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辰 魏婧文 洪 宇 胡 越
華東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江西南昌 330000
根據史料考證,江西的佛教寺院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隨后不斷發展。值得一提的是,自馬祖道一于唐大歷年間應邀來到洪州開元寺后,江西佛教與禪宗文化得到更為深遠的發展,開元寺成為江南地區的佛學中心。
以洪州為中心的“洪州禪”創立至今已有千余年。在此基礎上江西省成為國內外著名的禪宗文化大省,境內組庭林立,影響深遠,這是江西省發展禪宗文化旅游得天獨厚的優勢,但不可否認地也存有一定的劣勢,優劣勢的共存是江西省禪宗文化旅游資源的現狀[1]。
一是資源豐富,祖庭林立。截至目前,江西省共有13家國家5A級旅游景區,167家國家4A級景區;2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20家省級旅游度假區;5家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區,29家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5A級鄉村旅游點26家,4A級鄉村旅游點187家。江西省內具有宗教活動場所的旅游景點占比高達85%,留存下來的省級以上重點保護寺觀共有37座,如廬山東林寺、永修縣云居山真如禪寺、上高縣末山九峰禪寺等。文化名城、名山、名剎,互為呼應,數目眾多的旅游景區有利于發揮禪宗文化資源優勢[2]。
二是歷史悠久,聲名遠播。唐宋以來,江西佛禪文化極盛,大德大師人才輩出,蘇澈就曾感慨“六組嶺南普佛法,后馬祖興江西”,可以說江西是禪宗的定型之地。同時在發展歷程中,對宗教的傳承和對外交流的深入,江西禪宗在對外交流中培養了大量的信徒,如在朝鮮、日本、東南亞等地信徒就有上千萬。禪宗文化輻射至世界各地,擁有數量龐大且相對平穩的信徒與游客,江西禪旅資源在此基礎上得以發展。
三是政策支持,大力實施。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 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發展目標。江西省人民政府為禪宗文化資源發展給予了政策支持,2016年,江西省政府在答復《加快我省旅游景區管理體制改革的建議》中明確提出打造道教祖庭、佛教圣地旅游名片的目標,打造江西省道教祖庭及佛教圣地旅游名片,此政策不僅可以傳承優秀文化、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還可以對接精準扶貧的政策精神,以江西禪宗文化旅游資源促進鄉村振興[3]。
一是寺院破損,遺跡被毀。“求官到長安,求佛到江西”這句流傳甚廣的俗語足見江西禪宗在中國禪宗文化歷史上的地位與悠久的歷史,我們在為其歷史厚度感到自豪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歷史長河對寺院組庭的侵蝕,像廬山的大林寺、峽江縣的東平寺、修水縣的黃龍崇恩禪寺等歷史悠久且聲名遠播的寺院都亟需修葺或重建。除了時間因素對禪宗遺跡的破壞外,人為因素也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原因。外來沖擊,文化衰落。隨著基督教的傳入以及十七屆三中全會之后改革開放的深入,西方文化以強勢的態度涌入我國,滲透進青年一代的生活,誘使青年們不僅產生拜金主義等西方價值觀,而且對中國禪宗文化也產生了負面影響,禪宗文化在沖擊下漸顯頹落之態。
二是鄰省競爭,宣傳不足。江西與浙江、福建、湖北和安徽相鄰,根據“2020年中國內地各省市GDP”數據來看,相鄰四省經濟數據均位列江西之上,經濟影響文化,相比之下,較落后的經濟使得江西在文化競爭中略顯弱態。另一方面,江西對禪宗文化旅游產品的宣傳不如鄰四省,鄰四省對各自禪旅文化都大力宣傳,打造文化品牌,相比之下江西省禪宗文化旅游資源就略顯無名[4]。
結合對江西省禪宗文化旅游資源現狀的分析和當前可預見的發展前景,以及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社會基礎,我們提出了以下三點促進江西禪宗文化旅游的實施建議。
1 解放思想
