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若遠 王慶慶 王紫偉 韓 巖
黃山學院體育學院,安徽 黃山 245041
徽州板凳龍在黃山市徽州區、休寧縣等一代廣為流傳,為安徽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板凳龍最初起源于宋代,每年元宵節舞板凳龍,寓意天龍保佑,驅邪去魔,五谷豐登。經過社會的變遷與發展,舞板凳龍現已成為一項必不可少的全民同樂的農村文娛節目,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為了激發人們對徽州板凳龍文化的關注,促進徽州板凳龍的傳承和保護。本研究主要挖掘徽州板凳龍發展進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提出徽州板凳龍活態傳承的策略,使徽州板凳龍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經濟的全球化,大量的現代化技術得到全面應用,也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傳統文化也受到了現代“時尚文化”的沖擊,由于人們對“時尚文化”的追求,對“傳統文化”的“冷漠”,進而導致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現傳承斷層的現象。[1]
學校、家庭、社會都缺乏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教育存在著諸多問題。在沒有得到良好傳承的現代文化思想下,人們也就越來越不重視傳統文化遺產的繼承。這是文化發展斷層導致的不良后果,也是造成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減少的最根本原因。
文化傳承的缺失,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的快節奏,娛樂項目猛增,導致人們參與板凳龍活動的興趣減弱。現在的年輕人手機是他們的必需品,大部分人的時間都在接觸網絡,沒有時間去關注民俗文化的發展,更不會去練習板凳龍,導致在家的年輕人不愿意出來舞龍,不在家的又無法參與。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一些年輕人在外工作過年都不回家,有一些年輕人“逃離農村”在城市安家落戶,導致人數不多的村落對于傳承板凳龍變得更加困難。年輕人的“逃離”,傳統制燈手藝和制燈人的大量缺失卻又無人填補,從而導致徽州板凳龍出現后繼無人的窘境。
徽州板凳龍表演的場地設施更新慢,久而久之這些得不到替換的設施就會老化,場地布局非常單調,沒有相應的配套設施。舞龍場地的安全防護做的不到位,給觀賞者的人身安全帶來不確定性。徽州板凳龍除了政府每年撥款外基本沒有其他收入,政府撥款資金有限,捐款和商演資金幾乎沒有,很難滿足板凳龍的傳承與發展。所以說,經費問題更是加大了板凳龍發展的困難。
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一定的關聯,也都有其傳播介質,因此在傳播過程中只要利用好其傳播介質和非遺文化彼此之間的關系就能夠實現良性發展。
首先要樹立文化自信意識。深入了解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更多的人通過觀賞和閱讀資料了解板凳龍的歷史極其現狀,呼吁人們保護與發展板凳龍,從民間的心靈寄托變成社會習俗,板凳龍文化牽連著徽州文化的血脈,使得本地人能夠傳承和發展板凳龍文化。 也要樹立文化自覺意識,特別是本土居民,要有自覺傳承本土文化的意識,使本土文化在人們腦海里根深蒂固,自覺保護與傳承。[2]
除了社會、家庭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學校更要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學習徽州板凳龍傳統文化,了解徽州傳統文化的意義與內涵。當地教育部門可以嘗試將該項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整理,然后編制成教材,學校可以開設特色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活動,使徽州板凳龍文化可以在學校得到很好的傳承與發展。
學校教育要積極正確地引導與培養年輕一代對徽州板凳龍這一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激勵新時代的青少年熱愛并愿意主動傳承該活動。繼承前輩們的傳統制燈手藝,并能夠結合當今時代變化而與時俱進。徽州板凳龍傳承的村落也要引導年輕人積極參與板凳龍的傳承與發展建設中,大力引進鄰村年輕人,為板凳龍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力量。
想要發展好板凳龍,場地設施必須完善,必須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與此同時更多的開拓籌資的渠道,在大型表演活動之前,板凳龍會歷經很久的排練,然而板凳龍排練起來對場地的需求比較大,加上有些動作難度大,危險性高,所以對場地安全性的要求也很高,所以需要足夠的經費建設比較大的場地。
利用現如今的各種網絡媒體平臺,將板凳龍的藝術表演形式展現在廣大網友面前,擴大板凳龍傳統文化表演的的影響力、知名度;當地有關部門可多開展形式多樣的板凳龍表演活動,通過政府部門的官方網絡平臺,進行宣傳;充分利用好網絡流量媒體,將板凳龍以及其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給更多的人熟知,讓傳統藝術文化植根網絡,在新時代煥發生機。[3]
黃山市為全國旅游城市,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徽州板凳龍可以抓住機遇與旅游互動發展,振興當地的經濟。從而實現民俗文化保護和當地旅游產業發展的雙贏。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傳統中最鮮活的表現形式,是各民族發展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徽州板凳龍是區域性的文化,體現的是徽州人民的勤勞、奮進的品質,是徽州人民相互幫助,相互交流的生活紐帶。為了解決徽州板凳龍傳承面臨的困境,就應該通過多種角度與方法促使此非物質文化遺產適應時代變化,從而達到徽州板凳龍的活態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