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華年
南京江寧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南京 211100
南京曾經是六朝勝地,也是十朝古都,是我國歷史文化十分著名的城市。南京市的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底蘊豐厚,自古以來就孕育著華夏文明。南京市處于長江下游地區,屬于長江流域的民俗文化區,因為其自身的地理位置、經濟基礎、社會形態、人口結構等條件形成了特殊的金陵古都民俗旅游資源。南京民俗旅游資源是一種無形文化,它的價值對現代旅游資源十分重要。
南京旅游資源憑借自身鮮明的文化性、地方性、民族性支撐著南京旅游文化發展。民俗旅游資源簡單來說就是以旅游區域特色,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并能夠以神秘而又質樸的魅力成為當下一種極具吸引力的消費方式,被地區政府與旅游公司開發,通過經濟效益與資源開發形成旅游形式。通過南京民俗旅游地理位置與表現形成分析來看,其位于平原地區,以天下文樞包圍下的南京在開發資源過程可以將其劃分為民間藝術與社會生活兩種類型,而濃郁的歷史文化又可將其分為博物館型與名人故居型。南京市民俗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為了旅游行業的競爭力必須要重視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1]。因此,本文對南京市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提供參考。
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種類繁多,其中包含商業民俗文化、耕耘民俗文化、飲食民俗文化、服飾民俗文化、禮儀民俗文化等,本文根據民俗旅游形式從五個方面論述民俗旅游資源的類型。
民俗文化又可以稱之為社會生活文化或者民間民俗文化,它的主要表達載體為人類在社會生活或者人民日常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風格迥異、多彩多姿的文化形式,主要體現在禮儀禮俗、生產生活習俗、飲食文化與語言文化等,是這個區域所產生的獨特表征[2]。
在我國著名歷史城市南京的民間藝術中,存在許多土生土長、異彩紛呈以及兼收并蓄的藝術文化活動,比如聞名于海內外的南京工藝三寶、秦淮民俗、金陵的折扇藝術、南京的天鵝絨藝術以及眾多書畫、舞蹈、戲曲、音樂等。
南京人每年都舉行各種各樣特色節日活動。包括各種農事節日、紀念節日、祭祀節日等。比如南京的白馬桃花風箏藝術節、國際梅花節、森林節、葡萄節、西瓜節、雨花石藝術節、靈谷桂花節等著名的南京特色藝術節[3]。
南京城從古至今人才輩出,比如王安石、鄭和、吳敬梓、曹雪芹、孫中山、陶行知、謝安、徐達,都和南京這個城市有不解之緣。因此,現在各種名人紀念博物館名人書畫展覽館名人故居,成為展示南京市優秀文化的根據地,也是愛國主義教育、鄉土教育、藝術教育的文化旅游基地。
展示南京民俗文化資源的重要場所就是民俗博物館,大量其他種類的紀念館,博物館都通過民俗文化的方式進行展現,比如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館、江南貢院歷史陳列館、南京雨花石博物館、南京博物館等[4]。
開發南京民俗街主要為民俗街的再造模式,主要通過原生傳統生活方式進行,比如禮儀、飲食、服飾、生產方式等民俗文化為再造的基礎,選擇具有旅游價值的民俗資源,可以以開發民俗產品的方式吸引游客。比如之前在周邊縣城里選擇開發的瑤宕村、江心洲、傅家邊等自然資源較好的村莊建設成為農家樂,并利用這種區域的特色發展民族文化資源,比如南京老城幾個文化博物館,如堂子街、太平天國壁畫、莫愁湖公園、南京民俗博物館尋找旅游線路,此外,南京城還具有中華織錦的觀光旅游區,這條街是華東地區最有影響力的織錦購物旅游街道[5]。
