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凌
(金陵科技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9)
隨著“創業型經濟”發展不斷深入,大學社會服務職能的發揮顯得尤為重要,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背景下,服務地方經濟的應用型的本科高校應把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到關系學校生死存亡的戰略高度來思考[1],更應該抓出歷史機遇,大力培養創業型人才、發展創新創業教育,優化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
知識產權制度是開發和利用知識資源的基本制度,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國家實施科技創新戰略的大背景下,要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知識產權輸出。能體現大學教師與學生創業的特點和優勢的就是教師和學生的自主知識產權,即基于教師與學生創造性智力勞動產生的作品、軟件、商標、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成果而產生的權利。在當今的創業過程中,知識產權因素起到獨特的作用,雖然有形財產的基礎作用不可缺少,但僅有有形財產的創業只是傳統的方式,可能大量耗用資源和能源。在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轉型的要求下,知識產權是創業的核心要素。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師和學生的科學研究成果標志設計應該產權化、市場化,并運用到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之中。有了知識產權的支撐,教師和學生才能更好地創業。
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將知識產權產出作為評價教師科研業績的核心要素,將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知識產權的能力和效果作為評價教學業績的重要指標,將學生創造和運用知識產權的能力作為衡量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準[2]。不同專業、學科可以分別創造出相應的知識產權,建立起有差別的知識產權評價體系。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可以創造出著作權、商標權、經營信息類的商業秘密權等,理工、農林類學科可以創造專利權、植物新品種權、技術秘密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等。主題好、體現正能量的小說、音樂、戲劇等文藝作品,就要謀劃如何傳播,充分行使復制權、發行權、表演權、放映權、廣播權等著作權;設計了商業標志和產品的外觀設計,就可以與相關企業商談運用事宜;有了發明和實用新型,就可以轉讓專利申請權,也可以通過專利申請獲得專利權,獲得專利權后就應考慮專利實施問題;有了植物新品種被授予品種權后,就要考慮運用于農業生產中,提升農業生產質量。如果具有實施知識產權條件的,就可以直接運用。如果學校師生不具備實施知識產權條件,就應通過知識產權許可、轉讓、集中管理的方式加以運用。應用型本科高校要對創業的學生進行知識產權創造、運用、管理和保護能力的教育,知識產權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基礎和支點。
應用型本科院校要結合自身實際,建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載體,給予場地、人員、設施、經費等相關支持,明確職責和制度,并且要制定中長期戰略規劃,有序推進學校的創新創業工作;給予學院在創新創業上更多的自主權,對學生進行卓有成效的創新創業教育,并將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合一、課堂教學與專業實習合一、實訓基地與創業實踐合一[3];強調專業引領地方產業,而不是跟隨地方的企業和產業發展不斷地擴展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載體,形成產業化人才培養和創業平臺的地方社會服務體系。
以創新為核心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通過項目申報書的撰寫、項目申報的公開答辯、公平公開的評審和立項來確定實施的項目,進一步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活動和熱情。應用型本科高校要按照教育部“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的有關文件精神,通過制定相應的管理文件,針對二年級和三年級的大學生進行分類指導。學校通過大學生自主申報,讓相關專業的教師作為指導教師,每年遴選一批較為優秀的創新項目,進行一定經費的資助。項目化的運作可以將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熱情充分激發出來,效果更加顯著。培訓創新創業項目首先要規范化,可通過為學生提供范本的形式,規范材料的書寫和輔導;其次要注意對項目進行分層分類,通過學生個人、小組、班級、社團等多種形式來參與到項目中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對學生的申請進行分層分類,保持項目申報的平衡性;最后要加強指導教師對項目的全過程指導力度,覆蓋項目的每一個環節,使得大學生的能力得到實質提升。高校應以遵循“興趣馭動、自主實驗、重在過程”為原則,讓大學生參與和真實體驗科學創造、研究與實踐的過程,兼顧“研究成果”,培養大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創新活力,使其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確保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切實得到提高。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創新創業教師隊伍是對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保障,優秀的教學隊伍是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保證。學校要外引內培,加大創新創業教師的培養力度,構建理論、實踐、探究三位一體的專業教師團隊。高校首先應在有創業能力和創業經驗的教師中進行遴選,把握好選人關;其次,對選出來的創新創業的教師要提升其教學水平和能力,進行業務培訓,把握好教學關;最后,要聘請一批有實踐經驗的產業導師,通過創業講座和沙龍的形式,與創新創業大學生充分互動,真正給予他們指導和幫助。
