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偉可
吉林體育學院研究生部,吉林 長春 130022
傳統冷兵器是對中國冷兵器時代的兵器的統稱,一般指十八種兵器,即“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錘、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錘”。冷兵器格斗運動是近年來新興的概念,但學界還沒有作出統一的書面定義,在這里僅作介紹性的陳述。冷兵器格斗運動是相對于徒手類格斗運動而言的,專門以冷兵器進行搏斗的體育運動。顧名思義,傳統冷兵器格斗運動就是相對于徒手類格斗運動而言的,專門以傳統冷兵器進行搏斗的體育運動。
武術自古以兵器為主體,其他的如角抵、相撲和手搏等形式,都屬于武術的次級技藝。角抵就是相撲,也就是摔跤,主要用于娛樂與表演。手搏由于相對薄弱的技擊價值,則一直是武術的“初學入藝之門也”。后來,隨著火器的崛起,冷兵器日趨衰落,拳法卻勃然大興,兵器不得不讓步給拳法而居于次要地位。之后,傳統兵格運動曾以短兵運動的形式出現,但自1953年對武術進行整改之后,短兵運動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近年來,武術面臨整體失意,為突破目前困境,部分有識之士開始將目光投向套路、散打之外的武術形式,嘗試恢復并推廣曾曇花一現的短兵運動。如今,短兵運動方興未艾,正在全國各地以燎原之勢開展起來。此外,社會上的一些武術愛好者,還自發組織開展了長兵運動,并呈現出可喜之勢。傳統兵格運動作為武術史上重要的組成部分,正借著時代的力量,煥發出新的生機。
傳統兵格運動的濫觴可追溯到原始的戰爭時期,如古代傳說中的三場大戰(炎帝族與蚩尤族之間的戰爭;炎黃聯軍同蚩尤族的“逐鹿大戰”;炎黃之間的“板泉之戰”,這些大規模且頻仍的原始戰爭,為專門武器的出現提供了歷史契機?!吨袊w育史》對有關武器的發明多有記載:“至皇帝之時,以玉為兵?!保弧盎实鄄墒咨街~,始為鑄刀。”可見,射箭以及刀劍的發源與皇帝密切相關。又見“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薄膀坑茸鞅セ实邸;实勰肆顟埞ブ街葜??!币簿褪钦f,蚩尤作兵的動機是因為戰爭的需要。[1]
冷兵器的出現,使軍事戰爭進入冷兵器時代,而戰爭又推動了武器的發展和軍事技能的養成。從事軍事活動的人員進行戰前搏殺技能的訓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傳統兵格運動的萌芽。
從春秋末期到兩漢間的數百年間,長劍短劍并世而存,出現了風行海內的“擊劍熱”。史載荊軻“好讀書擊劍”。就是說,傳統冷兵器格斗的早期體育樣式,于春秋時期就以“擊劍”運動的形式呈現出來。三國時代,魏文帝曹丕曾用甘蔗代替劍,同奮威將軍鄧展比試擊劍,并“三中其臂”,也展現了一場突出安全防護意識的擊劍比賽。
唐代以降,劍的軍事職能被刀取代,“擊劍”運動逐漸式微。緊接著,槍術出現了體育性質的對抗比賽,《中國體育史》引典:“敬德善解避矟…齊王元吉亦善馬矟,聞而輕之,欲親自試,命去矟刃,以桿相刺。敬德曰:“縱使加刃,終不能傷,請勿除之”。敬德稍謹當卻刃,元吉竟不能中。太宗問曰:“奪矟、避,何者難易?”對曰:“奪矟難?!蹦嗣吹聤Z元吉矟。元吉執矟躍馬,志在刺之,敬德俄頃三奪其矟?!盵2]這段文字對尉遲恭和李元吉用矟進行比試的場面,表述的十分清楚。文中“卻刃”兩字,隱藏著深晦的體育屬性,至少表明唐朝時便有以“卻刃”的矟進行體育性質的對抗比賽?!端疂G傳》第九回《林沖棒打洪教頭》中,有這樣一段情節:“柴進起身道:“二位教頭較量一棒?!薄譀_看他步已亂了,被林沖把棒從地下一跳,洪教頭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轉,那棒直掃著洪教頭臁兒骨上,撇了棒,撲地倒了?!绷譀_和洪教頭“較量一棒”,從語境上來看,實質就是以“棒”為比賽用器的競技比賽。又見《水滸傳》第十三回《青面獸北京斗武》中,描繪了這樣一段比武的場景:“ 話說當時周謹、楊志兩個勒馬在于旗下,……兵馬都監視聞達喝道:“且住!”