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敏 陳 芳 林 競
贛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段全偉、呂韶鈞等人在《高等院校<舞龍舞獅>課程開展現狀》中通過對39所高等院校的舞獅課程開展現狀的調查得出:參加舞獅運動能有效的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和團隊之間的凝聚力,同時還能加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認為舞獅在高校開展的困境主要有:專業、系統的教材匱乏,舞獅師資力量緊缺,缺乏理論教學,高校資源豐富卻對舞獅課程的開設不夠關注。[1]林耀輝、張東強等人在《民族傳統體育在高校中的繼承和發展——以廈門大學嘉庚學院舞龍舞獅校隊為例》中以廈門大學嘉庚學院舞龍舞獅校隊為研究對象,分析舞龍舞獅運動在高校中發展的現狀,結果顯示:在高校開展龍獅運動,可以提升學生對傳統體育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團隊協作意識,推動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認為舞龍舞獅在高校發展的主要問題是宣傳力度較小,推廣力度不夠,相關物質設施的投入力度不夠。[2]鈐麗興在《舞龍舞獅運動的價值及其在高校開展的意義》中提出:舞龍舞獅具有人文價值、娛樂價值、表演價值、運動價值和競賽價值。在高校開展舞龍舞獅運動,不僅能鍛煉表演者的體魄,磨礪他們的意志,還能發泄負面情緒,轉移注意力,舒緩情緒,緩解學習壓力的作用,使學生的課余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學習效果事半功倍。在高校中普及舞龍舞獅文化,可以讓高校學生全面、深刻的了解到我國民族文化,激發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與自強不息的精神,使得學生們在學習生活中充滿斗志。[3]
2.1.1 高校層面
(1)高校擁有豐富的人力物力資源,能夠為舞獅運動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撐條件。高校作為學校體育教育的最高階段和社會連接點,是培養高級人才的重要場所,是繼承和發展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根據地”,一直以來都深受國家重視,并提供了豐厚的資金補給和政策扶持。除此之外,高校還擁有龐大且優質的選材基數,能夠為舞獅運動提供大量“高質量”的運動員,并且我國高校學生的年齡均為20歲左右,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這一優勢是高校舞獅運動開展的重要保障。(2)參與時間靈活機動。高校學生學習的一大重要特點是學生能擁有許多可自由分配的課余時間,因此學校的舞獅社團或訓練隊可以選擇在課余時間組織訓練,舞獅隊員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或調整自己訓練和演出時間。(3)完備的教學管理體系。高校作為教與學的重要場所,與其他非教學機構相比,高校在教學和管理方面有著巨大優勢。舞獅運動的開展流程瑣碎而繁雜,工作量大且需要注意的事項很多,如服裝道具的購買、舞獅隊員的選材與培訓、舞獅隊參賽和出演的安排等等,都需要一個健全且高效的教學管理體系作為支撐,才能使高校舞獅運動有序展開。因此,高校完備的教學管理體系是保障舞獅運動正常開展的有利條件。[4]
2.1.2 舞獅層面
(1)舞獅作為民族傳統體育中的一員,在歷史的長河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舞獅發展的歷史初期,人們認為舞獅可以驅鬼辟邪,于是每逢喜慶節日、迎春廟會等,都會敲鑼打鼓,舞獅助慶。進入二十一世紀,人們對舞獅依舊懷有深深的親切感,把它當成威勇與吉祥的象征,并希望用獅子威猛的形象驅魔趕邪,祈福祝愿。[2]舞獅有南北之分,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圓大靈動,全身披金黃色毛,未舞動看起來已經是惟妙惟肖的獅子,既威武雄壯,又憨態可掬;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甚至有人認為南獅長相酷似年獸,有的南獅的獅頭還有一只角,據說早些年是鐵質的,因為舞獅時經常出現武斗。舞獅以它莊重威嚴又喜慶俏皮的形象而被人們認為是一種象征、一種精神和一種文化,它代表著吉祥、興旺、勇敢和力量,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舞獅運動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和娛樂功能。在高校開展舞獅運動,不但能夠起到強身健體、提高學生體質水平和審美意識的作用,同時還能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創造多元化的校園環境,有效的鍛煉運動員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和終身體育意識,促進民族傳統文化在高校學生群體中的發展與傳承。
2.2.1 領導層觀念態度亟待轉變
學校領導層對舞獅運動的觀念和認識相對滯后,還停留在“老套、過時”的層面。受傳統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和舞獅發展的局限性,學校領導始終沒有重視舞獅運動繼承和發展,始終將舞獅運動置于一個可有可無的地位。舞獅運動屬于民族傳統體育的一員,在現代化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在高校內照搬照套開展舞獅運動的確顯得格格不入,因此,學校領導更愿意開設和引進一些動作簡單、器材制作容易、場地要求不高、可玩性高的體育項目,并將資金投入傾向于這些項目。高校需加深認識并積極發掘舞獅運動的價值,轉變觀念態度進而對舞獅運動在高校的發展發揮引領作用。
2.2.2 師資力量和場地設施不足
目前舞獅運動在地方高校的開展處于起步階段,學校和學院對其扶持力度欠缺,致使教學經費和訓練場地嚴重不足。經費不足導致學校沒法引進專業的舞獅教練和專家,通常都是由武術教師來進行教學,致使學生學習欲望不足。其次,場地設備是開展舞獅運動和舞獅教學的物質基礎,這些硬件設施是否完善會對教學訓練效果產生直接影響。然而,目前大多數高校都不具備符合標準的教學訓練場地,一般有訓練或比賽都是在學校的武術館、田徑場或者是足球場上進行教學和訓練。
