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 欣 肖曉斐
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江西南昌 330032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提及文化自信,強調我們應當建立在中國五千年文明的基礎上建立文化自信。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是當代高??滩蝗菥彽娜蝿眨绕涫窃诠灿⒄Z教學中。旅游作為新時期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內容,旅游元素本就涵蓋文化屬性,重視國內旅游資源,將其融入公共英語教學之中,能夠起到提升英語教學效果的作用,同時也為中西方文化交流搭建橋梁。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高校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高校人才不僅需要擁有扎實的知識基礎,還要擁有極高的文化素養。公共英語教學課堂作為高校教學課程中持續周期長,且教學占比較大的學科,高校應當發揮其自身所具備的優勢,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其中,促使文化育人能夠在高校文化自信培養中所具備的重要作用,也能夠讓學生意識到,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性課程,與其本土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納入到公共英語教學內容中,適當提高文化教學內容比例,借助于文化力量提高英語教學效果[1]。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愈演愈烈,國外文化進入我國人民群眾生活的過程中,可能會對我國本土文化造成一定沖擊。目前很多高校學生更為崇拜西方文化,忽視我國傳統文化所具備的文化內涵。文化交流作為世界發展的大方向,高校必須樹立文化自信,推動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幫助學生積極與國外友人進行文化交流,搭建中西方文化交流橋梁。
文化自信能夠提升學生個人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養,我們從部分大學文化自信情況的了解中能夠發現,我國大學生普遍存在文化自信缺失的情況,學生盲目崇拜他國文化,自身文化自信缺失非常嚴重,高校公共英語教育中我國傳統文化內容非常少,偶爾提及國內旅游景點等內容,也只是寥寥概括,學生無法正確認識到我國文化底蘊。學生熱衷于過洋節,卻連我國春節的英語表達方式都不清楚,更別說運用英語介紹新年系數。如果我們一味地迎合西方文化,對自身傳統文化失語,那么中國傳統文化也會因此陷入文化認同危機之中,進而被西方強勢文化同化的危險[2]。
在公共英語教學內容中,加入國外文化內容是無可厚非的,我們結合當代高校公共英語教材內容來看,其中缺少傳統文化內容,甚至對于國內旅游景點的表述也并不清楚,學生過多學習國外文化,不利于高校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教師在進行課程講解時,通常都是根據教材內容進行講解,在教學知識延伸拓展過程中,往往也引導學生了解國外文化,忽略傳統文化的學習,不利于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我們通過以《實用英語綜合教程1》以及《新編使用英語基本教程1》兩本教材為例,具體如表1所示,從我國現有的基本英語教材中,通常在文化設置上采用“拿來”的手段,這也導致教材內容大多圍繞西方文化開展,而對于中國文化的輸入基本處于忽略狀態。
表1 《實用英語綜合教程1》與《新編使用英語基本教程1》內容占比
發揚我國傳統文化,是重視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基礎。大多數高校在校園文化方面對于傳統文化的宣傳極少,其育人重心過多傾向于教學課堂,忽視校園文化的力量,學生缺少傳統文化的熏陶,更為重視專業能力的培養,導致傳統文化無法發揮其自身的感召力。高校并未很好地借助于傳統文化的力量完成人才文化素養培養目標,致使各類文化課程淪落為選修課程,學生文化自信自然就無法得到提升[3]。
高校教師需要充分認識文化自信與語言學習的關系,在學生英語知識體系的形成以及發展過程中,都離不開相關文化的滲透,文化自信與語言學習存在極為重要聯系。由此,教師需要借助于國內旅游元素啟發學生的文化自信。首先,幫助學生樹立傳統文化自信,在國外文化知識學習內容中,正確看待國外文化,通過學習國外文化提升學生語言學習能力,進而提升公共英語教學效果;其次,學生需要充分意識到,樹立文化自信,對公共英語學習起到積極性作用,當國內外文化產生沖突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留雙方文化中積極向上的部分,摒棄其消極的部分,進而更好地了解到各國文化自身所具備的內涵;最后,我國各個地區具有獨特的傳統文化,挖掘景點文化內涵,將國內旅游元素適當融入教學知識講解之中,學生樂于加入旅游話題的討論過程中,這對于學生的文化自信而言是極大的提升。例如,教師在公共文化課程知識講解過程中涉及溫莎城堡等宮殿的講述時,可以為學生提及我國的旅游景點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等文博單位,深度挖掘故宮的建筑、文物和歷史故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傳統文化意識。大學生正處于思想活躍且更容易接受新事物的過程中,自身道德觀和價值觀正處于塑造期,更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導致他們認為西方文化優先于中國文化。因此,公共英語教學需要適當借助中國旅游元素,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滲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念,更為堅定其自身的文化自信。教師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為國內旅游元素融入高校公共英語課堂創造有利的條件。建設學生的中國文化自信不僅僅局限于英語課堂之中,借助網絡教學平臺,讓學生在平臺中分享在假日期間去過的國內旅游景點,教師引導學生完成旅游元素與英語知識的轉換,讓學生在分享和學習中體驗中國傳統文化,進而啟發學生的文化自信。教師也可借助公共平臺為學生推送中國旅游景點所涉及文化內容等,結合公共英語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文化自信[4]。
