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匯哲 曹丹丹 東莞職業技術學院
在大學生的體育傷害事故中,造成組織器官損傷等較為輕微的運動損傷發生概率遠遠高于造成重傷、殘疾、死亡的重大事故,了解各項運動常見損傷的成因與預防,以及損傷后及時、正確的處置顯得尤為重要,對于降低課外體育傷害事故發生的概率,減小課外體育傷事故造成的損失,促進學校體育工作健康、持續、穩定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隨著高校師資力量、場地器材硬件的提升,以及互聯網的普及,學生能接觸到的運動項目越來越多。趙洪波、劉洪俊、王偉等[1][2][3]分別對北京市、大連市、天津市普通高校在校學生對課外運動項目的選擇進行統計調查,通過數理統計分析,學生參與的項目排名前六的是籃球、跑步、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這幾項運動最具有代表性,一定程度上覆蓋了大部分學生選擇的運動項目。
1.籃球運動中膝關節的損傷最為常見,其他包括腰部、肩關節、肘關節、頭頸等,陸海勇認為可能與對抗激烈有關,損傷的類型以扭傷最為常見,其次是拉傷和擦傷,在筆者對被調查者選出的運動損傷原因中,認為運動前準備活動的不充分為主要原因,其他還包括場地因素、疲勞、負荷過大[4]。
2.小腿、膝關節、踝關節是跑步易造成損傷的多發部位,其中膝關節出現慢性勞損的概率最大,其次是小腿肌肉的拉傷,筆者認為大學生跑步產生運動損傷的概率與運動前的熱身、運動后的放松密切相關,其次運動負荷與跑步姿態也對運動損傷概率有一定影響[5]。
3.足球運動中四肢損傷概率最高,主要是下肢,其次是軀干,主要是肩、肋骨、肋間肌等,頭部受傷排第三,主要與沖撞、掙頂有關,最后是內臟損傷,也是由于沖撞導致,從傷病種類來看,關節扭傷排名第一,滑囊炎、挫傷、拉傷次之,骨裂(折)、脫臼發生概率最低,筆者還提到,關節損傷主要發生在有身體碰撞的時候,在有過往傷史、持續的超量運動也會導致關節損傷[6]。
4.乒乓球運動有8個易損傷部位,其中腕關節損傷排名第一,乒乓球運動手腕需快速做出內旋外展動作,腕關節力量不足或者靈活性不夠易導致損傷,其次肘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肩部、大小腿肌肉也是乒乓球運動常用部位,易發生損傷,因為在乒乓球運動中,經常急起急停、轉體動作導致膝關節、踝關節、大小腿肌肉負荷很大,再加上場地因素等,筆者根據調查還發現一年運動年限的學生和四年以上運動年限的學生相比,受傷率更高,說明乒乓球運動年限越久,機體適應能力和協調能力越強,避免運動損傷的經驗越豐富[7]。
5.羽毛球運動踝部損傷最多,主要為關節囊、韌帶、滑膜損傷,急起急停、折返導致踝關節需承受幾倍于體重的沖擊,腕部損傷排名第二,因羽毛球運動有很多的動作要求手腕有基本的后伸、外展動作,導致腕部三角軟骨盤不斷旋轉擠壓導致受損,其次腿部肌肉拉傷、腰部損傷、肩袖損傷、膝關節損傷也是羽毛球運動的常見損傷,造成的原因大部分與羽毛球運動特點有關,即短距離內瞬間變相、起跳多、大跨步、弓步變相多[8]。
6.網球運動損傷的部位比較集中,其中腕關節損傷概率最高,其次是踝關節、肘關節、肩關節,在損傷類型里,關節扭傷排名第一,其次是肌肉拉傷和擦傷,筆者認為受傷的原因是人體解剖生理弱點與網球運動特點有關,腕、肘關節周圍肌肉少韌帶多,在平時的運動中,如果這些部位的力量較弱,而關節局部負擔過大或過于疲勞,極易造成腕、肘關節的損傷,同樣的網球運動常常需要快速啟動、急停、折返,足踝關節要承受超過全身幾倍的重力、沖擊力,如果踝關節力量較弱或者疲勞,很有可能造成踝關節的損傷[9]。