時至今日,很多人對宗教的了解認識不夠深入,僅停留在表面的淺薄認識,將我國由來已久的宗教文化同封建迷信混為一談,甚至認為是邪門歪道。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我們需要的便是解放思想,讓人們對宗教文化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運用辯證的思維看待宗教文化。江西省宜黃縣委統戰部提出:“加強宗教思想建設。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宗教團體、進宗教活動場所、進宗教院校活動,貼近信教群眾,增強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探索建立宗教活動場所‘思政輔導員’制度,開展‘感恩奮進’主題教育,引導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講好馬祖、本寂、歐陽竟無等宗教界先賢的故事,建設命名一批‘宗教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宗教界愛國歷史名人紀念活動,引導宗教界人士愛國愛教、正信正行。建立教職人員講經講道‘負面清單’,規范教職人員講經講道。”宜黃縣禪宗文化源遠流長,由宜黃縣提出的解放思想,加強宗教思想建設建議對江西省的禪宗文化開發有很大借鑒意義。
2 加強人才培養
2021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中提出加強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人才隊伍的建設對鄉村振興起著關鍵作用。
首先,重視教職人員的培養。宗教教職人員是從事宗教教務活動的人員,可以說禪宗文化對外形象最直接的便是體現在教職人員身上,提高禪宗文化水準最重要的就是培養教職人員的文化水平與素質素養。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起作用”的標準,加強宗教教職人員隊伍建設,重點加強對宗教團體、宗教院校班子成員和重點宗教活動場所主要負責人的教育培訓,提升其綜合素質和管理能力[5]。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實行禪宗教職人才培養計劃,大力發展禪宗傳播與保護職業教育,培養文化研習、文物保護、典籍數字化等技術人才,逐步提升人才比例,同時嚴格執行教職人員認定備案條例,保證每位教職人員都是“持證上崗”的專業人士。
其次,重視志愿者隊伍的建設。志愿服務起源于19世紀初的西方國家宗教性慈善服務,在將近兩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志愿服務越發成為一種國際潮流,在禪宗職業人才暫未培養起來抑或是人才不夠的情況下,志愿者的加入可以暫緩禪宗人才短缺問題,相比于流于形式的“喊口號”,躬身實踐更能促進人們對禪宗文化的理解。同時,志愿者來自社會各個行業與層面,對鄉村振興所要解決的問題有更深入的體會,引導志愿者參與禪旅建設,有利于禪旅同鄉村振興更好地結合,減少走彎路。在日常的宗教活動中請有意向的志愿者參與,組建一支對禪旅文化和鄉村振興文化起積極作用的志愿者隊伍,進一步加深禪旅文化資源對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
就江西省目前情況來看,贛西地區,尤其是宜春市是江西禪宗文化的重點區域。宜春是中國的“禪都”,更是舉世聞名的禪宗圣地,有“五百里禪宗祖庭長廊”的美譽,市內禪宗遺跡遍存,有兩大名寺、三大祖庭、十大寺院,禪宗文化蔚為壯觀。我們可以借助宜春在禪宗界的號召力,以宜春為中心,輻射全省,促進禪旅資源整合,實現鄉村振興。
1 以鐵路連接各地禪旅資源,建設禪旅文化圈
發展禪宗文化離不開交通建設,“十三五”期間,江西已具有很大的鐵路優勢,從《關于推進交通強省建設的意見》中公布的“十三五”以來江西省鐵路建設數據來看,到2020年底,江西省省綜合交通網絡(包含鐵路、公路、航道)里程達到22萬公里,較“十二五”末增加32.5%。鐵路營運里程達到4941公里,“五縱五橫”干線鐵路網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6233公里,“四縱六橫八射十七聯”高速公路規劃網基本建成。普通國道二級及以上比例達92%,普通國省道覆蓋所有縣城和86%的鄉鎮,道路優良率達88.3%,普通國省道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我們可以依托“五縱五橫”干線鐵路網和“四縱六橫八射十七聯”高速公路網,借鑒四川成都站至峨眉站開發的熊貓主題旅游列車的成功經驗,依托滬昆鐵路、滬昆高速鐵路開發以宜春為中心的“禪宗文化主題旅游列車”,促進省際間的禪宗文化旅游與傳播,同時還可借助G60、S81高速公路將宜春與省內資源整合,促進省內旅游。借助現有與將有的鐵路公路網,開發“禪旅列車”,既整合了江西省內外的旅游資源,又促進了道路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