民俗園是旅游公園的一種新型民俗旅游模式,這種民族園建造于旅游景觀中,將某一個歷史階段或某一個時期的民俗文化通過一定的風格和特定的種類,加之其他的旅游建設,突出表現此區域內的民俗文化,優點在于能夠將各種民俗事件縮小在特定的空間及時間內向游客進行展示,游客能夠在短時間內觀賞整個關于此區域內的特色旅游資源以及文化,能夠大大滿足游客的需求。但是民俗園是人工短期內建造的,并且只提供為旅游專用,它的前期籌備與后期經營都存在一定的風險因素,而且這種公園類型的旅游形式在國內發展非常不成熟,其他城市都存在資源開發失敗的情況。所以開發民俗園的方式需要謹慎。現階段南京對這項民俗旅游資源還未進行過多開發,未來可以重點考慮在南京市部分遺址上建設遺址公園。
這種方式娛樂性較好,影響比較廣泛,內容多,傳播性強,容易吸引旅游者的興趣。傳統民間節日不僅能夠凸顯地方文化特色與風俗民情,其娛樂性與社交性也為游客提供了最真實生動的體驗感受。
民俗博物館是用來收藏某種特殊文物為主要的民俗博物機構,游客在民俗博物館展覽過程,能夠有針對性地詳細了解南京歷史悠久的民俗文化知識。南京各種紀念館與博物館民俗資源優厚,旅游前景非常廣闊。但是這種形式和參與性動態性強的民俗村落,與節日慶祝活動相比較來看,民俗博物館是通過靜態的方式呈現民俗文化的。所以與旅游相結合的民俗博物館,應該打破傳統博物館單一性的缺點,根據市場需求的經營原則和其他文化設備相結合,開發出多姿多彩的娛樂旅游活動。此外,民俗博物館的發展過程還需與多功能文化機構,電子信息設備,互聯網技術等設施相結合,運用新型的展覽方式給游客創造出更多生動仿真的動畫成效,提高民族博物館旅游的趣味性與娛樂性。
民俗旅游的關鍵工作是在保護南京特色文化的基礎上開發建設旅游景觀,因此,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核心就是此區域的完整保護措施是否科學合理。作為南京旅游管理部門需要充分應用區域內的民俗風情,帶動人民經濟的發展,通過各種民族文化推動南京旅游業的發展,開展民俗旅游,不僅能夠顯示中華民族的特色,還能夠對南京村鎮的經濟水平提升起到較大影響作用。如果無法構建一個優良的民俗旅游資源保護環境,不僅會給南京民俗旅游造成阻礙,還嚴重影響著當地區域經濟的發展。
無論是從歷史民俗文化群落遺址或者是新開發創造的旅游資源來說,都需要做好資源防范性的措施。只有保護好民族文化,才能夠為南京旅游行業帶來持續性的經濟效益。因此,需要設立專門的旅游文化資源的管理機構,并不定時對遺址建筑物資源設施進行持續有效的保護工作,在旅游經濟提升的同時,需要維護好這些旅游資源的本來面貌[6]。
旅游企業應根據景觀地區各種現狀,并結合國家有關規定與標準,健全并完善旅游資源管理制度,嚴格把控旅游設施、資源開發進度、開發質量等重要關口。關于建立健全旅游資源保護管理制度,有以下幾個主要措施:第一,應及時做好資源開發項目審批工作,與旅游資源現場相結合,對開發工程實施可行性評估方案,未經批準的開發工程絕不允許私自開發;第二,應當設置專業部門與管理機構,結合區域民俗文化管理需要,配備專業管理人員,準確落實保護管理工作,加大保護各環節的監管力度,及時處理資源開發中的隱患與環境質量問題。
部分民俗資源建設是通過原始旅游場所改造的,其能夠滿足功能與安全性能的需求,但是其外觀存在缺陷,從而影響景觀良好的觀感。此類現象對景觀采取局部的修補與表層翻新是十分經濟且有效的選擇。如選擇木質材料、石材、涂料,對藝術品進行打磨、補色、邊角修補,對瓷磚做一些修補等。當前,景觀的再造技術已經存在大量成熟的工藝,伴隨新工藝、新材料的不斷涌出,景觀施工改造技術將會日益完善。傳統技術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社會主體結構的需求,因此,景觀施工部門應結合工程施工的具體情況與建筑物、綠地、植物等使用要求,實現民俗旅游資源的再次建造。
與周圍資源環境與條件相聯系,從南京市發展戰略與旅游資源上進行精心設計,處理好旅游自然資源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在開發旅游項目的同時重視資源的自我調節,真正實現民俗自然資源的保護。
自然界有著自己本身的更新規律和善變,同時具有偌大的自我恢復和自我維持的能力,利用自然帶來的能量打造綠地生態系統的重生和恢復,可以節約資源,減少廢物的產生,尊重自然發展過程、增加場地、自我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可持續方法都成為現代化旅游資源設計和生態設計相融洽的范例。
