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技師學院
公眾參與政府績效管理屬于知識共享的結果,也是持續性判斷的標準。需要秉承科學發展觀的主要思想,形成一個閉回路的管理過程,明白自身需要做什么?可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樣的問題?實踐中達到何種程度?在持續性的基礎上,解決復雜的公共問題,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
公眾參與政府績效管理主要聚焦了公眾參與的有效性問題。從沈陽開展“市民評議政府”活動呈現到大家的視野當中之后。充分地體現了政府績效管理開始從“控制取向”建設路徑向著“治理取向”的方向實施延伸。從本質上看,就是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下,不斷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水平需要[1]。建立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也成為企業和群眾評判的標準。首先,公眾參與績效評價的方式,很容易被看成是種“掐頭去尾”的參與方式,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導致績效信息供給者處于被動的狀態[2]。其次,對于一些事業單位來說,存在壟斷政府績效評價的管理的權利。就算是公眾得到了一定的參與性,但是還是缺少話語權,甚至還會出現效能感不足的問題。最后,大部分的活動都是公眾配合演出的方式,體現了“運動式”的特征。尤其是在碎片化和信息化的社會當中,如果不能立足基礎,那么就很難得出正確的響應。
在這里主要是先對前人的研究實施很好地整合和分析。并主要針對“公眾參與政府績效管理的可持續性”的相關內容提出了以下的幾個思考問題。首先,主要是思考公眾參與政府績效管理的可持續性的價值?其次,評判標準如何?影響因素如何?優化措施如何?在這里主要使用知網檢索的方式,對“公民調查”“萬人評議政府”“公眾參與績效預算”等相關的內容實施了有效的分析,在這里可以看到,截至2020年的9月,存在得到4 082 條數,并對這部分內容實施了篩選和優化[3]。
在以上的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開始分析以上幾個需要探究的邏輯思維。在對公眾參與政府績效管理的角色實施定位的時候,主要可以分為以下的幾個演變的歷程。第一,屬于“信息接收者”的角色部分。第二,屬于“信息供給者”的角色部分。第三,屬于“顧客”的角色部分。第四,屬于“合作伙伴”的角色部分。如果從事業單位的角度看,說明了公眾參與政府績效管理以往單一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于現代化的發展,正在從單一的方向向著多元化的視角實施延伸[4]。從這里可以看到,所謂的公眾就是信息的接受者,公眾是事業單位績效信息的消費者,也是宣傳者。只有加大事業單位的信任與認同,才可以滿足現代化的發展需要。公眾屬于信息供給者的一部分,也是參與績效管理數據的重要基礎環節。在公眾的基礎調查中,可以是調查問卷的方式,也可以是信息接收的方式。不管是哪一個方式,都保持了事業單位內部效率的提高。此時,可以看到,公眾在事業單位的政策情景中,缺少一定的認知,但是可以提出創新性的觀點,事業單位也可以結合公眾的偏好進行有效的把握。因此,一方面減少了資源的浪費問題,另外一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了組織的效率性建設。之后,還可以結合評價的情況,提高內部控制基礎,加大公共服務的質量,保持績效性的發展和有效延伸。如果將公眾看成是“顧客”,那么就需要在政府公共服務的基礎上,保持最為直接的發言權。在事業單位的公眾公共服務調查中,需要在從體驗服務內容,期望服務內容,需求服務內容,質量評價服務內容,態度服務內容,滿意度服務內容等實施有效的延伸[5]。公眾參與的方式可以促進效率的提升,合理的分配資源。從“合作伙伴”的視角看,需要在多元主體共治的基礎上,將技術、資源、時間有機地結合起來。此時,公眾在什么樣是好的事業單位上就會具備話語權,并提升生產績效。
