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萍 戴征俊
(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 江西南昌 330000)
21世紀,體育領域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需要順應時代的潮流,做到推陳出新、轉型升級。在此背景下,體育傳統學校對青少年運動員的教育,不能停留在過去,需要重視文化教育的作用和價值。筆者走訪了南昌市10所體育傳統項目學校,以體育單招考試為基礎,以繼續深造考取大學為目標,向學生運動員發放問卷,與教練、學生運動員深入交流,并走訪專家,以此了解近年來南昌市體育傳統學校學生運動員文化教育的現狀[1]。近年來,在單招考試中文化分的占比逐漸提升,成為拉開差距和學校錄取的關鍵,文化課的學習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但近60%體育傳統學校的認識不到位,導致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水平層次不齊,相對普通生差距較大,特別是在重點中學,文化水平低逐漸成為單招考試失利的主要原因。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水平低下,不僅無法提高運動競賽成績,而且無法保證今后的升學,阻礙自身的長效進步和未來發展。
文化教育的缺失,影響青少年運動員的運動競技水平。實際上,文化教育的涉及范圍廣泛,可以培養青少年運動員的多種能力,包括邏輯思維、分析推理、時機判斷等。因此,文化教育可以起到輔助作用,與運動訓練可以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可以有效促進青少年運動員的創造力與理解教練意圖的能力等,實現智力和體力的雙向兼容。在此情況下,體育傳統學校的文化教育不到位,直接影響青少年運動員的運動競技水平。
文化教育的缺失,影響青少年運動員的體育壽命。這里的體育壽命不單指競技運動壽命,還指今后的自我訓練、指導比賽等體育行為壽命。客觀來看,運動員的運動壽命比較短暫,包括開發期、成長期、巔峰期、衰退期4個時期。后期多以指導運動訓練、競賽為主[2]。因此,青少年運動員只有具備良好的文化素質,才能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不斷延緩體育壽命。
文化教育的缺失極大地影響了青少年運動員的升學深造。青少年運動員必須與時俱進,否則將被時代所拋棄,無法延續良好的運動生涯。近幾年,各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招生和體育院校單招運動員對文化成績的要求逐步提升。據筆者統計,近5年師范類高校單招文化分均在260分以上,專業體育院校230分以上,6所教育部直屬師范類院校甚至達到300分以上。在此情況下,提高自身文化修養,提高學習文化分數成為體育傳統學校體育生的當務之急。
3.1.1 運動目標功利
當前,體育傳統學校開展文化教育,存在運動目標功利化的問題。客觀來看,體育傳統學校無法保持文化教育和運動訓練的平衡,過于強調比賽成績,導致二者之間存在沖突。在此情況下,青少年運動員的觀念產生偏移,忽視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無法實現自身的全面成長。實際上,隨著現代教育的深入。體育行業對青少年運動員的要求正在發生變化,不再一味關注競技水平,而是關注綜合能力。因此,體育傳統學校的運動目標功利化,無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運動員,不符合新時期的需要,進而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態勢和未來前景。
3.1.2 課程脫離現實
當前,很多體育傳統學校開展文化教育并未針對性地設置課程,與現實情況脫離[3]。具體來看,這些學校的文化課程要求體育生與普通學生一起上,多數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基礎非常薄弱,進度和要求卻與其他學生相同,未根據高水平招生及單招大綱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并且,部分青少年運動員已經形成習慣,很難適應普通文化教育,缺乏學習的耐心、信心和決心,畏難、避學現象比比皆是。而且青少年運動員被運動訓練搶占大部分精力,學習時間受到嚴重的擠壓,直接影響文化教育的成效。
3.1.3 體制限制
當前,體育傳統學校開展文化教育,存在體制限制的問題。具體來看,很多體育傳統學校沒有建立考核和評價機制,無法掌握文化教育的情況;也沒有建立監督和反饋機制,無法保證文化教育的成效。在此情況下,青少年運動員只要運動訓練表現優秀,既可正常畢業。由此可見,文化教育缺少長效、合理的機制,無法提高青少年運動員的重視,很難產生積極影響和正向作用[4]。當前,這些體育傳統學校的模式,考核和評價沒有參考性,監督和反饋沒有借鑒性,不契合時代和社會的要求,制約青少年運動員的成長和進步,需要得到修正和改進,否則將阻礙體育行業的持續性發展。
3.2.1 制度的因素
體育傳統學校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存在政治色彩,缺少多元化和多樣化。客觀來看,地方政府針對青少年運動員制定的一系列優待政策,目的是保證競技體育的人才儲備。但是,這種方式破壞文化教育的生存土壤,重視政績、輕視教育,導致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素養缺失,不利于其長期發展和綜合進步。
3.2.2 教育的因素
體育傳統學校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受限于傳統的模式,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和價值。一方面,文化教育的師資隊伍不健全,教師缺乏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沒有尊重青少年運動員的主體地位,整體教育質量不高。在此情況下,文化教育過于被動,存在很強的制約性。另一方面,教師采用機械式、填鴨式的教育方式,無法滿足青少年運動員的個性需要和學習訴求,很難吸引注意力,導致文化教育收效甚微。
3.2.3 個人的因素
體育傳統學習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教育,缺少青少年運動員的支持和認可,缺少學習氛圍和情境。青少年運動員的認識和想法不成熟,一旦缺乏正確的引導和鼓勵,很容易走上歧路。家長和教練員將比賽放在核心位置,不關注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素養和人格修養[5],在此情況下,青少年運動員的學習落后,無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具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逐漸失去學習的動力和信心。
體育傳統學校應該更新文化教育的觀念,提高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素質。由上文可知,很多體育傳統學校的思想偏移,制約文化教育的成效。因此,體育傳統學校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不僅提高青少年運動員的運動能力,而且增加青少年運動員的知識儲備,培養更加優秀的體育人才。一方面,體育傳統學校應該完善課程設備,保證運動訓練和文化教育的和諧,實現勞逸結合的效果。另一方面,體育傳統學校應該增加課程內容,適當開設文化課程,有針對性地制訂專業方案。在此情況下,青少年運動員可以提高自我認知、自我調節的能力,做出符合自身情況的最優選擇。
體育傳統學校應該加強師資隊伍的能力,提高文化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作為文化教育的引導者,教師的作用和價值愈發凸顯[6]。因此,體育傳統學校應該建立激勵和獎懲機制,給予表現良好的教師更多獎金支持和晉升機會,提高教師的責任心和成就感,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化教育中,從而增強文化教育的能動性。
體育傳統學校應該營造學訓結合的氛圍,激發青少年運動員的興趣和熱情。首先,體育傳統學校可以做好宣傳和倡導,增加文化教育的接受度和認可度,潛移默化間提高青少年運動員的學習意識。其次,體育傳統學校可以改革管理制度,合理調整學習和訓練的比例,促進二者的融合和發展,有效緩解青少年運動員的疲勞、緊張[7]。最后,體育傳統學校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提高運動訓練的科學化,提高運動訓練的效率,最大限度地節約時間,保證文化教育的開展。
體育傳統學校青少年運動員文化教育的缺失,影響青少年運動員的運動競技水平、體育壽命、升學深造。當前,體育傳統學校受限于制度、教育、個人3個因素,存在目標功利、課程脫離現實、體制限制的問題,具有很強的消極影響和反面作用。因此,體育傳統學校必須行動起來,更新文化教育的觀念、加強師資隊伍的能力、營造學訓結合的氛圍,才能保證文化教育的有效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