑的企業或者有很明顯的利潤操縱問題的公司。但現實情況是,經常會有被審計單位和會計師事務所合謀欺騙股東和投資者的現象出現,如果二者配合得足夠“完美”,這場騙局往往不容易被社會公眾以及監管機構發現,也更不會被監管機構立案調查。就算審計合謀最終被發現,也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在這種情況之下,監管機構發現審計質量不合格的問題是有很大制約性的。
此外,我國審計受財政部門、中國證監會、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等多個部門的監管,雖然監管層面較多,但實際上各個監管機構和監管部門沒有明確的、有效的分工制度,多重監管導致監管效率低下、監管不當。長此以往,不僅造成監管資源的浪費,還會導致某一監管區域的空缺,最終讓部分注冊會計師或者會計師事務所抓住監管漏洞鉆法律的空子,使得審計質量愈發低下。
2.審計信息化環境改變,信息技術風險應對能力不強
當前,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普及和應用給各行各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在信息化環境中,被審計單位利用計算機辦公已成為普遍現象,尤其是大中型公司應用的“ERP”系統,這種集生產線、辦公系統、先進管理思想為一體的管理平臺,為企業的運行和發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更提高了企業的運營效率。但是對于審計人員來說,顯然傳統的審計技術和方法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在清楚地了解被審計單位的運行狀況和管理動態的基礎之上,掌握相當的計算機技術甚至網絡爬蟲技術等,才有可能保證高質量的審計服務。
另外,審計人員在工作過程中需要采集數據以支撐審計證據,但在實際工作中,數據采集需要面對較多的問題,比如數據不完整、數據被修改過等。而且對原始數據進行海量采集以后,所獲得的數據還不一定可以滿足使用。一方面,可能存在大量無效、不規范乃至冗余的數據;另一方面,審計人員在操作過程中可能存在疏忽、無意的操作性錯誤等。對有關數據進行分析也存在使用上的問題,比如審計人員不熟悉被審計單位的具體業務情況,在分析中出現邏輯錯誤,造成數據分析結果偏差,或受到原始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等因素的影響,直接進行分析可能得出一個錯誤的結論。當數據無法當作審計證據來支撐審計意見從而出具真實、公允的審計報告,審計的質量就難以保證了。
1.會計師事務所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質量控制體系不完善
提供高質量的審計服務是會計師事務所立足的保障,而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有效和健全的質量控制制度和內部管理制度是保證高質量審計服務的前提。我國財政部于2020年11月19日批準印發了三項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這有利于提高審計質量,促進會計師事務所的長遠發展。雖然財政部如此重視會計師事務所內部管理制度和質量控制制度的建設,但現實中卻總有一部分會計師事務所不遵守準則,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對于質量控制體系來說,一般情況下,質量控制復核人員必須具備比較高的專業勝任能力,但部分復核人員沒有相應的工作經驗、關鍵審計程序復核不到位,或者將復核流于形式,只復核審計工作底稿,質量控制復核走過場,并未進行實質上的質量控制復核,最終導致審計質量不高。
2.會計師事務所之間惡性競爭,審計收費不合理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逐步發展和完善,會計師事務所的數量越來越多,呈現供大于求的狀態。會計師事務所之間競爭激烈,在審計市場上處于弱勢地位,被審計單位在審計市場上占有主動權。而且目前我國注冊會計師數量越來越多,審計市場趨向飽和。在這種背景之下,部分會計師事務所為了保留客戶、獲取更多的利潤,就會通過降低審計收費、出賣審計意見、不講原則的方式招攬業務,以使事務所得以繼續生存。在利益的驅動下,會計師事務所以及注冊會計師基于成本效益原則就會考慮成本,對低價的審計服務減少必要的審計程序,甚至為了繼續保持客戶關系故意放水、出具客戶需要的標準審計意見。此時,高質量的審計服務是無法保證的。
1.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素質不高,缺乏獨立性
獨立性是審計的靈魂,作為審計主體的注冊會計師必須時刻保持獨立性,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作為第三方,對財務報表進行審計并發表審計意見。注冊會計師不僅僅承擔著審計責任,更承擔著社會責任。因此,注冊會計師必須遵守審計職業道德、保持獨立性。但是在現實中,往往有部分注冊會計師枉顧職業道德,缺乏獨立性。