應用型本科高校在進行校內創新創業教育的同時,還要結合地方的產業和企業,為大學生提供實習和實踐的機會,通過建設一批創業校企合作基地,聘請一批企業的創業導師,直接指導學生進行創業,將創業知識和創業實踐相結合,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讓大學生了解創新創業的內涵不僅是企業的創立,還包括綜合創業能力的提升和崗位創業,應用型本科高校要進一步利用社會資源,通過校外創業校企合作基地,將創業教育的范圍進行拓展,運用校外實踐、基層宣講、社區服務等多種形式,提升創業教育的水平和影響力。同時,通過校外創業渠道的構建,也能進一步增強應用型本科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成色和底色。
應用型本科高校要堅持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分類培養,分層推進,根據大學生專業類型、創業能力和意愿的差別進行分班培養,在普適型創業班級培養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對二、三年級的大學生的知識能力、創業基礎等方面的評估,把評估結果比較優秀的一部分學生單獨編班,開辦大學生創業教育實驗班,集中資源進行培養,這樣可以顯著提升創業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提高培養的效率。
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目標的確定上,高校要結合地方產業和經濟的發展的需要,以需求為導向,知行合一。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中應納入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創新創業課程體系要科學合理,分層分類進行人才培養,并加大實踐課程的比重,達到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目標。
教師首先要具備扎實的知識基礎,掌握創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課程設置上開設創業學、創業管理學、創意與策劃、創業項目評估、創業案例研究等相關課程,通過案例教學和問題研討的模式,提升學生解決創業中出現問題的能力。創業模擬實訓主要是開展創業實務的模擬和技能培訓,包含實訓課程、專題講座、學科競賽、創業體驗等,通過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訓,規范大學生的創業行為,提升創業的實務能力。創業實崗實踐就是在創業校企合作基地,在創業導師的指導下進行以實際創業為內容的創業實踐,積累創業的經驗,提升創業的實戰水平,并通過撰寫創業實踐報告的形式來獲取學分。
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大學生創業人才培養中,要結合地方產業和企業發展實際,從企業中聘請一批創業經驗豐富和有一定的理論知識的人才擔任校外創業導師,通過工作崗位的具體實踐,提高工作能力和創業水平,并通過與企業家的交流互動,增強自己的創業能力,提升就業競爭力,完成人才培養的目標。
創業班的創業教育應指導學生進行有效實踐,將創新創業成果及時發布,并遴選優秀的創業團隊進行創業實踐,形成鼓勵創新、崇尚創業的校園文化氛圍,大學通過多種形式鼓勵大學生積極進行各種創業實踐,必將產生一批大學生的創業典型,他們通過創業奮斗會取得豐碩的創業成果,也為學校的創業教育積累經驗。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常態下,結合應用型高校實際,建設具有創新創業特質的高校,應重點做到以下幾點:
學校要培育企業家精神重點要具備四種意識:
1.市場意識
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多為地方院校,其發展必須主動對接社會需求,學校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去了解社會需求、政府的需求,要主動對接這種需求,積極面向市場需求來培養人才。從科學研究角度而言,學校要更加積極地面向社會需求、解決現實問題,人才培養模式也要緊密結合社會需求。
2.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意味著勇敢、冒險。勇敢地進取、積極地冒險,學校不能墨守成規。大學生通過個體生命的內在體驗,具備了一種特殊的經驗。將這種體驗融入創新創業過程中,通過體驗、感受、思索,可以達到對創新的自我感悟、自我認知以及自我升華的內化效果,讓創新意識成為自覺的行動[4]。
3.效益意識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術成果作為一種資源,轉化成資本需要考慮回報,市場機制下的資源配置又具有很強的競爭性,這就意味著,學校從國家創新體系部門接受任務及相應的資源后,必須以最低的投入產出比完成任務,應用型本科高校必須適應這樣一種競爭性的機制。這就要求在學術生產的內部流程上,著力激發基層學術組織的創新活動。
應用型本科高校要引導教師轉型,鼓勵教師向創業型轉變,同時要培育創業的專家團隊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專業的創業孵化中心。高校的創業孵化中心需要配備專業的團隊。有些國外的高校設立了這樣的團隊,里面有律師,有會計師,有從事金融、市場營銷等行業的人士。一個專業的團隊,相當于一個風險投資公司。學校可通過設立這樣的機構,自行孵化優秀成果。基于此,學校要制定相應的政策,在知識轉移、學術創業、知識資本化等方面培育更多的中介組織和專業組織,助力學校的創新創業事業的發展和進步。
總之,構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可取得良好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效果,并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一定理論和實踐基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