2.2.3 理論科研研究相對滯后
龍獅運動雖然已開展近20年,但是我們的相關理論科研是相對滯后的,目前還處于剛起步且速度較慢的一個層面上。我國龍獅研究領域是以雷軍蓉、段全偉和呂韶鈞為核心的科研群體,研究熱點主要圍繞龍獅運動起源、文化特征與價值、動作創編與技術體系架構、現代轉型和高校龍獅運動開展等。[5]但在重視體育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背景下,如何立足新起點,以時代感召為導向,構建多元化的活態傳承體系?新時代龍獅文化又該以怎樣的自我定位和定向與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乃至不同國家之間產生溝通交融?等等。這些看似很平常的問題卻沒有多少人深入分析和了解。
2.2.4 宣傳力度不足,普及率有待提高
舞獅運動目前最大的尷尬是大多數學生只處于僅僅知道舞獅運動的狀態,基本沒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平時的接觸也是少之又少。可以發現,舞獅運動只是在學校很小的區域內傳播,宣傳力度嚴重不足,導致傳播效果很差,舞獅運動的普及率和影響力較低。
2.2.5 技術難度較高
舞獅運動不同于其他體育運動項目,舞獅運動是一項集武術、舞蹈、鼓樂于一體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運動過程中需要運動員不斷的通過跳躍、閃躲、翻轉、位移來完成動作,因此它對運動員的力量、耐力、平衡、靈敏、協調等各項身體素質都有較高要求,舞獅隊員身體素質的好壞與動作質量緊密相連。同時,舞獅運動還是一項團隊運動,需要獅頭和獅尾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動作,如果沒有較好的技術水平和較高的領悟理解能力以及團隊間默契的配合,很難將舞獅的動作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2.3.1 國家政策支持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特別強調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十八大報告的提出顯示了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因而會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加大資源投入,使其可持續發展,舞獅運動作為民族傳統體育的代表項目,必須首當其沖,發揮帶頭作用。
在法律政策上,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并出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等規定,修訂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制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這些政策的發布為舞獅運動等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2.3.2 舞獅自身的優勢
舞獅運動本身具有的繼承性、發展性和創新性,也使其擁有了可觀的發展前景。舞獅源于生活,在勞動人民生產和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舞獅運動不僅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濃厚的人文情懷,同時又蘊含著強烈的競爭精神,是集民族性與競技性、傳統與現代于一體的現代民族傳統運動。
2.3.3 全國百校龍獅進課堂的發展趨勢
隨著“全國百校龍獅進課堂”的發展潮流,逐漸興起了全國高校學習舞龍舞獅的熱潮。最早開設龍獅課程的學校是北京體育大學和湖南師范大學,目前全國已有130多所高校已啟動了“全國百校龍獅進課堂”推廣計劃,顯然普通高校龍獅運動進課堂的開展己現勃勃發展之勢,氛圍濃厚,因此舞龍舞獅課程開設的前景是樂觀的。
2.4.1 熱門運動項目的威脅
自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的新型體育不斷涌入,西方的文化理念不斷與我們本土的傳統體育文化發生沖突。在面對外來新興運動熱潮及現代科技文明的沖擊下,舞獅運動等民族傳統體育常常陷入發展困境中,嚴重制約其整體的發展,地位受到很大的影響,如何保證保留原有技術特點和文化特色的基礎上開創符合新時代運動潮流的新體系,將是舞獅運動發展的首要難題。
2.4.2 參與學生的流動性
高校舞獅隊的隊員基本都是以愛好者的身份參與到舞獅演出的。在學校他們還是主要以學業為主,將大部分精力放在往后的升學和就業中,只抽出少部分的課余時間來進行舞獅的訓練和表演。舞獅隊中極少有隊員長期留在隊伍,畢業時老隊員的離去以及新隊員的培養過程所需的時間往往會造成舞獅隊員的“隔層斷代”現象。
(1)轉變舊觀念,提高領導層對其的重視程度。讓領導能夠從文化傳承和教育改革的角度,認識到傳承中華傳統體育項目的重要性,并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對舞獅進行適當的開發,將其與校園文化有機結合在一起。(2)充分發揮高校教學管理體系的優勢。通過挖掘、整理、篩選等措施,把舞獅運動引進到學校體育教育體系之中,還可以利用校園網、微信公眾號、小程序等現代化信息傳播手段發布舞獅相關信息及活動方式讓更多的學生學習、了解和參與其中,為傳統文化進校園形成良性的氛圍。(3)加大理論體系研究力度,讓舞獅運動的理論與實踐并駕齊驅,以科學的理論基礎為根本,加強舞獅運動的理論與科研力度,為舞獅運動的發展找到正確、科學、有效的發展道路,并促進運動員技術水平的提高。(4)使學生處于主體地位,讓學生認識到傳承和發展舞龍舞獅中華傳統體育項目的重要性,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實現對學生興趣和愛好的培養,使學生逐漸發展成為主動傳承者,有效促進傳承質量的提高。(5)結合地方優勢,打造品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