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朋 南昌工學院
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健康中國”理念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且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明確指出要建設體育強國、發展全民健身、增強人民體質,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對于全民健身的重要性。當前,我國環境污染、交通擁堵問題較多,嚴重制約著城市的發展模式向生態文明城市轉型,對此我國各城市需要在我國政策的引導下,堅持城市公園原生性的基本屬性、因地制宜發展城市公園休閑體育,在滿足人們多樣化體育運動需求的基礎上,使公共性、休閑性、原生性、便捷性和開放性等城市公園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第一,國外休閑體育研究歷史沿革。國外對于相關休閑體育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柏拉圖認為通過休閑活動可以完善自我進而統治社會,亞里士多德更是推崇休閑為“一切事物環繞的中心”。杰弗瑞·戈比在《你生命中的休閑》中指出,休閑是發展的基礎,休閑價值觀將使人們從改造世界逐步轉向改造自身,他在《21世級的休閑》該書中明確表述了,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休閑體育將對生產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第三,生態體育公園化導向。Ronald A.Kaiser.J.D.在《休閑、公園與運動中的責任和法律》一書中對公園、休閑運動的關系進行了分析。美國、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亞等國家公園是國民從事休閑體育活動的重要場所,城市公園為廣大市民在工作之余提供了很好的放松休閑場所,美國的紐約中央公園、美國主題公園,英國的倫敦海德公園以及澳大利亞的悉尼奧林匹公園等深受人們的喜愛。
早在春秋時期,由于齊國經濟發展較好,物質充盈,蹴鞠、圍棋等休閑體育活動已開始盛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遷,到了唐宋時期體育休閑活動種類更加豐富,馬球、投壺、龍舟競賽等活動相繼產生。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宋朝的體育運動種類多達幾十種,同時還出現了多種節慶體育活動,如踏青、登高、打秋千等。休閑體育研究的興起跟社會背景和政策導向是密切相關的,1995年出臺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將全民健身作為我國一項基本戰略進行闡述,極大地刺激了相關科研的開展。單鳳霞(2019)在《生態文明視域下我國城市休閑體育發展研究—以杭州、武漢、成都為例》,對城市休閑體育理論、實踐進行了調查,并對城市休閑體育的供遞系統、基本理念、發展路徑進行了相關研究。鄧文平、高曉薇(2018)在《休閑體育區域建設與城市發展的關系研究》提出了城市公園休閑區可以完善城市功能;夏志翔、叢偉(2020)以綿陽市富樂山公園為例解析了中等城市公園休閑體育的特征;潘先紅(2018)以鹽城市城市公園為例,對城市公園的市民休閑滿意度進行了分析;吳春燕(2020)以濟南英雄山公園為例,對大眾休閑體育文化生態的形成進行了研究[1]。
以湖北省武漢市、浙江省杭州市等為主研對象,通過實地走訪考查、訪談和問卷調研的方式,了解休閑體育在城市公園中的開展現狀,對于城市公園建設現狀而言,發現城市公園綠地出現外擴現象,城市中心區和舊城區公園綠地減少,體育場地數量少、場地資源分配不均,場地利用補充,居民參與休閑體育健身的意識不強。對于城市空間建設而言,當前城市存在無序開發、自然和人文環境被破壞,各方面規劃工作管控力度不強,城市公園休閑體育項目和活動開展缺乏有利條件。
制約因素:第一,自然環境:當前城市的高速發展,導致自然環境被破壞,人們休閑體育活動范圍逐漸萎縮,公園的原生性被破壞等;第二,活動開展組織,市民參與積極性不高、活動開展受到限制,且政府經費的投入較少,活動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高。第三,消費結構和基礎設施結構,據調查發現,當前市民休閑體育消費主要在購買運動服裝、運動器械、觀看體育賽事上,在體育活動參與、社區健身、公園廣場等面積場地上的消費較少。且城市基礎設施場地不足、體育管理者較少、居民休閑意識不強、基礎設施還無法滿足居民的需求。
發展優勢:基于《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戰略要求,國務院常務會出臺了關于加快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等相關政策,且各地市政府全力倡導打造公園城市、森林城市、健康城市,在此新形勢下,人們健康意識提高,且各地域特色優勢顯著、地理環境資源豐富,需要根據時代發展需求重新定位和建設生態城市公園與休閑體育[2]。
