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尚 張長念
1.首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191 ;
2.首都體育學院武術與表演學院,北京 100191
鏢指鏢局。受人錢財,憑藉武功,專門為人保護財物或保障人身安全的機構。又稱鏢行。舊時交通不便,客旅艱辛不安全,保鏢行業應運而生,鏢局隨之成立。鏢局有鏢旗、鏢號,鏢局保鏢主要有水路和陸路。隨著社會生活日益復雜,鏢局承擔的工作越來越廣泛。鏢師上路,不但要會武功,還必須懂得江湖上的唇典,即行話,以便同劫鏢的綠林人物打交道。走鏢時,如果發現路間擺著荊棘條子,必須作好準備和劫路人見面。如果攀上交情淵源,彼此認同一家,便可順利通過,否則只好憑武藝高低。[1]通過喊鏢這種自報家門的方法,一方面可意會有交情的綠林人士;另一方面喊鏢還含有一定的震懾意味,向其他人彰顯自己不是可輕易觸犯的。
滄指滄州。滄州是今河北省境內的一個地級市,自古習武、重武之風興盛。滄州自古便是中國輜重要處,在明朱棣遷都燕京后,滄州作為輜輔重地突顯出來。明代修建的京杭大運河貫通南北,穿過滄州全境,除此之外滄州的陸路也是四通八達。形容滄州境內的交通有著這么一句話,“青縣、滄州、故城、興濟、東光、交河、景州、獻縣等處皆漕輐,河間、肅寧、阜城、任丘等處皆陸運”。[2]樊滄州是商品流通和集散的中樞重地,如此便利的交通必然成為了官府巨富走鏢的要道。
“鏢不喊滄”源于清至民國時期,鏢局走鏢,無論是水運陸行,只要是到了滄州,就要撤下鏢旗停止喊號,悄悄的走出滄州地界,方能平安無事。如若不然,大張旗鼓的招搖過市,不管在外有多大的名聲、多高的功夫定有當地的“練家子”要與你切磋武藝,保證讓你跌一跟頭吃大虧。傳說“鏢不喊滄”是由滄州成興鏢局的創始人李冠銘樹立,李冠銘當時名震一方,大刀王五之師。某天,一隊外地鏢局自北向南路過滄州城,鏢師高聲喊鏢如入無人之境,當鏢車快要到達南門時,鏢師說:“都說滄州是武術之鄉,也不過如此”。此話傳入李冠銘的耳中,“冠銘馳馬追之,超其前有石坊,冠銘手攀坊梁,以股夾馬起,馬跳嘶不能少動,鏢客大駭,遜謝哀之,冠銘始大笑,馳去。”。[3]此后,凡是鏢車經過滄州,無論名號大小均要撤下鏢旗,不得喊出鏢號悄然通過,以示對同道尊敬之意。
《江湖叢談》中也曾提到,“鏢局走鏢時候,都得喊鏢號,唯獨到直隸滄州不敢喊鏢趟子。若是不喊就許安然故去,如若不然,任你有多大的能為,亦得出點差錯”。在清末,“鏢不喊滄”已然成為了天下鏢局所遵循的共識。
滄州在春秋時期位于燕、齊、趙三國交界之地,為輜重要處。自此,滄州便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據《河間府志》記載,滄州一帶“乃歷代用武之國,天下必爭之地也,死于兵戈者蓋屢屢矣”。[4]歷史上滄州一帶戰事頗多,民不聊生,滄州人民為自救圖存,對掌握攻防格斗技術的需求愈發強烈,為滄州尚武之風埋了一顆種子。《滄州志》曾記載感嘆滄州習武之風興盛,“滄邑俗勁武,尚力氣,輕生死,自古以氣節著聞。承平之世,家給人足,趾高氣揚,泱泱乎有表海之雄風。”[5]更早的史料中,也可發現滄州人民的武風,《漢書》記載,渤海郡太守龔遂至滄州,感嘆于滄州人民尚武,曾極力勸住當地居民“賣劍買牛”,“賣刀買犢”。發展至明清時期,滄州武術門派豐富,拳械繁多,到了清末民初,滄州武術發展進入到了全盛時期。[6]從各類記載中,不難發現滄州一帶習武之風悠久,為日后形成“鏢不喊滄”奠定了濃厚的民風基礎。
滄州位于河北的東南方位,北靠北京和天津,南連山東,東臨渤海。因此,渤海又被稱為“滄州之海”。滄州歷史上為國家邊關重點,由于條件惡劣,人煙稀少,多為皇帝發配要犯的流亡之地。一些朝廷重犯也來到滄州,隱匿身份,傳武維生,例如通臂門中的“韓姓道人”,八極拳門中“癩”“癖”,太祖門中的“順元和尚”以及闖王刀法的“秦氏夫婦”等。再加之江湖中許多豪杰、俠客也來到滄州,隱于各家鏢局之中,以鏢師為生。長期以往,在清乾隆年間,隨著習武、傳武、練武人士的不斷聚集,滄州武術之鄉已經頗具規模。武術種類豐富,技能精湛,且注重于武術之間的溝通交流,更是促進了滄州武術的發展。許多武林人士在滄州或軍隊授藝,或民間傳承,或拜師學藝,亦或者任各處鏢師,武術在滄州可謂是“遍地開花”。還有許多武林人士熱衷于以武會友,在互相的切磋、交流之間,滄州武術不斷提高,發展其技藝,滄州的武術符號日漸鮮明,這才有了南北鏢行對于滄州武術的認可,恪守“鏢不喊滄”之信條。