再利用原則主要包括縮減使用、再利用及再生等方式所進行。首先,減縮使用。減少對可生和非可生和建筑材料使用;其次,再利用。在符合工程的要求下對基地僅有的資源條件進行反復利用;最后,再生。利用合理的資源與回收材料,建立起綠地植物回收站,利用一切可再生能源和有關物種。在景觀建設經常在確定的場所進行,人們的正常活動一定會對自然環境產生干擾,建設工程會把生態建設噪音的干擾降到最少,努力改善建設方法促進自然界的能量循環和物質反復利用,保護場地和自然過程的原生態局面,增加自然生物的多種可能性。
在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問題上,政府部門需要以科學發展觀的角度對待,推動民俗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要制定詳細科學的資源開發保護規劃。政府在對南京市大大小小的民俗旅游場所建設過程,需要與當地群眾、開發商、經營商搞好關系,并且適當地給出正確的政策指導意見,構建規范的旅游資源開發法律法規。而且還要建立旅游市場監察組織機構,運用各種旅游監管政策,提高南京市的旅游綜合管理水平,保證當地的民俗旅游資源得到完美發展。
旅游接待區域需要培養當地人民以及游客保護民族文化的自律與自覺意識。首先要進行的是做好思想工作,讓當地群眾及游客都了解保護我國優良傳統文化旅游資源的經濟利益與價值,培養旅游者愛護民俗文化的使命感與責任。第二,應該合理分配旅游收益,同時將當地政府,旅游公司與人民群眾的利益納入考慮范圍內,還需要讓南京市的人民群眾從民俗旅游資源開發過程,獲得真正的經濟利益,在此過程中,將保護民俗文化的意識變成具體實踐。
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應該正確引導當地群眾與旅游者避免出現文化同化現象。對于外來文化的打擊,一方面需要遵循我國民俗文化的發展規律,應該真正尊重此區域內的群眾,激發他們繼承發揚民族文化傳統的意愿,此外,還需要正確引導當地群眾的保護意識與自身行為。
旅游人員以及旅游經營的公司應該具有文化認同意識。旅游開發商必須要清晰了解自身的地位,將當地民眾視為開發民俗旅游資源的真正主人,旅游開發經營商只是幫助當地群眾完成這一開發事業。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民俗文化溝通,真正從情感上認識民俗傳統文化,這樣才能夠在開發旅游資源過程中對其進行真正的保護,并把民俗文化的不良影響縮小到最小范圍,實現民俗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提高旅游者的素質,這樣一來,在大量旅游活動開發過程中,游客若具有優良的個人素質,就能夠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抵制不正當的旅游娛樂,在一定程度上,游客的需求是造成旅游區域群眾發展旅游產業的意向。所以,只有從根本上提升游客的個人素養,才可以更好地開發與保護南京區域民俗旅游資源。
一個具備完整經濟效益的旅游系統不是一朝一夕能建成的,需要長期不間斷的努力。建設生態文明旅游區域,走可持續發展的科學道路,是各個城市的共識。作為南京旅游經濟建設最重要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需要充分利用自身在城市中的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及環境功能,為當地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旅游環境。為了民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科學開發保護南京民俗旅游資源,南京各級政府、旅游地居民、旅游者及開發經營者等都責無旁貸,需要相互協作,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