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
(寧波市正始中學 浙江寧波 315131)
高中生體育訓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面臨高考升學問題,對學生的體育綜合素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尤其在短跑訓練中,要求學生發揮自身的核心力量。因此,相關高中學校要結合學生的個性化特征、短跑項目基礎、體育學科基礎水平、興趣愛好、身體素質等要素制訂完善的短跑力量訓練計劃,合理安排訓練時間,科學地實行短跑力量訓練方法,進而提高短跑項目成績。
在高中階段,受應試教育影響,教師更加重視文化課程的教授,忽視了學生的體育鍛煉,加之學生自身的體育基礎項目薄弱,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較少,未積極樹立終身體育理念,在身體力量和心理承受方面較為薄弱,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不高。高中生的力量訓練情況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在短跑訓練過程中,暴露出踝關節與屈肌力量不平衡的問題,缺乏針對性的屈肌力量訓練和練習,致使學生在短跑過程中無法充分蹬地發力[1];第二,大腿肌群與屈肌力量不足是學生在短跑訓練中的常見問題,體育教師在實際訓練過程中,忽視了對學生大腿后側群肌肉的訓練,大腿肌群與屈肌力量直接影響學生的短跑速度,基于此,為提高學生短跑速度,取得優異的成績,體育教師需要重點訓練學生大腿肌群與屈肌力量;第三,高質
量的軀干訓練,可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平衡能力,在短跑中可保持正確的姿勢,然而,在實際短跑訓練活動中,學生身體平衡性較差,難以集中力量加速,肌肉較為緊張,短跑成績不盡如人意。
在訓練學生屈肌力量時,可采用提踵練習法,提高學生小腿三頭肌收縮幅度,保證學生在短跑中展現出良好的蹬伸力量,更好地增強彈性抗阻力,緩沖膝關節力量,穩定身體重心,提高蹬地效果,集中力量,為短跑加速度夯實基礎。由于在短跑中需要集中屈肌力量完成小腿和大腿的擺動動作,因此,在訓練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屈肌力量的強化,采用跳躍練習等,加快提升學生大腿肌群與屈肌力量,避免學生在短跑訓練過程中出現受傷情況[2]。
在軀干力量訓練過程中,重點在于提升學生的平衡能力,規范短跑姿勢,體育教師可組織開展拋實心球、坐姿左右轉體拋實心球等訓練項目,提高學生下腹部深層肌肉的激活度,進而在完成高抬腿動作時能夠集聚力量;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創新仰臥起坐方式,將雙腳放在高物上,背部著地,雙手抱頭并屈膝,旨在鍛煉下腹部深層肌肉[3]。另外,教師還可以采用靜力性練習的方法,與短跑運動員自身經驗相結合,切實提高學生的平衡性,進而在短跑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為提高高中生體育短跑成績,教師應將訓練重點放在核心力量訓練上,首先訓練學生薄弱肌群力量;其次加大訓練強度,在避免肌肉拉傷的情況下,促使學生肌肉力量的提升;最后訓練學生的協作和協調能力,在高強度訓練過程中,融合放松練習,并結合短跑比賽的實際情況,確保學生肌肉力量提升的同時,更好地將肌肉力量運用在實際短跑項目中[4]。在肌肉力量訓練過程中,動作重復次數以5次/組,共8組為最佳,每組間隔時間約5min,期間需要結合舒緩型的鍛煉動作,進而加強學生的協調性訓練成效,保證學生獲得更好的爆發力。
