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迪濤 湛貴玲 張燕 韋嘆
(1.廣西科技師范學院 廣西來賓 546199;2.廣西來賓市城南小學 廣西來賓 546199)
在我國高校中,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與推進,“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思想理念在高校體育中得到認識和深化,結合人才培養需要和學生后繼生活、工作境遇來重構課程結構和開發課程內容,深度挖掘體育課程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隱性價值[1]。構建大學體育“素質—技能—態度—行為”的教學模式,在師生關系、教材建設、教學評價等方面做出嘗試。期望能夠為高校體育課程改革探索出新的理論和視角、尋求新的途徑和方法。
查閱有大學體育、三位一體、四位一體、教學模式、素質教育及教學改革的相關著作、期刊等文獻資料,作為該研究的理論依據。
對2019級公共體育必修班9個班級的360名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并進行相關的教改實驗,將回收問卷和教改的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和整理。
該文運用SPSS 26.0,對回收的問卷、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通過調查研究“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的本質、結構和規律,運用歸納、演繹、分析、綜合等邏輯方法,對分層理論、價值理論、評價理論等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與闡述。
在高校教育教學中,基于“健康第一”的理念,大學體育教學至關重要。不過,大學體育教學在我國起步晚,雖然在多年的革新發展中形成自主教學、俱樂部教學及運動處方等豐富的教學模式,但受到傳統教學思想和行為模式的影響,大學體育教學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因此,迫切需要改革創新教育模式。
3.1.1 教學模式無法確保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大學體育教學面對的教學對象發展變化,現在多為“00后”,他們的生活條件優越,受到所處社會環境的影響,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主動性,日常思維活躍,也熱愛體育運動,不過卻也存在一部分不喜歡體育活動的學生。由于教學群體的變化,學校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因材施教,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效果。
3.1.2 對“素質—技能—態度—行為”教學認識程度不足
大學體育是學生學習生涯階段的重要部分,很多學生在畢業之后,不會主動去接觸體育,而且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一直都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自主發展,因而高校有責任和義務消除傳統應試教育對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素質—技能—態度—行為”有助于實現這一教學目標,特別是創新改革教學模式,為大學生未來發展和生活奠定扎實的基礎。不過,當前部分高校對這一教學理念認識程度不足,缺乏深刻的理解,從而在教育過程中使其停留在表面宣傳層面,并不能將“素質—技能—態度—行為”充分滲透到教學內容中,不僅無法保證學生深刻地理解和認識素質教育的價值意義,而且還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體育技能和方法,從而逐漸喪失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不利于學生個性化成長。
3.1.3 教學方法陳舊落后
大學體育教學為積極響應“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教學方式雖然發生轉變,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存在“換湯不換藥”的現象。體育教學只是表面的革新變革,并沒有將“終身體育教學”的理念融入教學,教學方式陳舊落后。
首先,重視體育技能,忽略理論知識,導致體育教學發展缺乏理論知識支撐,同時缺少對學生個體的研究;其次,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相對單一,缺乏創新;最后,組織體育賽事的方式陳舊,項目缺少創新。由此,對大學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改革成為重中之重。
3.1.4 教學以教師為主導,缺乏制定與素質教育相關的教學內容
隨著“素質—技能—態度—行為”教育教學理念的推行,在此背景下,大學體育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但是當前大多數高校體育教學仍然采用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感受,而學生多是被動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方式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還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對此,基于“素質—技能—態度—行為”,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將體育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按照個人喜好開展自主學習,提高體育學習和運動的積極主動性。
3.1.5 大學體育考評系統不完善
在大學體育教學中,對學生的考評制度依然采用傳統的“達標”考核方式,只對學生的基本條件進行評價,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體育特長。另外,這種考核評價方式只是對學生體育運動中的表現和考核成績的評價,并沒有兼顧考慮學生的學習行為、課堂參與度等綜合情況。這種考核方式得出的結果,并不能如實反映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學習情況。同時,高校制定的考核評價體系,只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的考核評價,忽略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成果的評價,考核評價層面的局限性,不能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的整體成效。一旦大學體育教學模式出現問題,很難基于有效的評價反饋做出調整,大大降低教學效率。
首先,生理因素。由于社會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思想意識不斷提高,但是在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導致很多學校或者家長都特別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而忽略了運動給學生帶來的積極影響,從而導致大部分學生運動技能水平較低。
其次,心理因素。隨著大學生的年齡漸長,大學生不明確體育動機,在心理上只是將體育當成一門副科,不能與其他專業課的重要性相提并論,因而在學習中不會投入精力和時間。
最后,環境因素。學生家長對體育運動不重視,加之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達,讓很多學生養成足不出戶的習慣,這些都促使學生對體育運動產生消極懈怠的情緒。
大學體育教學模式具有發展性、情感性、多樣性及學生學習主體的特點。第一,注重體育教學的發展性。在現代體育教學中,學校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培養學生對體育的態度、學習興趣,讓學生意識到體育運動的價值意義,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從思想上重視和喜歡體育鍛煉。應當用發展的眼光對待體育教學,促進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將培養學生能力放在教學首位。第二,大學體育教學的情感性。傳統體育教學注重從學生的智力因素方面出發,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大學體育教學不論是教學方法選擇,還是教學活動和教學效果,都應當充分結合學生的心理需求,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采用新穎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體育運動的興趣,樹立科學正確的學習態度,以飽滿的情感投入學習。第三,注重豐富大學體育教學模式,注重和各學科相結合,培養學生全方面的知識。第四,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以傳統的教轉為學生的主動學。
大學體育教學內容主要是為培養學生的體育技能,由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教學考評方式都是圍繞體育技能開展的。不過,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降低。對此,應當不斷完善教學內容,采用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自由選擇和發展的空間。
大學體育在教學中以班級為單位,采用分組輪換的教學組織方式,有序開展教學活動。不過統一化的體育課,極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不利于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和差異化學習。對此,教學還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解放教學思想,創新改革教學方式,針對學生的個性,促進全面發展。
首先,高校教師積極轉變教育理念,秉承“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寓教于樂,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其次,充分注重和明確素質教育的價值意義,將“素質—技能—態度—行為”滲透到體育教學活動中,積極構建教學目標,為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需求,按照學生的個性特點設置體育教學活動。最后,大學體育教學中,教師不應只傳授體育技能,還要注重提高學生多方面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激發學生探索和研究大學體育教學。同時,體育教學應當摒棄傳統應試教育理念,既要提高學生的成績,也要保證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首先,改革考評制度,注重全面發展,探索多維度的體育考核體制,以期末、體能測試、出勤率等按照比例構成考核學生,注重發現學生的體育技能特長,實施“一對一”培養。其次,拓展課外體育活動,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最后,構建全員參與機制,由體育教師、學生共同參與,形成全員參與的教育模式,探索和構建“素質—技能—態度—行為”四維一體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