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爭春 于鑫鑫 鄒蕾
(沈陽大學體育學院 遼寧沈陽 110044)
體育教育專業“雙向互通”培養模式是應用型人才通過實踐能力的提高從而能夠產生的一種最優的教育方式。這種模式,能夠在實現學校與學校的合作方式的基礎上更好地推進學校和企業、學校與競技體校等更多合作模式。同時,體育教育專業的轉型發展還必須始終堅持以培養人才為目標的專業定位,以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為頂層設計,憑借改革培養方案為途徑,以改革實踐環節作為突破口,促進體育教育專業的轉型發展。
該文研究了遼寧省6所院校的培養目標。大部分院校基本都將大力發展和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學校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來發展學生自身的實踐能力,使學生能將學習和掌握的專業知識學以致用,更好地在實踐中發揮作用。高等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向是“一專多能”。因此,這6所院校的體育教育專業的實踐環節設置,都較為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1]。
目前,從各個學校對于實踐環節的安排上看,各個院校在實踐環節的類型和具體實施步驟上會有細微的差別,主要實踐環節設計包括教育實習、去學校觀摩、參與區教研員組織的會議活動等在內的十幾類活動。這些實踐環節分別安排在大學期間的每個學期期末,貫穿大學4年。值得特別肯定的是,在師范類院校中出現一種新的教育方式——“小學期”教師教育綜合實踐課程。它顯著提高了學生在每個階段應達到實踐能力的程度。例如,沈陽師范大學的學生在前3年都會進行小學階段實習教學,而在大四學期則直接進入教師平臺進行實踐,這對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是一種創新性嘗試,這種體育教育專業培養模式值得總結和借鑒。
各個高校均會擴大實習渠道,以校校合作、訂單培養等形式,完成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基本目標,與此同時學校聘請更多的各個行業的名師、體育管理人才、指導專家相繼走進高校,與學生進行講座、學術及技術交流,將專家、學者等優秀人才引入學校之中,擴展豐富了教學內容,開闊了學生視野,提升了培養質量。例如,沈陽大學與沈陽部分區教育局簽訂“共建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合作框架協議,共建單位為學生配備相應的指導教師;沈陽大學與沈河區簽訂了實習、實訓協議,共同建立學校俱樂部培養、校外實習基地,形成以“實訓室+基地”為平臺的實踐教學體系。
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就業針對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和中等階段教育,為學校體育培養了大量的體育教師專門性人才。這些學生從業后主要從事學校體育教學、學校社團及大課間等各種文體工作,還包括競賽后備人才隊伍訓練、體育興趣培養等方面的工作。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上,實施“3+1”的人才培養方案,即前3年進行專業知識系統學習,最后1年進入教師教育課程。也可根據院校類型設計不同的培養模式,采取集散共促的教育模式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實際、切實地了解基礎教育學校體育實際的情況,讓學生做到入崗即能上崗、入職既能履職,直接成為有教育經驗的教師,直接達到學校、俱樂部等單位的人才需求標準和崗位要求,實現校企合作的雙向互利共贏,長久可持續發展。
“雙向合作互通模式”,即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是為了讓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體育教師的上課實況,所以實踐形式趨向仿真教學。可以聘請專家走進高校,講解各種實踐環節,作示范課。學生也可以進入實訓基地學校,鍛煉適應課堂、講課的能力。教師講得要清楚,示范要規范精彩,使學生面向基礎教育拿出手、沉下心、用得上、呆得住,將學生培養成為“能力強、有專長、多面手”的搶手應用型人才,讓學生不僅是“成手”,還是業務精通、有所專長的“高手”,讓學校、俱樂部等用人機構樂于招納,爭于招納,打開院校體育教育專業的就業渠道,持續不斷為市場提供高質量人才。
采取“校企互惠互通模式”,可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聘請社會專業“高手”走進學校、走進課堂(或優秀錄像資料),真正使學生從實踐中學習更多課本以外的知識,例如,體能訓練、裁判學習、執裁能力等方面的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拓展學生的視野。實施“雙師、雙課”互通方式是實現校企互惠互通的較好辦法之一。“雙師”是指一門課程聘請2個教師完成,學校教師與社會各專業“高手”共同完成,“雙課”按“一節理論一節實踐課”的比重,強化專業實踐環節的比重,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實施“雙師、雙課”互通方式要不局限于現今學校人才培養的傳統模式,并且從加強實踐性、專業性、就業的全面性、靈活性入手。各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應該調整人才培養在各個環節在人力、物力上的支出和投入,為培養全方位的體育教育人才及轉型發展需求做好全方位保障。
體育教育主要為中小學培養體育教師人才。《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指出,大中小學校要在廣泛開展校內競賽活動基礎上建設學校代表隊,參加區域內乃至全國聯賽,獲得較好成績的學校,相關管理部門在教師培訓等方面可以給予側重,并鼓勵建設足、籃、排等項目校園高水平運動隊[2]。因此,培養能力強的、能訓練的教練人才,也是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之一[3,4]。
體育教育專業在實踐環節之中,通常會將學分安排在16~33學分之間,將學時總量安排在240~368學時之間,通過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等環節,按照學以致用的原則,充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5]。總體看,在實踐環節培養上,仍受高等院校原有辦學模式影響,轉型發展還存在“縮手縮腳”的問題,多年形成的培養模式還沒有較大的突破[6,7]。
為此,遼寧的部分院校也進行了一些嘗試,如沈陽師范大學與鞍山市體育運動學校、沈陽市第十一中學等單位開展校校、校企合作,為學生就業和未來高水平學生招生奠基了堅實的發展基礎[8,9]。
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應大力加強體育教育專業的快速轉型。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遵循學校對體育教師的市場需求,體育教育專業應大力朝著培養高素質、強動手、高技能的應用人才方向發展。體育教育專業應采取“雙向合作互通模式”,開創“校企互惠互通模式”,在體教融合背景下培養能力強的、能抓運動隊訓練比賽的教師,全方位加強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技能水平、動手能力、課上講解經驗等實踐能力,豐富體育教育專業的培養模式,開創多種多樣的途徑,為提高專業人才培養及擴大就業面提供更多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