利益的驅動是注冊會計師忽視職業道德、缺乏獨立性的罪魁禍首。對于注冊會計師來說,在職業道德的約束下,可能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由于注冊會計師自身受利益的驅動,面對被審計單位給予的“好處”,未能保持應有的職業操守和獨立性,進而出具了虛假的審計報告。另一種是注冊會計師受雇的會計師事務所要求其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審計業務利潤頗豐,注冊會計師又受雇于會計師事務所,因此有時注冊會計師可能會被迫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親密關系也會影響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進而造成審計質量低下。有學者認為,作為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越了解,越能夠保證審計質量。但實際上,注冊會計師可能會由于長期對某一被審計單位進行審計而形成親密關系,或者對熟悉的業務不能保持警惕性而損害審計的獨立性,使得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工作過程中不能遵守職業道德準則,受被審計單位的賄賂甚至伙同被審計單位進行財務造假,對于財務報表中的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不進行質疑,對關鍵審計事項不重點進行審計,直接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從而造成審計質量的低下。
審計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審計成本的彈性比較大,同樣的項目按照不同的質量要求來完成,成本可能是千差萬別的。在現行的審計委托模式之下,注冊會計師既承擔著市場監督者的角色,同時也是理性的經濟人。不管注冊會計師是合伙人還是受雇人,都有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訴求。因此在執業過程中,“經濟人”就成了注冊會計師的第一角色,“監督者”淪為第二角色,部分注冊會計師在執業時可能會由于自身利益的需要而放棄職業道德甚至違背審計準則,造成審計質量低下。
2.注冊會計師專業勝任能力不強,執業水平參差不齊
一方面,在我國高齡的注冊會計師執業人數較多、審計任務較為繁重。總體來說,高齡的注冊會計師工作經驗非常豐富,理論知識也比較扎實,但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經濟業務的運行和記錄都依賴于計算機,因此注冊會計師必須掌握足夠多的計算機知識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進行審計工作。然而,對于高齡注冊會計師來說,他們接受新知識、學習新技能的能力相對較弱,這使得審計質量可能無法保證。然而對于年輕的注冊會計師來說,雖然他們學習了最新的理論知識,通過了注冊會計師考試,但工作經驗少,可能無法將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而且初入社會,謹慎心較弱,容易受他人誤導,降低審計工作的嚴謹性,造成審計質量低下。
另一方面,審計面對的被審計單位涉及各行各業,各行各業又不斷地有新領域、新技術、新業務出現,因此注冊會計師要保證高質量的審計服務,就必須對各行各業、各行各業出現的新事物都有足夠的了解甚至精通,或者借助外部專家來完成審計工作。而實際上,對于注冊會計師來說,其專業方向大都比較專一、審計技術更新也較慢,因此,審計質量很難保證,甚至會出現“外行審內行”的情況。
1.被審計單位組織結構混亂、內部控制體系不健全
良好的治理結構和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發展的基石。在我國,被審計單位類型復雜且多樣,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一些中小型企業、初創企業業務范圍較小、經營業務較少,監管相對較寬松,而且我國目前對于公司內部控制體系的建立要求并非強制性,因此就容易出現被審計單位組織結構混亂、內部控制體系不健全的情況,這會增加審計風險。比如,當被審計單位出現一股獨大的局面時,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與被審計單位人員的溝通就存在困難,審計證據的搜集和整理也面臨障礙,這很有可能直接導致審計質量得不到保證。
2.被審計單位經營狀況不良、會計信息造假
當前資本市場逐步完善,更多的企業通過上市籌集資金以使企業獲得長足的發展。此時,就有企業在經營狀況不良的情況之下,為了上市或者避免退市而選擇在財務上弄虛作假,造成審計失敗的發生。雖然經營失敗并不直接導致審計質量低下,但通過研究近幾年來發生的審計失敗案件,發現大部分審計失敗的公司其經營狀況不容樂觀。因此,當審計人員進行審計時,被審計單位為了隱瞞財務造假的事實,就會提供虛假的、不完整的、不真實的資料,為審計人員的工作增加了難度,甚至造成了阻礙。而審計也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則,注冊會計師獲取的審計證據證明力和說服力無法滿足審計工作的要求,審計業務開展不順利,注冊會計師無法發表客觀、公正的審計意見,就會造成審計質量低下。
審計質量是審計行業的生命線,是衡量審計工作結果的最高標準,高質量的審計服務是保障審計行業蓬勃發展的基石,也是樹立審計行業形象的最高標桿。而審計是資本市場健康運行的“后備軍”,更是市場經濟運行必不可少的力量。因此,筆者認為,對影響審計質量的因素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必將有助于提高審計質量,進而推動整個審計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