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心雨
(哈爾濱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該文以2011年巴黎世錦賽男子單打決賽中林丹和李宗偉技戰術的特點作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世界羽毛球聯官方信息和愛羽客羽毛球網站,整理相關數據并進行研究。
1.2.2 視頻錄像法
通過視頻錄像對2011年巴黎世錦賽男單決賽林丹和李宗偉的技戰術進行整理分析。
1.2.3 對比分析法
對2011年巴黎世錦賽男單決賽林丹和李宗偉所運用的不同技戰術做出對比分析。
2011年巴黎世錦賽男單決賽林丹在丟掉一局的情況下連搬兩局最終實現逆轉,可見其過硬的心理素質和戰術執行能力,并且有充足的體能作為支配,特別是在第三局局末的關鍵分上,更加顯示出林丹的這些優點。最關鍵的是林丹在多次的“林李大戰”中更懂得思考和總結李宗偉的戰術和球路,對于李宗偉的正手區過渡球技術相對較弱這一現象展開戰術布局,頻頻在局末將球推挑至李宗偉的正手區底線,使李宗偉被動進行正手位處理時產生失誤,為自己的進攻創造機會。在比賽中需要隨時進行自我調整,把握和調整比賽節奏,以保持賽場上的主動權[1]。“林李大戰”影響的擴大,推動了羽毛球事業的發展[2]。
林丹和李宗偉的得、失分分析如下。得分是羽毛球技戰術的最終目標,任何技戰術的最終目的都是獲取有效得分,筆者完整地觀看了整場比賽并進行整理,結果表明:林丹的總得分為64分,總失誤數為34次,其中非受迫性失誤達21次,受迫性失誤為13次,非受迫性失誤占據總失分率的22.8%。李宗偉總得分書為57分,總失誤數39次,受迫性失誤20次,非受迫性失誤19次,非受迫性失誤占據總失分率的29.6%。其中,林丹的非受迫性失誤占據總失分率低于李宗偉,說明了林丹的主動失誤比李宗偉少,穩定性高于李宗偉。
田麥久在《運動訓練學》一書中指出,運動技術是完成體育動作的方法,是運動員能力水平的重要決定因素。羽毛球戰術是在比賽中結合自己情況,最快動員自己的身體機能,適應對手及比賽環境,根據對手的技術特點習慣及打法,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發揮自己的技術優勢。采用多樣的技術線路,打亂對手的節奏,從而使對手發揮不出應有的水平,進而導致對手失誤送分。技戰術就是技術與戰術的結合,限制對方發揮應有的水準,自己把握比賽節奏,打敗對手,獲得比賽勝利采取的技術路線。正確認識技術與戰術的關系,并在訓練時進行有效結合,相互促進,相互提升[3]。在當今羽毛球男單陣營中,林丹和李宗偉都屬于技術型運動員,技術接近于爐火純青,在與一般運動員比賽時,基本上都是對方表現出較高的失誤率,而他們兩人的失誤送分很少[4]。林丹和李宗偉兩人在多次重大比賽中均出現過2~3分決定勝負的情況,而決定這2~3分的往往不是主動得分,而是對手失誤送分。很多時候就是一閃念的過程,決定了比賽的勝負。此現象再一次印證了“實力接近的高手競技,心理因素(心態、控制能力)是決定性因素的事實[4]。
