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會麗
濟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濟南 250307
民族存續不僅指種族血緣的生物存續,每個民族獨有的文化決定了這個民族不異化,保持其個性化群體的存續和獨立。對民族自身文化的傳承是保證“我之為我”的重要保障,具有民族存續的戰略意義。自2004年8月,中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校園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件,強調了學校(高等職業院校)教育中實施傳統文化教育、傳統體育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與各級教育部門的聯合推動下,作為非遺項目中重要組成內容的武術,進入高校以傳人授課的校本課程形式在高校內開展傳承工作,即是對優秀傳統體育的傳承,更是對華夏文明的傳承。
武術源自先民的狩獵、打斗動作,是融合了華夏審美文化、兵法、儒釋道等各式文化的中華搏擊術。核心內容為攻防技擊技術動作,也是武術區別于其它以肢體運動為表現形式的傳統文化項目的根本所在。武術按照習練人群分為校園武術、競技武術、民間武術,校園武術是指在學校里以體育教師為傳授者的武術教學,受眾為學生,所教授的武術內容一般為長拳、太極拳、南拳,目的是培養學生對武術的興趣愛好,習得武術并作為健身內容;競技武術是競技體育運動的一部分,參與者為武術專業教練和運動員,主要在堅持武術技擊內涵的前提下,追求動作的高難美,從而完成高水平的演練取得好成績;民間武術是指民間自發開展的武術習練活動,一般以地方拳種的傳承為主要形式。
非遺武術是體系完備,傳承百年以上或者有三代傳承史的武術拳種,以民間拳種為主,這些拳種的傳承方式,解放前多以家族傳承為主,兼有師徒傳承,目前絕大多數拳種為自發的師徒傳承,師傅與徒弟多因機緣結為師徒關系,是中華傳統意義上“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真實寫照,形成可靠的師徒關系從而為拳術的代代傳承形成基本的可能,非遺武術傳承的機會成本之高可見一斑。
非遺武術項目的評定標準決定了每一個非遺武術項目都須是完備的拳術體系,即包括完整的拳術技術體系和拳術理論體系內容,需歷經數年,從拳術技術到拳術理論等,經過師傅的口傳身授,徒弟方可學會所有的拳術內容,但還要經數年將師傅所授內容不斷研習才能出徒,這也決定了非遺武術傳承的時間成本很高。師傅教授的過程,徒弟研習的過程,是專注的匠心精神的體現;師徒互尊互愛又是民間樸素的倫理文化體現,不同地域的非遺武術是在與當地民俗互相影響,或儒或釋或道民間信仰的濡沐下形成的拳術理論體系,故而蘊含了豐富的家園意識形態的內容。
非遺武術是中國搏擊術,攻防技擊是項目的內核,肢體動作的外顯為項目的可視化載體,是與人認知最相近的內容,因而也作為非遺武術的重要內容進行傳承。非遺武術項目的拳術技術體系內容包括徒手的拳術套路、器械套路、對練、攻防技擊、拳術功法,其中拳術套路與器械套路因為便于開展教學,也受學生喜愛,所以,在校園傳承工作開展的初期作為主要內容開展和推廣,培養學生興趣,擴大傳承群體,豐富校園武術文化內容。隨著校園傳承工作開展的廣泛與深化,相對來說更貼近武術內核的對練、攻防技擊、拳術隱含的功法等拳術技術內容的傳授更易于開展。
非遺武術教學要有強身健體的目標定位。這是拳術套路教學的基本目標,非遺武術是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通過開展教學,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養成學生良好的運動習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運動技能。非遺武術教學要有攻防技擊的防身目標定位。武術區別于其它運動項目最根本的內核是其攻防技擊內涵,所以無論是項目的傳承人還是體育教師在教授非遺武術項目的過程中要始終堅守這一內核,用攻防技擊教授動作,幫助學生用攻防技擊去理解、記憶,并內化為動作,從而形成攻防意識,在必要的時候能夠防身自衛。
“習武先習德”,自古以來,習武之人重視武德,從擇徒到授徒,重視德行的教養,所以現在見到的非遺武術項目都有武德倫理的內容部分,這都是歷經百年以上形成的德行約束與崇德尚義的倫理價值取向。因此,在重視學生道德品質教育,倡導課程思政的當下,非遺武術即是天然的非常優秀的教育資源。