自上廳來稟復梁中書道:“今日軍中自家比武,恐有傷損,輕則殘疾,重則致命,此乃于軍不利??蓪筛鶚屓チ藰岊^,各自用氈片包裹,地下蘸了石灰,再各上馬,都與皂杉穿著,但是槍尖廝搠,如白點多者當輸。……鞍上人都人,坐下馬斗馬,兩人斗了四五十合??粗苤敃r,恰似打翻了豆腐的,斑斑點點,約有三五十處。看楊志時,只有左肩胛上一點白?!盵3]這段文字完整的描述了一場軍事體育性質的兵器對抗比賽。首先,兵馬都監指出兩人進行的不是非殘即死的廝殺,而是一場“軍中自家比武”,點明了這場比試的性質。并且為了兩人安全考慮,要“去槍頭、裹氈片、蘸石灰、穿皂杉”,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這是比較周密的、可行的安全防護措施,且再加上“如白點多者當輸”的評判方法,這儼然是一套結構完整的槍術競賽模式。
當然,作為一部章回體長篇小說,《水滸傳》中對這段故事的描述缺少真實性,但“文學源于生活”,且《水滸傳》保存了許多南宋話本的本來面目,對此,學者們已多有考論(馬明達語)。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結構完整的槍術競賽模式,如無真實憑據,是斷難編造杜撰的。
火器的崛起,迫使以兵器為主的武術退出軍事領域而轉向民間發展,兵器隨之淪為武術的次級技藝并迅速衰微。人所共知,火器早在北宋初期就被成批生產并投入戰爭,但由于工藝水準、軍事理念等因素的制約,直到晚清時期才真正成為軍事戰爭的主要工具和手段。而火器的全面發展應歸功于這一時期的淮軍。晚清,曾為滿族踏斷明朝脊梁的八旗綠營,已是腐朽不堪,面對列強的虎視和太平天國的作亂,并不具備威懾和平亂能力。內憂外患之下,曾國藩領導的湘軍和李鴻章領導的淮軍,成為清朝屈指可數的扛鼎主力軍隊。雖然在湘軍的軍事系統中,火器的配備和地位較之以往已有很大的改觀,但由于曾國藩個人“受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對西方軍事技術和武器有著“先入之見的排斥”。在骨子里也有“對新事物的歧視、厭惡和詛咒”?!盵4]所以,在曾國藩的軍隊中,火器一直處于和“冷兵器”并駕齊驅的軍事地位,他“強調湘軍練技藝以“刀矛能保身,能刺人”,“槍炮能命中,能及遠”為主。”[5]與之不同的是,同時代的淮軍“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支運用近代槍炮進行各兵種協同戰斗的軍隊。”[6]淮軍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歷史上首支、全面突顯火器價值的部隊,和淮軍的創建者李鴻章有直接關系。“在如何看待西方先進武器的作用的問題上,頑固派持完全否定的態度。他們崇尚以“忠義為甲胃,禮義為干稽”,“在人心而不在技藝”。[7]李鴻章則走向了另一極端,鼓吹“惟恃’斌器,以武器的狀況決定軍事進止。”甚至唯武器論成為李鴻章軍事思想的支點。晚清是武術退出軍事領域的重要時期。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淮軍就武術徹底退出軍事領域的問題上,具有決定性的催化作用。
冷兵器一直是武術在軍事領域安身立命的根本,而民間武術則以拳術為主?!吨袊湫g史》指出:宋代武術體系基本形成。除了對抗性的角抵、手搏外,套子武藝有了較大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古代武術的基本格局。從而基本擺脫了從屬于軍事訓練的地位,在民間廣闊的土壤中生長起來。也就是說,早于宋代,民間武術就形成了獨具風格和內容的、不同于軍事武術的結構體系。明朝是民間武術的大發展時期,楊建營在文章《武術拳種的歷史形成及體系化傳承研究》中詳細論述道:“明代在全國范圍內已形成了諸多風格迥異的流派……標志著中國武術體系的形成”……“宋以前中國武術技術粗糙……尚處于以軍事技術為主的不發達狀態”“從明代開始,武術門派流派開始形成?!盵8]這種從明代開始形成的“風格迥異的流派”正是拳種的雛形?!庇纱丝芍?,民間武術經過宋代的結構積淀,至有明一代逐漸形成以“拳術”為標志的武術體系。明代的民間武術迥然于傳統的結構體系和價值追求,讓自古以冷兵器為主的武術失去賴以生存的軍事平臺后,在向民間轉型的過程中,由于其冷兵器技藝不適應當時社會的需求和潮流,從而失勢于拳術并淪為武術的次級技藝,甚至于逐漸沒落而難覓蹤跡。綜上,冷兵器技藝的衰頹可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火器的崛起迫使自古以冷兵器為主的武術退出軍事領域。另一方面,是明代時期,民間武術逐漸形成不同于傳統體系的、以“拳術”為標志的武術結構。而以冷兵器為主的武術失去賴以生存的軍事平臺后,轉而向民間尋求出路,由于時代條件的制約,導致轉型失利,冷兵器遂淪為武術的次級技藝。