滄州在明清時期是京輜重地,城市不僅有政治、經濟的作用,其軍事地位也尤為重要。在明軍尚未攻入大都前,明朝的北部邊境常被蒙古騎兵騷擾造成了很大的軍事壓力。史料記載“帝念邊防甚,且欲諸子習兵事,諸王封并塞居者皆預軍務,而晉、燕二王尤被重寄,數命將兵出塞及筑城屯田。”[7]滄州,在明初時隸屬于北部邊防戰線,故也在軍屯范圍之內。大量的軍屯人員定居于滄州,而在還以冷兵器作戰為主的明代,軍旅中的軍人大多都是習武之人,如此大量的習武人士遷移至滄州,帶來了不同門派的武術,各種武術在軍旅中不斷的切磋磨練,不停的優化精湛,也為滄州武術的興盛發展奠定了基礎。
滄州作為全國著名的武術之鄉,明清科舉年間,滄州共出武狀元、武進士、武舉人1937人。滄州自古尚武風氣濃厚,距王朝都城較近,對考取武舉功名可謂是有著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再加之明亡清初,朝代更迭,清朝統治者認為明武備松弛是以致亡國的弱點之一,因而更加重視武舉制度,頒布政策,選撥人才。激勵了滄州愛武之人勤加練習,許多人一生兼農兼武,將祖傳武學代代相傳。客觀上了促進了滄州武術的發展,為滄州武術之鄉的美譽打了堅實的基礎。
各方面的因素綜合促進了滄州武術的發展,培育了滄州濃重的尚武之風,高超的武技和淵源相傳的武術文化與歷史,造成了滄州武術在當時高度發展的巔峰盛狀,才使得“鏢不喊于滄州”這一獨特的行業俗約。
滄州武術拳種豐富,器械繁多,歷史悠久,影響廣泛。素有“武健泱泱乎有表海之雄風”之說。南北鏢行途徑滄州,撤下鏢旗,停下喊號。起初是敬畏大刀王五之師李冠銘的高超武技,加之傳說李冠銘獨自一人就立下了“鏢不喊滄”的“行規”,在當時武林聲名遠揚。滄州在清朝時已是全國有名的武術之鄉,李冠銘一出手就震懾住了整個鏢隊,無疑是為滄州武術之鄉打出了一個響亮的名號。個人名號在武林中難以經久不衰,但“鏢不喊滄”卻逐漸成為了鏢局的業界行規。說明了天下鏢局對滄州武術的認可,態度由敬畏到尊重的轉變。這也側面證實了滄州武術在當時武林舉足輕重的地位,滄州武術起源于人民在戰亂中圖存的需要,在軍隊中為搏殺敵人而發展,重視各家各派各民族武術之間的切磋交流,查漏補缺,糅雜各家技擊風格,形成了重視實戰技擊的武術形態。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滄州武術只有力壓群雄,才能在中國武術千百年流傳發展的長河中占有一席之地,更不用說冠以武術之鄉的美譽。“鏢不喊滄”能夠成為南北鏢師所恪守之信條,這無疑是對滄州武術發展的認可,對滄州武術家的尊重,體現出滄州武術在當時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發展盛況。
自明清以來,滄州武術已享譽天下。[8]從“鏢不喊滄”所流傳的故事中可以了解到當時滄州作為武術之鄉已是大家所公認,但外來人不了解滄州武術之實質,踏入滄州境內還仍有試探挑釁之意。“鏢不喊滄”威名遠揚,勾起了滄州習武人士心中源來地域、文化、武技的驕傲、自豪之情,激發滄州從上至下、由老及幼每一個人心中的尚武豪情,振奮滄州人民對于武術的傳承和發展的信念與熱情。“鏢不喊滄”成為了一張名片,承載著滄州人民心中的一份驕傲和榮譽。一方面,進一步的拓寬了滄州武術本就廣泛的受眾人群;另一方面,會更加促進滄州武林各家各派武術技擊的磨合和增長。使滄州武術既向縱深發展實戰技擊,充分的保留深化滄州特色的武術;又使滄州武術橫向的擴展受眾人群,增長了習練人群和從業人士,更好的繼承和弘揚滄州武術千百年來先人留下的瑰寶。