2 結合當地自然環境,創新禪旅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文化自信”,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種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僅僅依靠青山綠水進行旅游發展容易造成動力不足,難以長久可持續發展,更難以發展第三產業促進鄉村振興。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我國五千年歷史中產生了多種文化,如傳統民俗文化、漢字文化、佛禪文化、近現代紅色革命文化等,這些文化都是我們發展的“金山銀山”,都可以同自然環境相結合,形成一股強大的發展合力,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在依托江西山清水秀的自然條件,打造江西佛禪旅游基礎,創新旅游模式,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并帶動鄉村振興。
首先,發展禪農共生模式。我國禪佛一直有“禪農并重”的傳統,從禪宗四祖道信開創此傳統之后,禪佛一路延續他的思想,選擇了將農耕同禪意、禪境相結合的模式。除此傳統基礎之外,江西農耕資源也是開發禪農共生模式的重要條件,江西省位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土地總面積16.67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土地總面積1.8%,農業自然資源豐富,土地類型多樣,素稱“魚米之鄉”,生產潛力很大[6]。在新時代的背景之下開發禪農共生模式有利于將禪宗文化和農耕文化相結合,既可以將中國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務實勤勞、節儉自立的美德同禪佛文化中的自然內在、追求生命自覺結合起來,充實中國文化,還可以使游客在體驗禪佛旅游文化的同時感受自然,實現另一種形式的“農家樂”,促進周邊地區農業第三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
其次,開發禪修度假區。禪宗吸收了道家的“自然”觀念,并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無生”思想,超越生死的界限,消除短暫與永恒之間的隔閡,這種思想對現代社會中忙于生計的人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可以將禪宗文化與江西寺廟依山傍水的天然優勢相結合,開發更多和日常禪意生活相關的項目,如禪修靜心之旅、禪農素食宴等休閑活動吸引游客。
宗教文化資源豐富的另一面卻是宣傳不足,這就要求我們要轉變思維,加大對江西禪宗文化的宣傳,促進禪旅文化進一步“走出去”,在做好禪旅名片的基礎上實現鄉村振興。
首先,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戰略,鼓勵省內宗教主動走出去,開展文明交流互鑒。在交流過程中,堅持主體性,以佛教中國化為引領,深入挖掘和引導宗教祖庭文化,逐步探索出一套中國禪文化國際傳播的新模式,積極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通過發揮江西省宗教文化交流協會的紐帶作用,主辦或承辦禪學研討交流會,組織宗教課題研究,加強宗教場所的管理,講好江西宗教好故事,傳播江西傳統文化好聲音,進一步豐富江西優秀禪文化,擴大江西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其次,利用好新媒體傳播方式。新媒體作為一種時代化的媒介,是現代佛教文化發展不能也不應該回避的,契眾生機,適應新媒體傳播 新媒體傳播是現代禪宗文化旅游資源發展所需要探索的新形勢,可以借鑒曹山寺的經驗,建立相關網站、公眾號、微博號和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使江西禪宗文化走出深山,帶到大眾視野中,還可以通過錄制紀錄片,制作VR圖片等方式引導旅客對景點特色及背后的文化內蘊有更深入的了解,激發游客游玩興趣。
再次,提升產品內涵。有很大一部分游客在觀光旅游時僅僅是走馬觀花式旅游,“看過即了解”,往往忽視了對景觀內涵的了解,這種情況既讓游客的游玩缺少深意,也不利于景區文化的宣傳,我們可以借鑒各大景區的成功經驗,充實禪旅景點的文化內涵,如制作寺院圖案的“文創冰棒”;制作等比例模型,供游客近距離觀賞;舉辦“禪文化旅游節”,使游客能夠參與進禪宗文化。通過欣賞、觀摩、研究等多種形式的產品、項目的開發,深化禪宗文化,提高游客旅游興趣。
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江西禪宗文化旅游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通過對禪宗文化旅游資源的分析以及實施建議,能夠使我們進一步了解當今社會需要的是一個怎樣的禪旅模式,怎么通過禪宗文化旅游資源來打造江西名片,促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