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黎
(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貴州 貴陽550025)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我國垃圾產量逐年增長,垃圾分類成為各大城市的一項重要的工作。我們常說的垃圾就是指“失去使用價值的廢棄物”。對于無法使用的廢棄物,怎樣實現變廢為寶是垃圾治理的一個重要部分。廢物重新利用之前需要建立垃圾處理廠對收集來的所有垃圾進行分類。同時政府部門也應該設立專門的監管部門,政府和居民以及企業單位等部門共同協作治理,讓各階層、部門參與到垃圾分類治理中。2019年7月住建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到2020年,我國的垃圾產量預計達到3.23億噸。其中強調“在我國2/3的城市是被垃圾包圍的狀態”。我國很多城市已經逐漸開始頒布垃圾分類的相關條例,如上海、北京、廣東、杭州、福建、浙江等省市都頒布了相應的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被稱為“史上最嚴”的一個條例,其將生活垃圾的投放、收集、運輸、處置等各環節都納入了執法檢查的范圍當中。北京的垃圾分類也規定了個人責任,把垃圾分類責任具體到單位、個人,綜上可以看出垃圾分類責任的細化從組織到個人的變化。
垃圾分類問題限制著我國環境治理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環境污染,也加大了資源循環利用的難度。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相關條例的出臺,使得我國垃圾分類工作進入了新階段,重視程度比較高、推廣力度也很大。我國目前垃圾分類治理還存在很多不足,面臨著監管難、信息公開面不廣、政策手段執行難等問題。雖然在我國各大城市,進行垃圾分類已成為一種“新風尚”,但是有關部門之間協作不夠,信息公開面不廣,執行力度不強,難以促進生活垃圾循環利用、變廢為寶。
現階段我國垃圾分類治理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由點到面拓展。2000年建設部確定了八個垃圾分類試點城市,導向全國加以推廣。第二,責任分配明確。單位和個人必須履行自己的義務,嚴格遵循誰生產誰付費的原則,執行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城市地區,胡同、街巷以及小區住宅都實行物業管理,物業單位負責;農村地區,由村民居委會負責;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其他組織等,由本單位負責。第三,市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
從1980年開始,日本逐步建立起一套系統嚴格的垃圾分類制度。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面積不大,人口也相對密集,在日本的大街小巷很少能見到垃圾桶,然而街道上卻很干凈,環境衛生程度非常高,這是因為日本的垃圾分類制度井井有條。不同的城市會根據自己的發展而制定相應的垃圾分類規定,在日本通常把垃圾分為四類,每一類垃圾下面又可以細分為很多的小類垃圾,小類垃圾下面還可以再細分為其他具體的垃圾名稱。第一類,一般垃圾,包括廚衛類、餐具類、草木類、容器類、皮革類、橡膠類、塑料類以及棉質白色襯衫以外的衣服毛絨類。第二類,可燃性資源垃圾,包括報紙、傳單、廣告紙等紙質物。第三類,不可燃性資源垃圾,包括鋁或鐵,以及可以循環利用的瓶類垃圾。第四類,可破碎處理的大件垃圾,包括小型家電家具類,以及榻榻米等床上用品。
從上文可以看出日本對垃圾的分類極為精細,把每一種垃圾都盡量做到物盡其用。細化的垃圾分類讓日本人從小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每戶都有政府發放的垃圾回收表和明確的垃圾分類指南手冊,按時間、要求來倒垃圾。例如,礦泉水瓶與瓶蓋必須分開扔,因為它們由不同的塑料制成,里面有液體要清理干凈,如果里面是有害垃圾要貼上標簽。廚房垃圾不能有水,大件的垃圾要折斷,垃圾表面要干凈。在日本的垃圾箱上都標明了垃圾的名稱。
日本的垃圾分類治理并非一蹴而就。在20世紀30至60年代,發生了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比利時馬斯河谷工業區煙霧事件、美國多諾拉鎮煙霧事件、倫敦市煙霧事件、美國洛杉磯城光化學煙霧事件、日本熊本縣水俁病事件、日本富山縣骨痛病事件、日本的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日本愛知縣米糠油事件。其中日本就占四例,當時日本的環境遭受嚴重的污染。此后,日本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有關環境保護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規,包含廢舊物品的處理、污染控制、循環再利用等,對于垃圾分類做了具體且詳細的規定和說明。這些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有助于從源頭嚴格控制垃圾的產生,減少垃圾的產量,同時垃圾分類以及各種垃圾回收技術和政策得到了政府的贊同和支持。伴隨日本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一些相關的法律體系也與時俱進地在不斷修改和細化。日本先后出臺了《環境基本法》《再生資源使用促進法》《家用電器再循環法》和《容器包裝再循環法》等法律。同時,日本的政府部門也十分注重向市民宣傳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加強對居民環保意識的培養。從日本垃圾分類治理現狀可以看出,日本垃圾分類治理特點有分類精細、回收嚴格、市民自覺遵守、立法嚴格、措施得當。
上海市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規《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在上海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通過,自2019年7月1日起施行。這一條例對我國垃圾分類的推廣起到了良好的帶頭作用。垃圾分類逐步在地級以上的城市推廣,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現在垃圾分類已成為一種新的“時尚”進入大街小巷,進入我們的生活。
