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梅 百色學院 體育學院
《體育基礎教育改革》是我院體育教育專業一門選修課,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理解我國體育基礎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本課程選用《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教材,結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主要從體育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內容來講授,幫助學生更好的領會和實踐新課程標準,為今后從事體育教育事業做好準備。
《體育基礎教育改革》只有10個課時,主要以理論教授為主。教學中,體現出學時少,理論性強,學生對知識較難理解。因此,如何提高學生對新課程的理解,掌握體育教學的技能,是本課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本人提出在教學中采用“對分課堂+實踐教學”教學模式,以期達到促進課程教學改革、提高學生教育教學能力的目的。
傳統的課堂講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夠,學生不是教師想教會多少就能夠學會多少的,填鴨式教學最大問題就在于學習容量過大,學生對知識吸收不了,還有可能喪失了學習的意愿。運用對分課堂,是為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優化學習效果;運用實踐教學,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活動,學習的積極性、實踐操作能力將得到提高。
與體育專業理論課堂相比,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對專業技術課學習熱情較高,只要教師教,他們會認真練習?!皩Ψ终n堂+實踐教學”教學模式實現課程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也得到相應的提高。
“對分課堂+實踐教學”強調以學生為本,讓學生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整個教學過程更為生動,實踐性環節得到良好地拓展。對分課堂能夠促進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正好切合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喜愛運動的特點,教學中,理論講授結合實踐操作,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學習更為深刻,能更好地將理論知識運用到體育教學中去。由此可見,對分課堂+實踐教學教學模式有利于促進課程教學改革,實現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
“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將課堂時間一分為二,教師講授和學生交互式學習各占一半?!皩Ψ终n堂”把教學分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三個過程,簡稱為PAD課堂。講授環節,教師主要任務是讓學生了解章節內容的基本框架、重點和難點,做到精講留白。內化吸收環節,教師主要任務是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理解教師講授的內容,強調此環節學生不能和同學或教師進行討論。討論環節,教師主要任務是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討論的內容主要是教師上次課講授的內容和學生獨立學習的結果,通常四人一組,進行討論。討論前教師不再做任何講授,小組同學分享自己的學習體會,說說自己理解和不理解的內容。小組討論中嘗試解決低層次問題,凝練高層次問題,并記錄下來。經過小組同學相互討論交流后,教師組織全班同學開展討論,通過提問了解各小組在學習中存在的疑問,鼓勵全班同學一起討論并給予解答,教師最后做個總結。對分教學最核心的特點,稱為“隔堂討論”。每次課的前一半時間用于討論上一次課上教師講授的內容。“對分課堂”把講授式課堂及討論式課堂的優點相結合,講授時,要讓學生知道學什么、為何學和如何學,使學生能初步理解章節的重難點;討論,鼓勵學生認真參與,強調生生互動與師生互動。
“實踐教學”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實踐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所學知識,并引導其發揮主觀能動性,教會其如何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實踐操作內化理論知識。
“對分課堂+實踐教學”教學模式,注重講知識、教方法、練能力。課程教學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興趣,自覺地、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也得到增強。
筆者以《體育基礎教育改革》第四講“課程實施必須要有新突破——體育教學方法運用”為例,采用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了課堂設計。