體育教師應制訂完善的起動訓練計劃、合理安排訓練時間,組織學生借助體育相關器材進行訓練,引導學生穿上加重背心進行加速跑、負杠鈴跑、計時跑等;利用地形開展的啟動訓練項目,包括沙地跑、跳臺階等;加強同伴之間的合作,練習阻力加速跑、牽引跑等起動力量訓練[5]。爆發力量訓練旨在提升學生在體育短跑中的速度和沖刺能力,教師應組織開展跳躍性訓練項目,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負杠鈴練習;教師通過制訂具有針對性的短跑核心力量訓練計劃,為學生提供完整的、系統的力量訓練方式,改善學生對抗肌和小肌肉群力量,避免訓練損傷,提高發力效率;學生短跑成績得到明顯提高,表明起動力量和爆發力量訓練,在短跑核心力量訓練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為進一步探究核心力量訓練對高中生短跑成績的影響,選取16~20歲的40名高中學生(男生20名,女性20名)為研究對象,100m短跑為實驗訓練項目。通過教學實踐準確地總結出學生核心力量訓練經驗,提升學生短跑技能,促使學生短跑成績提升[6]。在核心力量提升訓練課程開展前,對研究對象短跑成績、身體素質進行了調查和分析,發現男生成績普遍好于女生。
為提高40名學生的100m短跑成績,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專項力量訓練,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薄弱肌群進行專項力量訓練,確保學生在體育短跑中,能夠更好地發揮核心力量。在計劃和方案落實過程中,充分尊重學會的個性化特征,因人而異地優化訓練方法,增加學生的肌肉力量,保證力量訓練科學性和層次性基礎上,均衡發展學生的肌肉力量;在基礎訓練上,主要采用的是仰臥起坐訓練方法,進行蛙跳訓練,根據學生實際反饋,重復訓練;確保學生肌肉肌群得到基礎性訓練后,逐漸加大訓練強度,組織深跳練習,實現快速提升力量目標。同時,應進行負重練習,包括負杠鈴跑、負重起跳、高處跳訓練。在此次100m短跑訓練中,設置了50m重復跑環節,并在練習過程中讓學生負重前行,確保學生達到訓練標準后,加大專項訓練難度,進行不同速度的訓練,保證專項力量訓練的有效性。在肌肉力量訓練環節,教師將重點放在學生的上肢力量和腰腹力量上。在上肢力量訓練中,訓練項目以俯臥撐和啞鈴推送為主,旨在提高學生的短跑節奏和協調性。其中,俯臥撐25個/次,1周后發現學生的短跑運動能力有明顯改變,在此基礎上加大上肢力量訓練強度,增加俯臥撐數量,并引入啞鈴推送訓練項目,根據學生的體能情況,以循序漸進地方式訓練學生的上肢力量。教師根據學生反饋,適當地調整啞鈴重量,確保上肢力量訓練效果,避免加劇學生心理壓力和身體負擔,提升學生短跑成績同時,保證學生身心健康。
3.3.1 結果評價
通過專項訓練,40名高中生的短跑成績均有所提升,爆發力、耐力、起動力量等得到顯著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有所提高,學生掌握了短跑訓練技巧,能夠更加靈活地發力,及時調整身體狀態,強化了平衡能力及爆發力,規范了短跑姿勢,專業技能不斷提升。
3.4.2 影響分析
通過核心力量訓練,短跑運動員的核心肌肉力量得到增強,這為運動員在競技賽場上獲取優異成績提供了保障。核心肌肉群訓練直接關系到上下肢的協調性,尤其在短跑沖刺過程中,對核心肌肉群的協調性要求較高。實踐證明,運動員核心肌肉群力量越強,自身的穩定性越好,運動員可在短跑中獲得更快的速度;就核心力量訓練對高中生短跑成績的影響看,核心力量訓練提高了短跑運動員的身體機能,使肌群力量得到提升,有助于增強運動員的競技水平。
研究發現,核心力量訓練可減少運動能量消耗,因此,體育教師應將高中生核心力量訓練作為短跑訓練的重點,進而更好地支撐運動員高質量地完成技術動作,增強運動員的爆發力,促使運動員更好地完成短跑訓練。另外,核心力量增強了運動員身體的穩定性,尤其是軀干穩定性,使運動員在短跑中能夠更好地維持平衡,保證了力量傳遞的效果,為短跑成績提升提供了力量支持,因此加強對高中生核心肌群的訓練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核心力量的訓練能夠改善學生短跑運動姿勢的規范性,提升學生體能素質。教師在短跑核心力量訓練上,應重點訓練學生的肌肉力量,并采取多元化的訓練手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具有針對性的訓練計劃,提高學生短跑力量的同時,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短跑運動技能,并將日常訓練技巧運用在實際短跑項目中,進而取得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