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淵 石河子大學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1]。是為了進一步推動學校體育改革創新發展,旨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身體健康的法律法規。我國大學生的身體健康明顯下滑。目前大學生在平時課程安排的比較充實,空余的時間不夠,進行體育活動時,會出現對科學指導的缺失,和參加運動時動機受到阻礙的情況下,運動類APP是里面匯集了大量專業體育運動者、運動教練和體育技能、鍛煉概念和運動思路,大學生在學校參加鍛煉,不會被時間和場地的限制而不能鍛煉,為當代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帶來動力。
研究的理論意義,作為新鮮事物,運動類APP有著功能新穎并且知識豐富,親近大學生的特點,為大學生參加體育運動,體育知識技能學習提供便利。運動類APP在我國研發和開展時間不長,學者們對運動類APP研討并不是太多,為以后學者探索研究運動類APP提供理論基礎。
研究的實踐意義,通過研究運動類APP對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的影響,分析如何去增加高校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想法,提升大學生使用運動類APP加入體育鍛煉的樂趣,進一步的有效促成大學生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并為大學生長期主動堅持體育鍛煉打下基礎。
運動類APP對石河子大學學生體育生活方式影響為研究對象。
文獻資料法;問卷的設計、效度檢驗、信度檢驗、問卷的發放與回收;訪談法;數據統計法。
1.使用與不使用者認為運動類APP對體育活動是否有促進作用的認識比較
87.5%的同學認為運動類APP對自身的體育活動有促進作用,可以反映了大學生對APP的需要情況,有12.5%的同學認為沒有作用。可能對運動類APP新事物的認知了解程度低,或者沒有接觸過等因素。無論是使用者還是不使用者大多數同學都認為運動類APP對參與體育活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顯現出在我們參與體育活動時運動類APP對我們有幫助。
2.運動類APP對體育活動的運動量與負荷監控是否提供便利準確
調查發現超過一半以上的大學生認為運動類APP為參加體育活動提供了便利,很少一部分學生認為搞不清運動類APP是否為自己參加體育活動有便利情況。
3.使用與不使用者認為運動類APP對培養大學生體育運動習慣是否有促進作用的認識比較
使用運動類APP和不使用運動類APP結果對比發現,使用者認為運動類APP可以培養大學生體育運動習慣養成的認知遠遠大于不使用者。
4.使用者與不使用者認為運動類APP是否是大學生參加體育運動動力源泉的認識比較
在遠古時代,世界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就曾經是過:陽光、空氣、水和運動,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2]。對比使用者和不使用者,使用運動類APP的學生58.75%的學生認為體育活動的動力源泉來自于運動類APP。20%的學生認為運動APP不是動力源泉,21.25%不清楚。在不使用者學生中35%的學生認為是動力源泉,15%的學生認為不是,大多數的學生不理解,不使用運動類APP在參與體育活動時源泉動力不清楚,對自己的運動自我感覺沒有感想,而使用運動類APP的學生有很清楚的目標導向。
5.使用者與不使用者運動類APP對體育生活方式的影響比較現狀
互聯網背景下的體育生活方式優于傳統體育生活方式、傳統體育生活方式優于互聯網背景下體育生活方式、二者無區別,分別占總人數的66.875%、16.25%、16.875%,大部分學生認為互聯網背景下的體育生活方式優于傳統體育生活方式,傳統體育生活方式下運動的單一枯燥無味,死板。
1.大學生使用運動類APP的動機
大學大學生使用運動類APP的動機發現可以獲得:沒有理由、喜歡APP某一功能、學校體育課統一要求、隨大流、激勵自己、健身、消遣娛樂、好奇心、喜歡體育鍛煉、其他分別是18、32、27、22、37、31、14、6、16、1人,健身、激勵自己、是大部分大學生選擇運動類APP的主要動機。
2.大學生使用運動類APP的類型
使用頻繁的是微信運動和keep這兩個軟件,占總人數52.5%和51.25,其次使用頻繁的是虎撲跑步,使用人數占總數的 28.75%,選擇每日瑜伽占總數的 18.75%;悅動力和益動占比例為17.5%和12.5%,其他運動類APP選擇使用很少,全都低于總數的10%,例如悅跑圈、小米運動、Nike+Running。在設計問卷時是多選題,結果發現有一部分大學生選擇使用的運動類APP的種類超過一種無論使用哪一款軟件進行運動,都會給我們帶來身體和心理上的益處。
3.大學生使用運動類APP的途徑
