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煜豪 高 增 袁明煜
1.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2.Universiti Sains Malaysia, Schoo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Penang Malaysia 11800
廣義上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內涵與狹義上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內涵存在差異。
狹義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指中華民族或者中國本身所存在的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統稱,更多的區別于西方文化與中國民族體育原生態文化,尤其是近代傳入中國的西方體育文化的差異性。
廣義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指不同時期不同民族所造就的體育文化。這與奧林匹克精神息息相關,這與世界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息息相關,基于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淵源歷史以及56個民族之間的風俗、文化、人文差異存在更多聯系,不得不說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民族遺產。
1.2.1 傳承性和地域性
根據我國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差異性,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通過各民族之間生活方式的不同來進行傳承;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各民族之間所信奉的不同宗教差異來進行區分和傳承。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主要是由多個民族或某一個民族進行開展的,獨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地域性存在有限性。伴隨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沖突與人口遷徙,多民族之間傳統文化的交織與融合促使其文化之間相互滲透,其中體育文化也逐步得到傳播,逐漸流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
1.2.2 健身性和娛樂性
在傳統的民族體育文化中,娛樂性具有很大的特色,很早以前的古人就已經意識到娛樂的重要性,了解其“人”“文”合一的功效,使人們在鍛煉身體的過程中能夠愉悅身心,并能夠充分挖掘人們在健身鍛煉過程中的精神需求,達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鍛煉過程中的“體”“神”需求,滿足其健身性和娛樂性。
1.2.3 民族性和文化性
如果將現代競技體育與民族傳統體育相比較則是不同的。一方面是文化性,這是具有不同的時代文化背景而導致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向著不同民族傳播的結果,這同時也導致了技戰術的打法的差異,產生了不同的運動方式和運動項目技術。 不同民族孕育了不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生,也更加彰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性。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國家政府就針對體育從“穩健發展”“改革提高”等多個方面提出相關政策與文件,促使我國全民上下積極開展相關體育活動與賽事。
為了促進我國各民族體育的發展,政府職能部門、地方企事業單位都做了諸多努力,其民族傳統體育的成績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這也積極推動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普及和發展。
早在公元1982年,我國就實行了每四年一屆的“全國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全國性賽事,[1]突破了我國民族體育賽事的封閉模式,由此轉變為開放型的發展和運行模式。這一政策的實施與執行,促使我國傳統體育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為了促進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開展,從而積極保證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及有效的管理,[2]國家體育部門設立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協會,改變了原有的封閉型的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朝著積極有效性的管理化模式發展。
20世紀以后,發達國家在體育競賽、娛樂、文化、理念等多個方面所表現出的進步性和科學性對我國體育競賽、娛樂、文化、理念等多方面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所以近現代我國體育的各個方面的發展開始借鑒、模仿并引進發達國家體育發展模式。這一模式的引進造成人們在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方面的認知缺失和無意識忽略,致使我國本民族傳統體育的體驗和認知進一步衰退,傳承性得不到推廣。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逐漸沒落或遺失。[3]
我國學習西方發達國家的體育教育、競賽活動籌劃、場館建設以及體育教學理念促使我國體育發展速度得到了快速提升。從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上看,我國廣泛的民眾基礎受到了非常嚴峻的挑戰,以健身項目“鍋莊舞”作為示例,“鍋莊舞”具有一定的健身性、娛樂性、休閑性,但我國這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發達國家的沖擊下,正在逐漸流失,這也阻礙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思想的發展。[4]
盡管我國諸多高校對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制訂了相關的教學大綱、教材內容、教材標準、考試標準等,在教師方面也聘請了相關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體育教師,但這與我國眾多的民族體育項目數量依然差距很遠,甚至在一些高校的體育院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也少之又少,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設置上存在不合理現象,這就要求相關教育部門和學校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研究深入開展和挖掘,[5]進一步將其整合到高校體育課堂中去,避免我國高校大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需求與錯誤影響。
根據高校體育教學的相關研究調查,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更多的還是運用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主要是通過教師示范和講解進行教學,學生在學的過程中進行模仿,正是因為這種技術教學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得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方式處于落后狀態,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單調乏味,這與快速的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活方式存在不協調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會感到枯燥無味、不感興趣、積極性與熱情程度逐漸降低,甚至影響傳統的民族體育教學方法與模式教學的效果。