首先,垃圾分類是對垃圾回收處置從傳統方式到節約型的改革,就現階段來看是比較科學有效的方式。通過利用現有的垃圾分類技術,將廢棄物按照不同種類進行處理,把有效的物質和能量綜合利用起來,然后把沒有利用價值的垃圾進行填埋等處理。把有毒、有害或不可降解的垃圾進行分類再集中處理,從而提高垃圾資源利用水平,減少垃圾處置量。因此把垃圾分類是實現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其次,廢棄污染減少,保護生態環境。各地通過垃圾分類的方法參與到保護環境中來,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市民素質在逐漸提高,城市生活環境得到相應改善。我國對于垃圾的處理基本上是采用填埋的方法,然而填埋會占用大量的土地,還會引起土壤污染、水污染等,損害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如果能將垃圾分類進行回收利用,就可以使資源最大化利用,變廢為寶,也讓環境得到改善。最后,垃圾分類的廣泛宣傳和執行,有助于單位和個人積極履行自己的義務。沒有按照規定對垃圾進行分類的單位和個人,由相關監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嚴重的將要接受相應的處罰。
我國各大城市已逐步出臺相關的垃圾管理條例,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局限。第一,立法制度不健全。雖然我國已在全國地級市范圍內開展垃圾分類治理工作,但生活垃圾分類立法較為滯后。由于立法需要調研和探索,因此成本高、耗時長,法律法規的欠缺造成垃圾分類工作無法具體落實到每個人,環保意識沒有深入人心,垃圾分類的宣傳力度不夠,一部分市民環保意識不強,垃圾分類工作推進存在困難。同時垃圾處理方式單一,現階段主要是焚燒和填埋,然而焚燒垃圾的成本也比較高,設備技術還不夠完善。第二,執法執行難。在城市的小區里,大多數都設有黃色、綠色兩種垃圾桶,標明了“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等,各地也已經出臺各項措施來引導市民進行垃圾分類,但是依然有部分的市民不遵守相應的規則,隨意丟棄垃圾。還有部分小區沒有設置分類垃圾桶,這會導致相應的處罰無法執行。第三,管理制度較為粗放。主要表現是垃圾分類管理制度不夠創新,各部門分工不細致,協調性不夠。垃圾分類是一個多部門協作、程序復雜的工作,需要生態環境部門、教育部門、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相互協作完成。
日本的垃圾分類技術一直都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垃圾分類管理的法律法規也很成熟,完善的法律體系、先進的垃圾處理技術,使得日本成為垃圾分類做得較好的典范國家。通過研究分析日本垃圾分類的做法等可以看出,日本形成了政府、企業、公民協調治理體系,并且這個體系建立在多樣化的宣傳教育和責任明確的垃圾分類管理的基礎之上。日本的垃圾處理方式也有填埋和焚燒,但是日本和中國的垃圾分類水平不同,垃圾分類精細程度不同,因而治理效果也不同。對比兩國垃圾治理方法,日本的主要經驗在于垃圾分類、從源頭控制風險、環境監管等方面,都相對比較完善和健全。日本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環保法規和垃圾分類管理制度,生活垃圾管理由市町村負責,給予技術指導。小學生從入學開始就要接受關于垃圾分類和愛護環境的教育,沒有進行垃圾分類的單位和個人將會受到較為嚴厲的處罰。
近年來,我國也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的治理,多個省市均已出臺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幾個方面對垃圾分類制度進行完善治理。有法可依是基礎,在制定了相關條例之后,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是重點。在立法監督和執法方面,與中國相比日本地方政府掌握著較大的環境立法權,法制建設完善;司法機關、社會組織和市民積極參與,在執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我國很多城市的垃圾分類管理條例中,雖然明確規定對沒有進行垃圾分類的單位或個人需要加大處罰力度,但是和日本相比由于垃圾分類治理的方式以及相關規定的不同,處罰的力度也有所不同。同時我國也在建設公民社會監督網絡這方面加大監管力度,積極調動公民自覺監督,兩者有效地結合,使得我國垃圾分類的立法工作能得到很好的完善。在公民參與方面,公民既是環境公共利益的權利主體,也是環境保護最主要的監督員,應建立長效激勵、約束機制,促進公民參與,讓垃圾分類治理成為每個公民的責任,這才是實現垃圾分類治理的重要途徑。盡管從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召開時我國就開始重視環境問題,但對于垃圾分類的研究和出臺垃圾分類的管理條例時間均較晚,因此,有關于垃圾分類的立法就不夠健全,沒有一套系統完善的制度。立法不完善,體系不健全,因此,需要從立法、執法、守法方面入手,健全法律體系。同時相關部門應帶頭尋找問題,從垃圾產出的源頭來進行改善,積極開展宣傳教育,帶頭領導垃圾的分類以及回收方法,增強公民參與意識,讓每個公民意識到對垃圾處理問題的社會責任。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城市化的進程的推進,環境問題成了重要的研究領域。垃圾分類工作就成了治理環境的重點。一方面,我國對于垃圾分類問題已經制定了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我國垃圾分類制度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法律法規有待健全與完善。論文比較分析我國與日本的垃圾治理現狀和問題,然后借鑒日本垃圾分類的有益制度,旨在幫助我國建立一系列適合國情的垃圾分類制度。從我國各大城市實行的垃圾分類管理條例來看,也取得一些優異的成績,垃圾分類的推廣一方面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減少了污染,大幅提高了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讓全社會認識到對垃圾處理問題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更好地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