高校公共英語課程中應當適當融入國內旅游元素,學生在了解到國內旅游景點的同時,也能夠深入了解到其中的知識內涵,引導學生利用英語知識表達出來,進而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這對于學生文化自信培養而言起到重要的影響,進而推動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教師也應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與公共英語教學內容的結合點,在教學課堂中為學生滲透傳統文化內容。教師應當增強自身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自豪感,提高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將自身的文化自信影響學生。另外,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這樣在了解國外文化的同時,了解到各國之間的文化差異,運用正確、包容的眼光看待他國文化,學習國外文化的先進之處,同時將其補充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之中,進而提升我國傳統文化的時代性特征。河南抓住了國家文化自信上升期的機遇,精準地落腳于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滿足了消費群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感與精神需求。教師可以借助于這點,在講解西方戲劇內容時,以河南省春節晚會所演出的《唐宮夜宴》為例,可以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相關片段,為學生帶來戲劇幻城的震撼。如圖1所示,河南省利用現代科技技術以樂舞俑復活后的視角進行古代宮廷文化的活性表現,并且對古老文物進行復活,還在舞臺上虛擬展現了河南博物院的數件鎮館之寶,如安陽殷墟婦好墓的“婦好鸮尊”、新鄭鄭公大墓的“蓮鶴方壺”。舞者穿越時空,優游于古物之間,學生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對中國文物產生新的認識。《唐宮夜宴》節目中的仕女舞者是河南洛陽唐三彩女樂師俑的化身,在泰斗級的《牛津英語詞典》中,唐三彩以威妥瑪拼音的sants’ai被收錄。除此之外,唐宮西路西段的王城公園也是洛陽最大的綜合性公園是牡丹花會的重要觀賞區之一,牡丹作為中國的國花,受到拼法的影響,以英文詞匯moutan收錄于《牛津英語詞典》之中。從河南省旅游景點中,我們能夠發現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教師借助于河南省中原歷史文化元素,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5]。
圖1 河南省春節晚會演出節目《唐宮夜宴》
學生文化價值觀培養離不開校園文化的引導,高校借助于校園文化,能夠加強文化育人作用,重視傳統文化的融入,讓學生充分意識到自身在傳統文化中的重要責任。其一,高??梢怨膭顚W生開展英語演講比賽,在題目設定上結合國內旅游元素等內容,讓學生將更多注意力集中在傳統文化內涵方面,進而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其二,高校教師在設定公共英語人才培養目標時,就應當將文化自信涵蓋其中,充分認識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將國內旅游元素融入其中,挖掘旅游元素所具備的傳統文化內涵,發揮傳統文化所具備的育人功能,在學生課堂學習時潛移默化地接受各類傳統文化知識,自覺承擔國家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任務;其三,積極利用新型教學模式。文化自信源自文化理解,旅游則是促進文化理解最好的方式之一,目前我國已經是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場和全球第四的入境旅游市場。國內旅游文化也將成為新時代文化自信培養的新動能,豐富原有傳統文化內容。由此,教師可以利用英語角的方式,自身帶頭用英語講述自己所去過的國內旅游景點,挖掘這些景點所蘊含的傳統文化,最后引導學生講述自身國內旅游經歷,完善學生文化自信的全面建立和發展,對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起到引導作用。在公共英語課堂中培養學生中國文化自信,讓學生從國內旅游元素中了解這些元素的英文表達方式,同時通過層層遞進式的英語教學活動,讓學生對旅游元素有著全方位的認知和了解。教師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為學生推送國內旅游元素的英文圖文推送。例如微信公眾號“ 體驗式英語視聽說寫MOOC”其中一篇英文微視頻金山嶺長城。如圖2所示,通過圖文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講述金山嶺長城是明朝愛國將領戚繼光主持修筑,是保存較為完整的長城。這也是中國文化的象征,在國外也有著“障墻”“文字磚”以及“擋馬墻”三絕聞名海外。
圖2 金山嶺長城
發揮微信公眾平臺的優勢,為學生推送具有中華傳統文化內涵的國內旅游元素,從學生的興趣和實際出發,選擇更為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生動資源,以親身經歷以及體驗去感染學生,鼓勵學生學會分享,從而達到情感和精神上的共鳴,教師將國內旅游元素融入高校公共英語教學課堂之中,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又能督促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之中,將微信平臺與網絡學習平臺相結合,為學生展示中國文化自信的成果,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感。
將國內旅游元素融入高校公共英語教學課堂之中,是當代高校的重要任務之一。我們需要正視當代高校英語教育中所存在的“中國文化失語癥”,投入更多的精力挖掘國內旅游元素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加強自身文化素養的提高,在幫助學生文化自信得到有效提升的過程中,進一步改善我國高校公共英語教學現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