滄州古城有著1400多年的歷史,蘊含了各時期的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并吸收在滄州武學體系之中。武術本以搏殺技擊而起源,包含著暴力與廝殺。但中國武術千年來深受傳統文化的滋養,并講求武德、禮儀、仁愛,從而被賦予了濃厚的文化道德符號。滄州古為齊國北地,又近燕趙之地,燕趙自古出任俠、多悲歌慷慨之士名世,齊魯則多出儒雅詩書之才,滄州位于燕趙文話和齊魯文化的交匯之地。因而,滄州武術深受兩種文化影響,兩種文化各有千秋,又相得益彰。[9]以致滄州武術自古便形成以德行為先,講究修養武德,兼修內外,剛柔相濟,文武兼備。其中“義、勇、忠”就是滄州武術人文精神的生動寫照,更是滄州武術俠義精神之根本。“鏢不喊滄”體現出滄州武術人士武勇的俠義精神。勇,就是見義勇為,勇于擔當。[10]聽聞不義之事憤而出手的李冠銘,彰顯出滄州作為武術之鄉的實力,聽聞不實之事后并未難為出言不遜的人,而是大笑離去。這又彰顯了滄州武俠精神的俠客精神,快意恩仇,不為小事而斤斤計較的氣節。這不僅是滄州武林俠客精神最好的詮釋,更成為日后彰顯滄州武術的精神、文化底蘊的范例,教導后輩滄州武林的俠義精神。時過境遷,更使滄州武德文化及精神深深烙印在每一個滄州人士心中,滋潤滄州武俠精神的傳承與發展。
如今的社會中早已沒了快意恩仇的武林,沒有押車走鏢的鏢師,“鏢不喊滄”成為了一個故事,一個口口相傳的傳說,似乎在當今的社會生活中也再無用武之地。重新細細品味其間種種原由,亦能收獲頗豐,在現代的社會生活中有其獨特的價值和啟示。
從“鏢不喊滄”的故事中,不難發現對于個人的發展和為人處世有著豐富的可以借鑒和學習的地方。《禮儀·大學》中說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九層之臺,起于累土”,修身是人生漫漫長路的第一步。何謂修身?何以修身?在“鏢不喊滄”的故事中都能找到可以參考的啟示。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修身需要漫長歲月的積累,需要社會實踐的磨練,需要禮儀文化的熏陶。修身不只是單純的知識增長、能力的提高。放置于“鏢不喊滄”中出言不遜的鏢師上,成為鏢師定是有武技在身,沒有白白得來的功夫,必是要經歷過艱苦的訓練。但這不是修身。沒有良好的品德,謙虛的態度,能力增長的越快,就越是一件可悲的事,使人夜郎自大。中國地大物博,仁人志士,代代輩出,去往何處都要懷有敬畏和謙遜的態度,張揚跋扈定要吃一大虧。古人語“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也同樣是告誡世人要重視個人的修身、養性。社會中,人與人相處之間許多針鋒相對的矛盾都與個人的修養與性格有關。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中,人的性格開始慢慢急躁,容易因外在刺激的影響導致情緒失控,進而產生一系列不良的后果。通過學習武德中的種種教誨,加強個人武德的修養,可以有效的緩解和改良個人的性格,不但能夠提升個人德行修養,豐富精神世界的追求,還能使其在人際關系中相處更加融洽。由此,可以看出現代社會中個人武德的修養仍然具有價值和實際意義。
“鏢不喊滄”著眼于構建新時代武德風尚,也可得到些許啟示。“喊”的隱喻是“挑釁”,不喊號才是“鏢不喊滄”中值得令人尋味和琢磨之處。各處鏢師與滄州武林的心照不宣,不僅表現出鏢局的武德外,也體現了滄州武林的武德。時至今日,“鏢不喊滄”除去典故中的人物,其中承載著的社會武德風尚也能為構建當代武德風尚加以借鑒。社會中的人際交往行為往往會受到社會風氣影響。新時代生活節奏加快,各類快餐文化層出不窮,社會風氣逐漸輕浮急躁。中國擁有著文明古國的文化底蘊和千年傳承的傳統禮儀禮節,如何在新時代構建社會風尚中彰顯出這一點,從而改善社會整體氛圍,營造出良好的社會風尚浸潤社會大眾。可以在“鏢不喊滄”中得到些許啟示,武德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頗深,在其發展的過程中融入了各朝代中國傳統文化,是其發展的一部分。“在當今社會發展中,之所以對傳統武術道德格外研究,主要是因為其理念在當前社會中的正確影響。”[11]例如,武德中要求“尊師重道”,可以改善現在部分學生目無尊長這一錯誤認識;武德中“以禮為先”講究彼此尊重, 社會中人際交往之間彼此尊重往往可以避免矛盾,對于構建和諧社會風尚起到良好的助力。在武德與現實社會風尚相結合的過程中,要注意對武德進行科學的甄別,將其發展中與社會道德規范不相符的部分內容剔除,選擇能夠構建健康社會風尚的武德品質,從而在構建新時代武德風尚能夠更科學的開展。