因此,我們應當與現代社會的發展特點相結合,充分深入研究我國高校在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學模式的融合與發展,思考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和發展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興趣,從而促使青少年傳承民族體育文化。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必須要充分挖掘教育特性與功能。[6]這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來講,蘊含了不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體育鍛煉價值,另一方面還包含了我國各民族之間人文特色、風俗習慣、價值觀以及審美差異,這體現了我國倫理道德與行為模式的深刻寓意,反映出我國各民族之間傳統體育差異性,這應當是高校大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當提倡和挖掘的一個方面。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對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完善,培養大學生的娛樂健身、修身養性、凝聚人心、陶冶情操等多維度的體育素養,所以,我國高校應當滿足高校大學生的身心需求和情感需求,提高大學生身體的健康體質與健身能力,促使大學生在練習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同時逐步感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基本內涵,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文化內涵與團隊凝聚力。
我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包含了我國各個民族的精神和智慧以及民族性格。高校學生屬于我國未來的新一代傳承人,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奠基人。我們要明確我國高校傳統體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地位,通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視與發展推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弘揚體育文化,還要科學的設置民族傳統項目的學科內容,通過課程內容設置與實踐逐漸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7]
所以,作為高校,更加應該重視民族傳統體育的評估工作,提高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學習興趣與動機,樹立科學教學的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科學性與合理性,設置有目標、有等級、有價值的運行機制與評價體系,還要增加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理念的傳播與普及活動,強化現代化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打造現代化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理念與時尚,融合民族特色,挖掘時代氣息,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分彰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民族文化特色。[8]
我國現代化的高校教育日趨增多,對于高校學生而言,更多的是對新鮮事物的追求,而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興趣逐漸減少,高校在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傳統體育項目融合民族故事、相關起源、宗教信仰以及民族的風俗習慣等多個方面內容,并技擊培養學生興趣,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多個民族的傳統特色活動,如社火、廟會等。
與此同時,高校可以設置并納入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特色,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推廣過程中對傳統體育項目的進行展演,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我國民族體育文化的精髓與濃厚的民族文化感染力,提高民族自豪感,讓學生們自覺地參與其中,能夠促使學生身臨其境地參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從而增加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同感和興趣,從另外一個方面提高學生的民族娛樂、修身修行,講究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競技性。[9]
所以,作為高校的管理者要明確學校本身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能夠促進傳統體育文化與現代體育文化相融合,從而不斷創新并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根據我國目前存在的高校體育教師教學師資隊伍狀況,要想充分發掘和開展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文化,就必須要有專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的體育教師,就必然要成立良好的師資隊伍建設,進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課程設置和教學目標的完善,以此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一方面,高校在增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課程開展的過程中要增加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師的文化水平和技術水平,強化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增加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師和人才的培養方向和培養途徑,提高師資力量的基本保障。[10]
另一方面,可以根據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教師需求,定期組織和開展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相關培訓與進修,提高相關專業教師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教學能力和技能訓練水準。[11]最后,不定期邀請相關民族傳統項目的手藝人到學校傳授相關知識和相關項目的文化內涵。
民間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較高的傳承性和專業實踐性,值得對教師與學生進行指導和完善指導,從而解決師資問題,促使教師能夠更好地指導學生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得以進一步實踐和傳承。
我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具有傳承性和地域性、健身性和娛樂性、民族性和文化性的特性,國家技擊提倡“穩健發展”“改革提高”等多個方面措施,針對體育方面所提出相關政策與文件,來促使我國全民上下積極開展相關體育的活動與賽事,使為我國各民族體育的發展,政府職能、地方企事業單位都做出了諸多努力。目前,還存在東西方體育文化與思想的沖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內容缺乏合理性設置;傳統的民族體育教學方法與模式單一、功效差等傳承與發展瓶頸。因此,就必須要求我國高校探索新型教育模式,挖掘教育特性與功能;強化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教學地位;設置并納入高校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特色;優化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師”“培”建設方面的改善,從而將文化遺產進行保留與傳承,促進我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