從本質上看,公民參與的方式中,主要包含了以下的幾個標準:首先,是自愿參與的標準;其次,是有效性的標準;最后,具有可持續性的判斷標準。
第一,法律與制度。公眾持續參與事業單位的績效管理,就需要法律與制度作為穩定器。不管是內容上還是方式上,建設的途徑上,都需要在公開參與的視野下,保持合理的制度與規范化。需要在價值定位和目標預設的基礎上,將政府的績效管理體現出來,以促進消費者在事業單位中的主體地位。保持合理的制度設計的同時,還可以保持績效合作的運作設計過程。一方面需要保持全程有效的互動性,另外一方面需要規定公眾與政府的義務中,保持配套的制度建設。實踐中,公眾對自己權利的認知程度不足,缺少深度,處于被動的局面。對于事業單位來說,更加依賴政策,公眾開展的隨意性較強。第二,文化與價值。此時,需要在管理目標建設的基礎上,保持“理性—積極性”的文化模式建設[6]。在大部分的事業單位中,績效考核沒有大規模的使用文化模式。在全程化的基礎上,需要在生產者和消費者評價者的基礎上,保持合理的績效管理形式,保持良好的開放性建設。需要在績效觀念上就存在“顧客導向”等的內容思想。在多云文化的引導下就可以解決公眾對事業單位的“無原則依賴”思想,事業單位還可以公開公正對公眾的批評進行接受。“萬人評議政府”等經典的績效管理方式中,進行使用了橫向的問責,并沒有給予公眾更多的延伸空間。首先,需要處理好傳統和現代文化之間關系,向著參與合作型的方向實施延伸;其次,需要在創造性的基礎上,向著文化學習、共享的方向是實施發展[7];最后,需要上下一心,達成績效觀念,實現統一的文化家建設。
第一,信息不對稱。從現實參與的視角看,不僅需要保持整體的過程建設,還需要保持知識的完整性。此時,在水平模糊化的藝術性模式的基礎上,很難真實地反映出公眾和績效的信息訴求。如缺乏足夠的績效信息,公眾群體內個體掌握的信息偏低,情感的判斷又缺少局限性。此時,就需要事業單位,首先,在制度的層面上建立公開績效信息機制,保持客觀與全面性;其次,需要在績效評價的基礎上,保持用詞的精確性,提高信息處理的能力;最后,代表性與權力配置問題。對于評價者來說,不僅需要保持性別、年齡、職業等內容的平衡性,還需要減少客觀邏輯上的偏差。公眾參與大部分都是事業單位進行主導的,公眾參與的方式存在一定的限制性。為了將公眾參與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首先,需要以人民為中心,務實基礎,從內部控制向外部責任實施轉變。其次,需要以法律保障為基礎,明確績效評價的配置原則,保持機制的建設和分享性。最后,需要在技術方式上,解決技術上存在的問題。
第一,事業單位官員的態度傾向。對于事業單位基層官員來說,對于公眾參與存在一種錯誤的認知,并且對于動機還處于懷疑的態度,經常追求一些不實際的東西,很難實現邏輯思維的內化。此時,事業單位的基層官員需要認識到公眾對政府績效的張力,將張力轉化為實際的行動。第二,公眾的參與意愿與能力。需要轉化“憤世嫉俗”的情感。并且績效管理具有明顯的技術特征,需要加強對事業單位基層官員的培訓,提高績效領導力度,提高社會偏好認知[8]。其次,需要加大公眾參與能力培養,培養的過程中,需要關注整體和全面性。
隨著社會的進步,公眾參與政府績效管理的可持續性建設的路徑中,需要事業單位秉承科學發展觀的主要思想,保持全過程參與性和意愿性、有效性感情維度。從“顧客”角度入手,引導公眾維護自身“權益”。在雙向互動中,發自內心地轉變對公眾參與的態度,在實踐情境中找到答案。因此需要在知識密集型組織的視野下,建立知識共享學習基礎,獲得參與的持續動力。公眾參與政府績效管理的有效性應該更多的傾向公眾的理性認知,只有完成角色塑造,才可以加大合作性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