大學生課外體育運動以急性損傷為主,多為關節扭傷、肌肉拉傷、擦傷;運動經驗豐富能有效降低運動損傷概率;受傷具體部位根據其運動項目特點,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比如小球類多急起急停動作,對于踝關節沖擊力較大,易發生損傷。大球類比如籃球、足球身體對抗較多,易受傷部位與種類更為復雜。
1.重視準備活動與運動后放松
準備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讓肌肉與關節得到充分的拉伸,身體臟器進入運動狀態,運動神經系統得到充分的刺激,特別是對于時間長、強度大的運動要進行充分的熱身,有助于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運動使機體產生疲勞,而合理有效的放松練習能使身體機能得到更快的恢復。
2.適宜的運動量
生命在于運動,安排合理的運動量能促進人體肌肉的生長、增強免疫力、放松心情,反之運動過量可能會引起心血管事件、肌肉-骨骼損傷、上呼吸道感染、消化道癥狀或猝死等多器官系統的風險[10]。運動時間與運動強度決定運動量,故控制好運動時間與運動強度至關重要,當高運動強度時,應減少運動時間,當運動時間長時則減少運動強度,運動量安排需遵循循序漸進原則。
3.常見運動損傷的處理方式
大學生在課外運動中的運動損傷多為關節扭傷、肌肉拉傷與擦傷,損傷后需積極治療促進恢復,較為輕微損傷處理起來并不復雜,關節扭傷與肌肉拉傷的處理方法相似,以關節扭傷為例,一般的軟組織損傷1-2周即可恢復,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休息,以減少患處的活動,避免再次造成運動損傷的發生;第二步:對患處進行冷敷處理,收縮患處毛細血管、減少出血,起到避免腫脹、減輕疼痛的作用;第三步:使用彈性繃帶加壓包扎,起到固定與減小腫脹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避免過松與過緊;第四步:將患處抬至高于心臟位置,促進血液回流,減緩出血與組織液滲出,能有效避免因重力形成的腫脹。第五步:72小時后進行熱敷、按摩等方式促進患處血液循環,加快扭傷部位的恢復[11]。
擦傷是指受傷部位皮膚或者粘膜破裂,特點是創口較淺、面積小,處理原則是及時止血和清理傷口,預防感染,先止血然后再處理傷口。小面積的擦傷可使用碘伏或者雙氧水進行消毒處理,稍大面積需用生理鹽水或者純凈水沖洗患處污物后再進行消毒處理,如果面積較大且需要縫針則積極尋求醫務人員幫助處理。
4.加強身體素質與技術動作的規范性
運動損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身體素質欠佳造成的,比如身體對抗性強的籃球、足球等項目中,力量、靈活性弱就容易導致在拼搶的過程中受傷;加強易受傷部位的肌肉力量與柔韌性,特別是一些小肌群的鍛煉。身體各關節靠肌肉與韌帶來維持穩定,自身結構的不穩定易導致損傷的發生。
一些不合理的技術動作與人的身體結構特點相沖突,首先是影響運動表現,其次可能導致運動損傷的發生。大學生可以從互聯網、書籍等渠道學習體育理論知識,多請教體育老師與身邊運動技術較高的同學,再到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去實踐,以加強自身技術動作的規范性。
5.裝備、運動場地器材的規范
不同的項目的運動裝備都會針對這項運動的特點來設計,無論從安全性、舒適性等方面都會更好,特別是運動鞋的選擇,比如說網球、羽毛球、乒乓球、籃球等項目在運動過程中需要做出急起急停的動作,對于運動鞋的包裹、支撐性要求會特別高,如果穿著慢跑鞋、皮鞋等不適宜的裝備進行這些運動,極易造成運動損傷的發生。
注意場地是否有容易產生安全隱患的障礙物,比如說場地中的積水、落葉易導致滑倒應及時清除。學校應注意改善運動場所的條件,選擇符合安全規范要求的運動場地,重視場地器材的日常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