理念是行動實施的先導,我國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新的發展鏈,為城市建設指明了方向,為了更好的加快城市轉型、恢復城市生態,保持城市健康與活力,需要城市充分利用休閑體育發展形勢,推動城市休閑體育的發展。城市公園的規劃設計盡可能的結合自然資源,因勢而行,建造生態性城市公園,把生態城市公園的建造定位為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新名片,讓市民體驗休閑樂趣、體驗人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同時培養市民的環保意識。一方面,需要重視休閑體育規劃設計,通過理念創新、項目創新、業態創新、技術創新等,保證城市休閑體育具有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另一方面,還需要充分挖掘休閑體育發展過程中的資源、空間、群體、文化形態等各要素,補齊短板,促使休閑體育協調發展。且城市休閑體育發展需要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作為核心理念,以此創新休閑體育開發模式,形成綠色開發模式和綠色發展機制。另外,在進行城市公園體育建設時應該以運動健康為中心,充分考慮區域居民的休閑需要和體育運動需求,確保城市公園的服務主體應該是廣大城市居民。在明確主體的基礎上,實現休閑體育公共服務的平等、開放,打造15分鐘休閑體育圈,讓每一個居民都可享受到休閑體育服務。以此保證公園體育場地設施的供應應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水平的需求,同時提高城市公園項目開展的趣味性、觀賞性、多樣性,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首先,堅持綠色、環保、生態的開發模式,在保護的基礎上,加強綠色休閑體育環境和空間建設力度,創建生態體驗型、綠色環保性的項目,比如,杭州通過打造西山游道,為居民提供可以休閑觀光、野營娛樂、健身運動多種生態項目,為城市居民和外來游客提供了休閑體育的地方。且武漢利用后官湖修建了郊野綠道,打造四湖沿岸線,東湖風景區創建了休閑健身項目,激發全民參與休閑體育興趣的同時,也可以聯合生態區、公園、小游園、綠地等,構建了層級綠化體系。其次,動員全民綠色參與。第一,低碳出行,推行公共交通、自行車、徒步的綠色生態方式,踐行低碳環保理念,比如,杭州推行的共享單車;第二,低碳消費,減少休閑體育一次性產品、精包裝產品、電子產品的使用;第三,低碳環保宣傳教育,利用休閑體育項目加強公益環保宣傳,通過綠色空間標識,開展綠色環保宣傳活動,以此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最后,形成綠色發展機制。通過打造綠色休閑健身基地、綠色建筑、綠色交通設施綠色識別機制,對休閑體育項目進行認證;通過綠色休閑體育監管,加強對生態保護區和生態脆弱區的休閑體育項目范圍限制、場地限制、類型限制[4]。
首先,實現供給部門的責任均等。政府部門、社會非營利組織、盈利企業需要充分利用休閑體育空間和環境、設施和場地、組織和服務,為群眾提供多樣化的休閑體育公共服務。比如,休閑體育產品和服務,非營利組織需要為群眾提供特殊會員資格、免費開放等,私營企業對于一些產品和服務可以采取收費方法。其次,利用有利的資源和環境創建賽事平臺,比如,可以依托杭州、湖南等城市的山、水資源,舉行自行車騎行、汽車越野、漂流、劃艇、滑翔傘等運動休閑型賽事,或者打造山步道、水上樂園等賽事項目。對于杭州的江河湖海等自然資源,可舉辦杭州西湖名校賽艇挑戰賽、錢塘江沖浪挑戰賽、女子馬拉松、西湖單車文化節、錢塘江橫渡活動、綠道健身走等。對于武漢市可以舉辦渡江節、國際賽馬節、登山節、龍舟友誼賽等,對于成都可以將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進行結合,舉辦都江堰漂流節、雙遺馬拉松、龍舟公開賽等。最后,推進城市休閑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通過各種休閑體育比賽的開展,增加對城市公園的投入,完善城市公園的器材設施,豐富城市公園可開展的休閑體育項目。
依托城市公園的自然環境,因地制宜、科學有序的組織并開展相關民族休閑體育活動,在打造民族傳統特色體育項目的基礎上,確保體育運動健康發展,最終在社會區域范圍內形成傳承和保護民族傳統休息體育文化浪潮。并在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上加強公園的建設,利用當地特色人文、歷史、自然環境,因勢利導對市民開展具有風土特色的休閑體育運動,促使人們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進而真正實現公園體育化,體育公園化。另外,為了更好的改善市民生活、居住休閑環境,需要利用民族地區豐富的資源,加強民族文化保護,通過保護和開發市井文化、區域特色傳統文化,對傳統休閑體育活動進行推廣。此外,還需要利用原生態空間,將傳統休閑體育文化和城市已有的體育文化、物資空間等進行結合,以此推動民族傳統休閑體育可持續發展[5]。
總之,本研究通過對“生態城市公園”“休閑體育”的開展進行研究,豐富了國內在此學術方面的觀點及策略,并從生態文明的視角出發,在把握公園的公共性、休閑性、綠色性、健康特點的基礎上,促使公園和體育的生態、休閑、健康和互動性功能緊密結合,提高公園的原生性,塑造城市形象。且舉辦特色化的公園體育活動,讓市民在參與體育休閑活動的過程、感悟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同時促進和完善城市生態公園的發展,最終在全民健身、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發展中,培養市民的環境意識和終身體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