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怎樣才能有效地組織學習經驗”。通過學習,能夠合理選擇與正確運用常用的體育教學方法。
1.講授環節
這一環節主要是教師講授。本課的重點是體育教學的選擇和運用。教師從以下方面進行講解:第一,體育教學方法的概念及內涵。第二,體育教學方法的分類。根據體育教學所要完成的任務、教與學的關系、教材的運動項目特性等來劃分。第三,體育教學方法的選擇。讓學生理解依據什么來選擇恰當的體育教學方法。第四,如何運用傳統體育教學方法,比如講解法、動作示范法、矯正法等,體育教學對講解法、動作示范法、矯正法的基本要求及教學方式。第五,如何運用現代體育教學方法,例如合作學習法、自主學習法等,了解其教學步驟。在這個講授環節,教師不提問學生不打擾學生專心聽課,同時教師也不回答學生的提問,做到精講留白。講解的內容要保證學生可理解可接收,因此,備課前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已掌握的基礎知識,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例如,通過學習,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常用的體育教學方法與現代體育教學方法有機組合開展教學。
2.內化吸收環節
這一環節主要是學生利用課后時間獨立完成學習,借助書籍、電腦等查找相關學習資料,幫助自己更好的理解教師講授的知識,梳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獨立思考完成課后作業。作業是連接講授與討論的核心環節,除了傳統形式的作業外,對分作業還包括一個新的部分,稱為“亮考幫”。學生在聽課后總結出自己在本次課學習過程中最大的感受或最欣賞的內容等,稱為“亮閃閃”;認為自己已經把知識弄懂了,但是覺得別人可能還沒弄明白,準備至少1個問題向小組同學提問,通過討論環節來挑戰別人,稱為“考考你”;學習中自己存在困惑的不明白的問題和迫切想了解的知識,用問題的形式表述出來,方便在討論環節求助同學,稱為“幫幫我”。內化吸收環節提升教學活動的目的性、自主性,克服盲目性、被動性,激活學生的思維,有利于發展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本堂課教師布置作業,一方面要求學生撰寫讀書筆記(讀后感),復習的內容有,體育教學方法的概念及內涵;體育教學方法的分類;體育教學方法的選擇依據;講解法的基本要求及教學方式、動作示范法的基本要求及教學方式、矯正法的基本要求及教學方式等;合作學習法的教學步驟、自主學習法的教學步驟等。另一方面讓學生結合體育專項運動實踐演練各種教學方法。
3.隔堂討論環節
“隔堂討論”是對分教學最核心的特點。這一環節主要是討論,通過本次課討論上次課的內容,了解學生“內化吸收”階段的學習情況,檢測學生是否已掌握了所學知識。教師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通常4人一組,要求學生向小組成員分陳述個人作業的“亮考幫”,小組同學之間相互討論交流,形成小組的“亮考幫”,約20分鐘。例如某一小組的一位同學先在小組發言談談他對上節課內容的理解,說了他對體育教學方法的概念及內涵的理解,列舉出一些實用的體育教學方法,說出講解法、動作示范法、矯正法的基本要求及教學方式,說出教學步驟、自主學習法的教學步驟等。在這之后向小組其他同學提出一個問題考考大家,“動作示范中哪個示范的位置與方向最好?”小組同學開始討論,說出不同的意見,經過大家討論,最后形成統一的觀點。這一同學隨后還向小組其他同學請教了一個問題,“在籃球運球教學中運用對比講解的方式該怎樣講更好?”,小組其他同學紛紛給予建議,幫助這一同學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形成小組比較滿意的建議。此環節小組每個同學都要參與。隨后教師隨機抽幾個組,每組隨機抽取一名同學來分享本小組的討論交流結果,陳述本組的“亮考幫”,全班進行討論交流,約15分鐘。接下來,教師邀請全班學生自由發言,有遺留問題的個人和小組都可以提出,教師給予解答,約5分鐘。最后教師用幾分鐘時間做個簡單的總結,對課堂知識進一步的梳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實踐教學內容主要是指結合體育專項運動的實踐操作活動。教師根據每章的理論知識教學重點設計實踐活動。以個人或者是小組的方式在課后完成實踐活動,要求學生錄制實踐活動學習視頻并按時上交給教師審閱。例如,運用講解法、動作示范法來進行籃球原地運球的教學。根據各自的愛好,學生可以選擇符合個性的實踐操作內容,比如在籃球運球教學中如何運用對比法進行講解、示范。此活動的設計,目的是把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的體育教學訓練,提高學生體育實踐操作技能,培養學生的教育教學能力,畢業后能很快適應實際體育教學的要求。
1.課前不要要求學生進行預習,新授課的內容教師一定要先講。
2.教師的講授內容必須是在保證“可理解性”基礎之上的更進一步。
3.教師要合理安排時間,把控好討論的時間,建議根據課程內容靈活的調整討論時間的長短。
4.實踐教學內容設計,需要盡量可能涵蓋本次課程的重難點內容,選擇的體育技術動作是自己熟悉的。
與傳統教學相比,“對分課堂+實踐教學”教學模式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提升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如何把握課程內容,對學生作業質量的反饋等問題,需要在課堂中反復進行“對分課堂+實踐教學”教學模式實踐,做到積極反思與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