林丹善于發現對手的技戰術,熟悉李宗偉球路這一優點得以顯現,當比分為4∶3林丹發球時,發到李宗偉后場正手區,李宗偉被動正手過渡后場球不到位,被林丹抓到,直接雙腳起跳殺正手位直線得分。比分為10∶12時,林丹接發球,推挑到正手位底線時,李宗偉判斷失誤,林丹直接得分。比分為15∶16時林丹發球,李宗偉強搓網前球,林丹挑至李宗偉正手區低線,李宗偉過渡化解,拉掉中林丹再次推李宗偉正手區底線,李宗偉過渡網前,林丹找住機會搶前點放網,球貼網而落,李宗偉急于救球被迫挑球,使球出界失誤。第三局13∶16林丹落后,林丹接發球控制網前小球,李宗偉回搓球,林丹被迫挑球,李宗偉殺球,林丹成功防守之后雙方進入拉掉,拉掉過程中李宗偉找到機會殺球最終出界,林丹得分。比分為16∶14時林丹發球,李宗偉挑林丹后場頭頂區,李宗偉回放網前球,林丹上步挑球,李宗偉抓住機會后場急于殺球,最終下網失誤丟分。比分為15∶16時林丹發球,李宗偉搓放網前小球,林丹挑李宗偉正手位底線,李宗偉化解,雙方進入多拍,林丹持續控制李宗偉正手位底線,在兩個重復落點控制底線后,李宗偉失誤丟分。比分為21∶21林丹發球,拉掉中林丹再次將就推到李宗偉正手區低線,李宗偉兩次化解之后在第三次出現失誤下網,最后一球,還是林丹將球控制在李宗偉的正手區底線,李宗偉出現失誤,最終林丹贏下比賽[5]。
李宗偉與林丹不同,往往通過快速進攻打開局面,第一局4∶2時李宗偉領先,李宗偉發網前球,林丹挑后場底線,由于弧度較高,李宗偉雙腳起跳做出殺球動作進行批吊對角,林丹被動放網前,李宗偉快速上網搶高點勾對角直接得分。第一局14∶14林丹發球,李宗偉放網,林丹回防,這時李宗偉快速搶高點搓球,球貼網而下,林丹被迫挑球,李宗偉迅速后腿,雙腳大力扣殺得分[5]。第二局8∶9李宗偉發球,雙方開局進行拉吊,拉吊中李宗偉網前得勢,林丹挑球,李宗偉通過高動作一致性進行劈吊,林丹誤認為李宗偉殺球,沒能將球救起,李宗偉直接得分。第三局12∶11李宗偉領先,林丹發球,李宗偉接發球搶放網前小球,林丹被迫挑球,李宗偉快速后撤步殺斜線得分。13∶12林丹偷發后場,李宗偉起跳殺斜線得分。14∶12李宗偉領先發球,林丹持續控制李宗偉正手位底線,李宗偉急于控制網前,為后場進攻做準備回搓球下網失誤丟分。14∶13李宗偉接發球推林丹反手位后場底線,林丹斜線化解,雙方進入拉掉戰,拉掉中李宗偉通過網前球機會,逼迫林丹乞求,李宗偉快速后撤步殺直線得分。18∶19李宗偉又是通過高質量的網前球占得先機,林丹被迫挑球李宗偉后場躍起直接殺直線得分。
決勝局每次到關鍵分,林丹都會利用李宗偉正手區過渡技術相對薄弱的特點,使其自身失誤或者為自己主動進攻得分創造機會。表明林丹臨場的應變和觀察能力強,得分手段多于李宗偉,而李宗偉在關鍵分上并沒有明顯的變化,對于林丹正手位底線球的控制難以擺脫,臨時應變能力不足,也是導致最終輸掉比賽的重要原因。從林丹、李宗偉的技戰術特點中提煉更深層次的規律,為我國目前男單運動員的訓練比賽提供有效參考[5]。
林丹和李宗偉在比賽中所采取的技戰術不同,林丹擅長將對手控制在底線,迫使對手進行大范圍跑動,消耗體能,使對手自身產生失誤或為進攻得分創造機會。而李宗偉往往通過高質量的網前球迫使對手挑球,為自己進攻能力強的優勢做鋪墊。當前,羽毛球技戰術依賴于快、準、狠、活的內涵,在與對手對決的過程中,多發揮以我為主、以快為主、以攻為主、積極主動的風格[6]。
賽點、局點時,往往考驗的并不是球員本身的技戰術,而是球員的心理素質和比賽抗壓能力。平抽擋技術是男子雙打比賽中使用最頻繁的技術,但在男子單打中同樣重要。
林丹和李宗偉水平接近,技戰術發揮也比較穩定,能較真實地反映出他們二人的競技水平,“林李大戰”成為了羽毛球男單的代名詞,是羽毛球男子單打最高水平的代表,同樣也是羽毛球愛好者的福音,對于推廣和普及羽毛球運動,做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加強科研工作,研究羽毛球運動發展規矩,力爭為比賽取得勝利指定出最合理的技戰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