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紅
新疆天山職業技術大學,新疆烏魯木齊 830017
研學旅游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在發展的過程中必然需要各方的約束與引導,其中起著重要作用的是導游群體。但是,當前導游卻在研學的發展之中出現出了許多問題,比如說,導游自身的知識儲備不足,對旅游廣度和深度普遍缺乏;導游詞千篇一律,沒有針對研學的群體編寫導游講解詞;講解方式傳統單一,缺乏吸引力等。這些問題成為制約研學發展的絆腳石、攔路虎,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成為各方探討的焦點。
基于導游的職業特點,要求導游具有完備的知識體系,兼有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就研學這一特別的旅游形式而言,對于導游的知識體系和廣度深度而言,又有不同的要求[1]。如果忽視研學的特殊性,必然導致研學的教學意義無法實現,這是各方都不愿意看到的。要想避免研學政策的架空,需要首先從導游的專業知識方面下手。研學作為特殊的旅游形式,首先需要導游明確研學旅游與其他旅游方式的不同。研學游是學習與旅游的有機結合,期望在旅游的過程中學習一些在課堂中無法獲得的知識,或者說是將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具體的應用到實踐之中。導游需要明確研學游方面的要求,只有擁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夠在研學游的過程中堅守基本原則,不至于偏離研學旅游的大方向。
在明確了研學旅游的基本定位與要求的情況下,需要導游理性審視自身在此方面的知識儲備,并根據自身的知識儲備情況,采取各類措施針對性地補足短板。研學旅游是面向學生展開的,基于面向對象的特殊性,導游勢必不可能完全依據以往面對普通游客的知識來準備導游詞,但如何確定自身的知識儲備是否適合研學旅游的要求,是擺在每一個從業人員面前的難題[2]。導游首先需要將自身已有的知識整合成一個大概的框架,根據框架來確定是否符合研學游要求,不符合的予以剔除,對于符合的部分繼續整合細化,再次審視是否契合要求,直到將所有的知識檢查完畢。當然,不是所有被選取的知識都適合用來準備導游詞,導游必然要合理的選取介紹內容,選擇最貼合學生群體的內容,而不是將所有的內容一概介紹。大水漫灌式的導游詞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可能的。審視之后,必然會發現自身所缺乏的知識,此時就需要注重運用各種渠道豐富自身的知識,廣泛地學習各類相關的知識。當然,在做到廣泛涉獵的同時也要對重點的內容進行深入的學習,添加自己的思想。互聯網的發展越發迅猛,導游可以在互聯網上查找到許多關于景點的內容,這些內容不僅包括文字方面的介紹,一般也會附帶一些圖片和視頻資料,導游可以首先感受景點的特色,選取適合于學生的景點來重點講解。
任何事情都是有技巧可尋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才能夠事半功倍,就研學旅游之下的導游解說而言,也是如此。研學旅游所面對的群體是學生,是年輕人。年輕的學生基于其所處時代的特點,更加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喜歡新奇、刺激的事物,并且能夠很快地接受各類數字化的設備。基于學生的這些特點,導游應當采取更為新穎、刺激、數字化的講解方式[3]。對于線路的規劃,導游可以事先與負責人做好協調,在確定了方案之后,并不直接告訴學生接下來所要參觀的地點。而是給學生提供一些較為模糊的信息點,這些信息點可以來自于景點的歷史故事、景點所涉及的歷史人物的事跡等,以此來激發學生對于景點的強烈好奇心,增強景點對于學生的吸引力。在具體的講解過程中,導游要拋棄以往平鋪直敘式的講解方式,在講解的過程中可以添加一些網絡流行語、俏皮話或者網絡流行段子等,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單純的語言講解,可能會導致學生注意力的逐漸喪失,導游可以帶領學生前往景點的展示區,利用圖片和視頻等一些數字化的設備輔助導游的語言講解。有條件的可以輔之AR技術、VR技術等各類現代化技術。
技巧只是錦上添花,只有以堅實的講解能力為基礎,才能夠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導游應當具有注重自己講解能力的培養,具體而言,包括語言表達習慣的養成和語言表達的邏輯性、層次性。導游是一門需要說的職業,這就決定了導游不僅需要具備寫的能力,更需要具備說的能力。導游在開始一場解說之前,需要事先確定解說的大綱,明確需要解說的基本內容[4]。這些內容首先需要導游書寫在紙上,在一遍一遍的打磨之后,在心中形成一個正式的框架。僅僅有正式的框架是不夠的,如何講出來并吸引聽眾是更為關鍵的,這就需要導游提升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導游需要根據解說群體的不同來調整自己的口語表達方式,對于年輕的學生,口語的表達需要相對活潑、輕松,不要給聽眾壓迫感。當然,口語化的表達并不意味著語言的不規范,導游應當注重自己表達的規范化,避免出現錯句、歧義句。語言表達習慣只是第一層面的要求,更高層次的要求是語言的表達應當具有邏輯性、具有層次感[5]。聽眾根據導游的講解來建構對于某個事物的認知,如果導游自身的講解不符合邏輯甚至錯誤百出,必然會影響游客對于整個事物的認知,研學游的學生社會閱歷較少、邏輯思辨能力相對較弱,對于他們而言危害更甚。導游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就講求邏輯性,在向他人講述一件事情的時候,按照事情的發展脈絡展開,而不是結果和過程混為一談。在講解景點的基本情況時,先講解宏觀上的內容,再開始微觀方面的解說。
如果導游只是不斷地實踐,卻不會在實踐之后做任何的反思,他的實踐是沒有意義的,可以說他的實踐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無用功。因此,導游只有重視評價與反思,才能夠總結實踐中的經驗與教訓,從而獲得進步。評價與反思大致可以分為短期評價與反思、長期評價與反思,只依靠其中的一種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將這兩種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導游的能力才能夠在研學旅游的解說中不斷獲得提升[6]。短期評價與反思指的是每一次的研學游總結。每一次的研學旅游都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對象,正是因為這些不同,導游需要采取不同的講解技巧和方法并根據選取景點的不同,挑選不同的講解內容。在實際的研學游講解中,一方面,導游可以檢查自己對于此景點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導游也可以檢驗自己講解技巧的運用是否合適、是否嫻熟。在每一次的講解之后,對于技巧運用較為生硬的部分可以分析生硬的原因,并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在下一次的講解中試驗更新后的技巧是否可行。長期評價與反思就不是著眼于每一次的研學旅游講解,其從宏觀的層面上,審視在一段時間內解說能力的具體情況。在每一階段開始之前,導游需要制訂一個大的目標。
研學旅游對于莘莘學子而言是獲取知識的全新渠道,對于導游而言也是提升自我解說能力的契機。拘泥于傳統形式的解說已無法適應研學旅游的要求,在研學游的大背景之下,唯有注重自身知識體系的構建與完善,不斷擴展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才能保證知識儲備符合研學旅游的要求;唯有講究講解的技巧性,從多方面提升講解能力,才能夠貼近學生心理;唯有講求自我的評價,不斷在評價之中反思,才能夠在研學旅游的市場中馳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