每個非遺武術項目都有一百年以上的傳承史,其在傳承過程中各代傳人在歷史上所做出的保家衛國事跡眾多,對傳承拳術的歷代代表性傳人事跡進行細致挖掘整理,就可以梳理出很多的仁義、英勇事跡,特別是近代發生的抗日戰爭事跡,紅色文化特征明顯的拳種挖掘出的教育資源,充分合理的用于校園傳承的教學中去,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非遺武術的校園傳承要有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優良品質的目標。非遺武術項目開展的初期,學生基于興趣愛好參與到學習中來,隨著學習的深入和武術專業程度的加深,學生心理上的新鮮感勢必會頹勢而去,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武術傳人吃苦耐勞的事跡,引導學生,激勵學生,培養學生克服心理困境和努力堅持的意志品質。
非遺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是華夏獨有的一種文化景象。不同拳種因起源、傳承等所經歷的地域,傳承人群文化取向等決定武術文化涵蓋了博弈技擊文化、軍事兵法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以及充沛的民間地域文化,而這些文化或由俠客共同匯集體現的俠義文化,或由保家衛國俠客匯集而呈現的舍生取義博愛文化等。高校傳承非遺武術項目并由拳種傳人承擔教課任務,這些文化便會通過傳人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傳承給學生,讓學生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奧妙與民間智慧的魅力,在武術文化的濡沐下主動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代代傳承不息。
非遺武術是“內外兼修,形神兼備”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所以武術之美既包含了以肢體為技擊載體的“快、準、狠”外在形態美,又有“精、氣、神”構建的意境之美,是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凝結和體現。學生在進行非遺武術學習之前,因為受武俠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等的影響,已經初步形成了武術美的意識形態,所以高校在開展非遺武術教學時,要對學生的武術審美信息進行收集,對于正確的審美要在教學過程中予以彰顯,對于有偏差或者錯誤的審美要予以指正澄清,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武術形象,積極陽光的參加非遺武術的學習,通過非遺武術教學教會學生欣賞武術,并進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技擊的中國傳統美學價值觀,培養學生的中國傳統審美能力,加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度,增強民族認同感。
高校邀請非遺武術傳人進行課程的授課,跟通過教育系統培養的一線武術教師相比較,傳人們是通過與師傅建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強烈師徒關系而關聯的,日久天長的刻苦習武生涯,促使他們對所習武術更有感情,并自覺形成將所習武術傳承下去的使命感。
因此,傳承人對武術這一“看家本事”的摯愛之情,在教學過程中將中國傳統的淳樸的師徒舐犢之情傳遞給學生,這在無形中培養了學生學習老師靜心打磨功夫,吃苦甘之如飴的精神,這便是匠心人文精神的傳承目標。
每個“非遺”武術項目都是具有獨立的拳理、技術體系。拳理部分里面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拳約、拳規內容,是規范該拳術道德、倫理的部分,這部分內容源于中華文化,蘊含了華夏文明的智慧。
作為拳術收徒、授徒的總綱貫穿隱含與師徒之間的一切活動,是保證拳術代代傳承不息的源動力。其中倫理部分所規范的習武重德和技術部分蘊含了非遺武術是以肢體運動形式承載內隱的、外部呈現的文化、技擊思想內容。作為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在高校傳承這一項目可以實現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并體現其體育、美育、德育等價值,且時間持續性上較普通的體育課項目要更具有持久性,是實現終身體育的良好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