民國時期的中央國術館對武術進行了大規模的挖掘和整理工程,并致力于冷兵器技藝的復興和推廣工作。國術館草創之初,在選拔人才的考評上,要進行預試和正試。預試為套路表演(拳術、長兵、短兵),正試為實戰對抗(散打、摔角、長短兵對打)。[9]以長短兵的實戰對抗作為中央國術館人才選拔的考試項目,可見中央國術館在成立之初,就已將對冷兵器技藝的復興工作列為既定計劃。結合了刀、劍、锏等短兵器技術特點的短兵運動,以及綜合了槍、棍、棒等長兵器技術特點的長兵運動,就是在這一時期誕生并發展起來的。此后,它們一直作為傳統冷兵器格斗運動的主要形式而存在。1928年,短兵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前期準備之后,被中央國術館列為各期學員的必修課程。1931年,中央國術館第一次正式頒布了短兵運動的比賽規則,并在1933年的第二次“國術考試”中實行。此后,短兵運動發展迅猛,據當時的《大公報》報道,在1935年舉行的第三屆“國術考試”中,計有各項目的應試者合約600多人,經過一番角逐之后,共錄取男女運動員107人,其中僅短兵項目的運動員就有20人。[11]從短兵運動員所占的人數比例上,可稍窺當時短兵運動的發展形勢。不僅如此,中央國術館還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國術館系統。由中央國術館作為總領導,分管省國術分館和省特別市分館。再由省國術分館統領縣(市)國術支館,然后從縣(市)到區國術社繼續統轄村(里)國術分社;?。ㄌ貏e市)管理其轄區內的區國術社,區國術社統領(里)國術支。[10]這種金字塔式的國術館系統,為最大程度的傳播推廣短兵和長兵運動提供了可能。
新中國成立之后,傳統冷兵器格斗運動主要以短兵運動的形式開展。但自1957年后,競技武術獨領武壇風騷,短兵運動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即使在某些大賽上的偶然出現,大部分都是以表演項目的身份曇花一現。例如在1979年和1980年兩年間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短兵都是以表演項目匆匆亮相,之后便歸入沉寂。21世紀以來,短兵運動逐漸回歸人們的視野。尤其是近幾年來,多個全國性賽事將短兵列為正式或展示項目,如2012、2013、2014三年間,武漢體院舉行了全國武術短兵調賽。2014年和2018年在天津舉行的全國武術大會將短兵列為展示項目。2019年,更是專門主辦了以短兵和長兵命名的“中國大學生長、短兵錦標賽”賽事,傳統冷兵器格斗運動再次迎來發展的契機。
此外,2018年,一場意義深刻的比賽在《勇士的榮耀》的平臺上展開,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預示著傳統冷兵器格斗運動的生存發展走向?!队率康臉s耀》是一款享有盛名的武術搏擊類節目。2018年7月28日,一場傳統冷兵器格斗首次通過《勇士的榮耀》的擂臺展現給世人。比賽試圖還原古時冷兵器格斗的情景,參賽雙方身著盔甲,并分別使用傳統冷兵器中的鳳頭鉻和雙手刀進行競賽對抗,為觀眾們呈現了一場傳統冷兵器格斗的視覺盛宴。在此之前,雖然民間已有組織或個人,自發性的進行類似賽制的運動傳播和推廣工作,但因為傳播途徑、受眾規模等等因素的掣肘,難以在社會上引發大規模的輿論和關注。但《勇士的榮耀》無疑助其彌補了些許不足,為傳統冷兵器格斗運動提供了一個廣大的舞臺?!队率康臉s耀》展現的傳統冷兵器格斗運動,突破了民國以來一直以短兵、長兵為主要運動形式的窠臼,對傳統冷兵器的多種器械形制和技術,進行挖掘復原和整理,對傳統冷兵器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這種民間商業性質的發展路向,也彰顯出傳統冷兵器格斗運動所擁有的一種時代性特點。