社會間的各行各業互相尊重也是其從業者的基本準則。商人認為“和氣生財”,工人相信“團結就是力量”,科研人員要打破學科壁壘,共同促進學科發展。這一切都是從互相尊重開始,行業內部互相攻擊,厚此薄彼,又該如何在現代化的社會中發展。以這段時間炒的沸沸揚揚的“徐曉東事件”來說,熱度雖然有所下降,但是一旦重新出現立刻就會成為輿論旋渦的中心。散打本就是武術的一個分支。以打假傳武大師的名號,對中國傳統武術的各門各派公開挑戰。暫且不論中國傳統武術是否能打這一點,單一的把能不能打贏作為對傳統武術的褒貶標準,這種評價方式是否合理。武術起源于中國,發展在華夏大地上,但是近年來西方體育體系對我國文化、市場以及民眾的沖擊是極其巨大的,很多人不知道應該以什么的眼光和標準去評價武術。徐曉東把輸贏引導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是否已經錯誤地帶偏了輿論和大眾看待武術的導向,這對近年來國家對武術文化的傳播和普及是一件打擊性質的事件。“徐曉東事件”已經傷害到武術在群眾心中的形象,認為武術只是花拳繡腿;又錯誤引導群眾評價武術只是單純的看比賽結果的輸贏,武術承載著的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在群眾的認知中被直接抹殺。誠然,武術在現代化的社會中還需要在找尋傳統的功夫的同時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仍需一段過程。但此事件,無疑會對武術的發展產生負面的作用。在日益提倡和強調“四個自信”,特別是文化自信的現代化生活中,傳統武術這一古老東方項目在樹立國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豪感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打擊傳統武術在國民心中的地位,是否會造成在日后的體育鍛煉選擇中,群眾會更加傾向于西方體育體系,造成受眾人群進一步縮小。在文化傳承都岌岌可危的時候,又該怎么去談文化自信。因此可見,行業內的互相尊重也是必不可少的,是促使整個業界蓬勃發展的基石。行業之間更是如此,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每個行業有其特定的專業方向和專業領域,都是從業者奉以一生去推動和發展。現在,“跨界專家”“跨學科專家”的字眼出現的越為頻繁,但“跨界”“跨學科”不是說出來、寫下去這么容易,是否做了充實的理論學習與研究、要對跨越的專業有基本的尊重和嚴謹的態度,再去標榜自己是否能有資歷擔當的起“跨界專家”的榮譽。放置在整個社會的各行各業中最基礎的就是遵守自己行業內的職業操守。當行業道德得到保證,良性的行業內部運行機制開始運作,必定能夠使一個行業得到發展。若社會中各類行業皆是如此,那么整體的社會公德同樣也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與規范,從而使整個社會更加良性的運行和發展。
“鏢不喊滄”不僅是一件武林軼事,放置于現代社會生活中,同樣能挖掘出其蘊含著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傳統文化哲理。通過解讀“鏢不喊滄”的故事,引發其對個人武德修養的思考、帶動構建社會武德風尚以及對社會行業道德的啟迪等方面的作用。認真去審視這一故事的來龍去脈,體會到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哲理對現代社會的影響,應進一步的開發和總結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使其與社會發展相得益彰,助力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