大學生使用運動類APP主要途徑由同學推薦、手機預裝、網絡分享占總人數的38.75%、38.75%、38.75%,手機排行榜下載占總人數的40%,自己搜索關鍵詞占總人數35%,社交媒體、電視報刊、其他分別占總人數16.25%、7.5%、0%,大多數大學生獲得運動APP的來源不僅僅一種,但主要通過網絡手機的方式獲取。
4.大學生使用運動類APP的場所
大學生使用運動類APP參與體育活動主要選擇的是學校體育館,占到總人數的52.5%,其次是健身房,占總數的 45%;運動類APP的運動技能學習指導不會受因為場地限制,調查發現在寢室鍛煉的大學生也非常多占總比例的43.75%。寢室成為時效的運動場所的不二選擇,一大部分學生想進行專業指導,會選擇一些健身房,運動類APP可以有效結合實際進行補充和一些生疏的體育知識的學習。
5.大學生使用運動類APP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與頻率狀況調查
使用運動類APP和不適用運動類APP進行比較,大學生進行體育活動的時間長度有了明顯增加變化,在運動參與頻率上每周鍛煉1-2次的學生使用運動類APP的學生比不使用的學生增加了7.5%,每周鍛煉3-4次使用運動類APP的大學生多于不使用的大學生21.25%,每周進行5次鍛煉的大學生使用運動類APP的比不使用運動類APP 的學生增加5%,每周參加體育鍛煉不固定的大學生使用運動類APP的比不適用運動類APP的大學生減少35%。
1.大學生在使用和不使用運動類APP進行體育活動后是否有獲得感比較現狀調查
大學生使用運動類APP后獲得感很強和有獲得感的學生占總人數的67.5%,17.5%的大學生說不清,15%的學生沒有獲得感和非常沒有獲得感,沒有使用運動APP后進行鍛煉心理獲得不樂觀,63.75%的學生認為沒有獲得感,僅僅21.25%的學生感覺有獲得感,體育鍛煉后獲得感使用運動APP的大學生遠遠大于不使用運動APP的學生,運動APP對大學生心理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大學生在使用和不使用運動類APP進行體育活動后自信感受比較現狀
60%的學生認為在運動后有自信的感覺。而不使用的學生僅僅有17.5%認為在運動后有自信感覺,大部分學生在使用運動類APP后,自信獲得感很強,不使用者可能在鍛煉中不科學盲目的進行鍛煉,在運動后獲得感覺不強,自信感覺沒有。
1.運動類APP對體育活動產生認知影響結論
87.5%的學生認為使用運動類APP對自己體育鍛煉的養成有帶動作用。66.25%的學生認為運動類APP為參與體育活動提供便利。73.75%的學生認為使用運動類APP對大學生體育運動習慣的培養有促進作用。運動類APP的作用下參與體育活動遠遠大于傳統體育活動的參與人數,互聯網背景下的體育生活方式優越于傳統的體育生活方式。
2.運動類APP參與體育活動的行為方式影響結論
大學生使用運動類APP進行體育鍛煉,主要是激勵自己、減肥塑身、增強體質、興趣愛好,加入體育鍛煉場所主要是學校體育館,其次宿舍和健身房。使用運動類APP主要是keep、微信運動。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頻率和時間使用者明顯優越不使用者。使用運動類APP的大學生有規律的鍛煉習慣,并且運動結束與好友親人分享自己的運動獲得感。
3.運動類APP參與體育活動的心理現狀結論
參與體育鍛煉后獲得感使用運動APP的學生遠遠大于不使用運動APP的學生。運動類APP促進體育鍛煉在增加自信心方面尤為突出,使用運動類APP的學生自信心增強。自我效能方面,使用者和未使用者兩者有很大的不同點。使用運動類APP對體育鍛煉具有很大帶動作用,同時可以培養規律性、科學性、合理性的去進行體育活動,也是參加體育鍛煉動力源泉的重要一部分,而不使用者在運動后自我感覺幾乎沒有發生變化。
1.運動類APP對體育活動產生認知影響的建議
互聯網背景下體育生活方式優越與傳統體育生活方式,學校應設計適合本校體育環境的運動類APP來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社交和激勵鍛煉積極性。當代大學生體育活動如何高效的運動,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在自己鍛煉的同時帶入運動類APP的輔助進行鍛煉,去解決自己運動中的困惑。
2.運動類APP參與體育活動的行為方式影響建議
結合運動類APP的互動社交功能,學校配備專業指導教師線上線下為學生提供指導。不使用運動類APP的學生,高校可以依據本校學生自身情況合理規劃,在體育課程學習能否把運動類APP介入到課堂上來,為體育教學提供新的模式。大學生在利用運動類APP時根據自己運動軌跡,有效合理進行計劃,確定自己的運動計劃,充分的去利用運動APP內的方法手段,自己合理構造自己的鍛煉框架,同時恰當的分配自己的時間。
3.運動類APP參與體育活動的心理現狀的建議
通過運動類APP,在校內組織校園運動半小時的打卡活動,打造屬于本校特色體育課外活動,讓大學生感覺到動有所得,動有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