短兵作為近代以來傳統冷兵器格斗運動的主要形式,在民間的發展處于擱淺的態勢。主要因為民間武術形成流派林立、各為其主的格局。即使短兵運動在某一流派中開展起來,由于各流派之間缺少切磋交流機制,很難分享實踐經驗、創造出合乎統一口徑的競賽模式。繼而各自為政,無法大規模的進行推廣、擴大影響力度。國家層面缺乏推廣力度。《全國體育院校武術教程》中,將武術歸為套路運動和搏斗運動兩大類。其中搏斗運動又分為散打、推手和短兵三種項目。在各種全國性、國際性的武術賽事中,很少設置短兵項目的比賽。此外,專為各種大型比賽培養儲備人才的國家隊、省體工隊、省體校,甚至是市體校,都沒有成立專門的武術短兵運動隊。短兵運動得不到國家層面的支持,多少存在現實條件的影響制約。
近年來,短兵運動在裝備方面不斷汲取歐劍系統和日本劍道系統的技術和理念,在部分單位都已取得可喜的進展。但由于官方始終沒有推出統一的裝備系統,導致各地發展不均,品質良莠不齊。在各種規模和形式下的短兵對抗中,仍不可避免的發生安全事故。
前文提及的,在《勇士的榮耀》中亮相的傳統兵格運動,致力于還原古時冷兵器格斗的情景。這一理念無疑大幅度增加其危險系數,裝備則更需精益求精,同時,對工藝水準和制作成本的要求會相應提高,成為影響其大規模推廣的現實問題。
2014和2018年,由國家體育總局承辦的全國武術大會將短兵列為展示項目。比賽實行三局兩勝制,用時5分鐘。得分部位除襠部外,擊中都得一分,分多者勝。這部分規則同民間組織的短兵比賽大致相同。出現分歧的部分是技法方面,全國武術大會中的短兵比賽,允許使用雙手持兵的技法。民間的一些比賽為了突出不同于日本劍道的技術風格,不允許雙手持兵。結果,又被人攻擊其效仿歐洲擊劍的技法。此外,還有對是否實行地面技法的爭論等等??傊?,時至今日,短兵運動仍沒有形成統一的競賽規程。而在《勇士的榮耀》中亮相的傳統冷兵器格斗運動,因誕生時短,尚沒有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競賽體系。
目前,中國武術面臨整體失意。這一跡象從08年武術入奧失利,就已初現端倪。時過境遷,距北京奧運會過去已愈十年,武術進奧運始終渺茫無期。曾作為入奧主力的套路運動,近年來持續走低,情勢堪憂,被外界多評之為“武舞”和“刀如紙片薄”的表演藝術。為了彌補武術可以“兩條腿走路”而設立的散打運動,則因本身是取材于拳擊、泰拳等運動而形成的、缺少自身特色的項目,其影響力也日益衰退,社會對于徒手類格斗的注意力逐漸向綜合格斗和泰拳等運動轉移。曾擁有深厚群眾基礎和價值潛力的傳統武術,由于長期遭受競技武術的浸淫,也流于套路的淺薄層次,文化底蘊不斷淪喪。當武術界對武術的發展走向深感憂慮之際,傳統冷兵器格斗運動再次回歸人們的視野。并通過短兵、長兵運動的復興奠定了一定的社會基礎,為其日后的全面發展積聚力量。
近年來,日本劍道、歐洲擊劍、菲律賓短棍等兵格運動,不斷擴大其在中國的影響力。尤其是歐洲的冷兵器格斗運動HEMA(Historical European Martial Arts)在中國的崛起,更應該得到武術界的關注和研討。HEMA是歐洲冷兵器時代存在過的一種“傳統”冷兵器格斗技藝。后逐漸衰亡,自上世紀60年代起,一些冷兵器愛好者對它進行復興。時至今日,已建立起“服務遍布歐洲及北美的上百個區域性 HEMA 團體的國際性組織:歐洲歷史武技聯盟。[12]HEMA作為一種被復興的歐洲冷兵器格斗運動,在當今時代展現出極高的體育價值和文化吸引力。自傳入中國以來,受到國人的廣泛接受和認可,并迅速在上海和廣州等一線城市扎根立足,散發出驚人的生命力。
HEMA在中國的迅速崛起,日本劍道、歐洲擊劍、菲律賓短棍等運動在中國的快速發展,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冷兵器格斗的魅力和價值。作為古典武術的主體內容,傳統冷兵器格斗亦有不遜于他國冷兵器技藝的文化底蘊。在武術面臨整體失意的時代,傳統兵格運動應重新豎起文化自信,為中國武術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