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田超
(揚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揚州 225127)
1975年,練習變異性對運動技能學習效用得到證實。后來,研究人員探索不同環境下的練習變異性,如實驗室環境下、真實體育教學過程及不同技能之間練習變異性對運動技能學習的影響。也有關注特殊群體如帕金森綜合征、唐氏綜合征患者、阿茲海默患者的運動康復的研究,以及在其他學科教學過程中對于練習變異性的應用。這些研究都從側面證明了練習變異性對于運動技能學習產生促進作用。
近年來,有關練習變異性對于運動技能學習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以下4點。第一,在技能學習結束后保持一段時間,通過保持測試來驗證練習變異性對于技能保持的影響。第二,技能練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應用到未來的情景中,通過對技能遷移測試,來直接說明練習變異性對于技能學習產生的影響。第三,不同練習變異性的量適合技能學習的階段也不一致。第四,練習變異性對開放性運動技能和閉鎖性運動技能學習效果可能存在差異。
保持測試是指推遲時間進行測試,如果一項練習方法只是產生暫時的效果,那隨著時間的推移,暫時效果將消失,因此保持測試可判斷學習是否為暫時效果。在練習變異性對技能保持的研究中,固定練習和變換練習作為自變量是使用最多的實驗范式。有研究表明,變換練習相對于固定練習能更好地促進運動技能的學習與保持,且隨著保持測試的時間間隔越久,練習變異性導致的技能學習效果越好。這一結論得到了具有不同實驗環境和運動技能的研究支持,如實驗室環境下、實際體育課教學、羽毛球訓練、籃球訓練、體育舞蹈教學。
需要指出的是,練習變異性對技能保持的促進作用被一些研究者質疑,他們認為在排球發球學習過程中隨機練習組在排球技能保持階段并沒有出色優于固定練習組。
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如下。首先,排球的發球技能屬于較復雜的運動技能,在運用練習變異性過程中未能及時形成運動程序,因此在保持階段沒有良好績效表現。其次,練習的時間過短,只有周一、周三、周五的一節課作為練習時間,學生尚未對排球發球動作建立運動程序,因此保持階段隨機練習組的績效不顯著。
在乒乓球運動員擊球落點、網球發球研究中,與固定練習相比,在技能獲得階段,變化練習會導致較差的動作表現,遷移階段會有優越的動作表現。學習者在練習多種動作形式的過程中,形成了各種參數值與動作結果的關系,并將這種關系儲存在記憶之中,隨著練習次數與經驗的積累,會使參數值與動作結果的關系更加精確。
在體育教學的動作練習過程中,不同的練習變異性的量對于技能的學習將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對于技能最佳發展的練習變異性量取決于練習者掌握的技能水平。將練習變異量引入運動技能學習階段,最常見的現象是在技能習得過程中產生挫敗感,這是通過績效的即時變化來反應的。雖然研究者提倡在運動技能學習過程中通過練習變異性產生錯誤。但必須要強調的是,雖然引入練習變異性會發生錯誤,但關鍵是在可變實踐過程中,已經確定的運動程序保持不變。
變換練習法用于運動技能學習的自動化階段會有更好的效果,對于較為復雜的運動技能,如需要同時兼顧準確性及速度的腳內側踢定位球等相關動作在技能學習的認識、聯結階段應更多以固定練習為主,變換練習為輔,待確定了較為穩定的運動程序可逐漸增加練習變異性的量。
在環境不斷變化的情況下,變異性已被證實是學習開放性技能的有效方法,在網球教學中,開放組的績效顯著優于閉鎖組。然而,關于練習變異性對閉鎖性運動技能學習的效果目前還存在爭議,有研究表明,練習變異性對閉鎖性運動技能學習無顯著性效果。這可能是由于不同選手之間的技術水平存在差異,且練習時間較短,未能形成良好的動作定型,因此閉鎖性技能學習中未發生顯著差異。
自1980年以來,經過40多年的探索研究,國內關于圖式理論的研究已經取得了比較豐富的成果。(2001—2020年)在這一時期圖式理論及其練習變異性假說研究的發文量急劇增加,并且圖式理論及其練習變異性假說的研究逐漸從理論介紹走向理論的實際應用,尤其是在體育教學領域的應用,并且研究方法更加趨于嚴謹。
周桂琴將變換練習法應用于大眾體育舞蹈教學過程中,通過改變舞蹈練習的負荷量與負荷強度,以及通過變換練習環境、變化練習路徑、變換練習形式和變換練習氣氛等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不同技能水平的學生選擇相異的練習變異性,從而培養學生對于舞蹈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提高學習者中樞神經的興奮性,還可以幫助體育教師優化教學結構、提升教學質量。
吳強在高校女生籃球技術教學中采用變換訓練法與常規籃球教學法相對照并用單盲法進行實驗控制,通過一個學期(32節課程)的實驗干預,結果表明,與傳統籃球教學法相比變換訓練法能夠使得高校女生形成更好的運動動力定型。同時,對于較復雜的技術動作學習效果變換練習法更為明顯。在間接興趣的調查中發現,變換形式的教學使得實驗組對籃球教學材料和學習活動本身更感興趣。但是,體質健康和籃球認識這兩個指標的調查結果表明,變換訓練法并沒有使得高校女生提高對于體質健康和籃球認識的意識。
唐玄戈在一項關于變異性練習在武術套路跳躍類難度動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中將學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進行“旋風腳360°+馬步”“騰空擺蓮360°+弓步”“空飛腳+坐盤”“旋子+坐盤”等武術動作教學,最后通過實驗前后測的動作成功完成率,以及動作技評作為績效指標,結果表明在武術教學過程中應用變換練習法能有效提高學生對武術動作的掌握程度。
杜晨陽在一項關于變換訓練法在籃球教學應用研究中將高校共體課學生隨機分為對照組主要是采取傳統的籃球教學方法,實驗組采用變換練習法,分別變換教學內容的形式、內容、負荷等。實驗結果表明,實驗組在1min投籃、半場運球上籃、全場傳接球上籃及籃球比賽技術測試當中,存在非常顯著差異(P<0.01)。在身體素質測試中,50m跑、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1000m跑和引體向上的一般身體測試中P<0.05。表明變換訓練法在學生學習籃球技術、學習興趣和體質健康等方面優于傳統的籃球教學方法。
任雯歆在一項為期8周關于變換訓練法和重復訓練法對青少年羽毛球靈敏性的研究中,實驗前采用10次低重心四角跑測試、伊利諾斯靈敏跑測試數據、六邊形靈敏素質測試成績數據測出兩組被試者前測成績無顯著差異,經過一段時間的運動干預后結果顯示變換訓練法與重復訓練法均能對青少年羽毛球運動員靈敏素質產生顯著的影響,變換訓練法與重復訓練法的學習效果之間無顯著性差異。但是采用變換訓練法的青少年移動時身體姿態掌握更好,并且改變身體方向和移動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近年來,借助神經影像學和腦電技術更深入地了解練習變異性與運動技能學習之間的關系。未來對于練習變異性研究熱點,可能會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從神經機制角度,對練習變異性與運動程序之間的內在聯系做進一步的研究;第二,探究練習變異性與背景干擾效應對運動技能學習產生影響的異同;第三,將練習變異性更多地應用到醫學運動康復訓練中,使練習變異性理論更好地服務于疾病患者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