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市上虞城市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由于城投企業項目投資過程中會有大量資產和資金投入,涉及資金確認與計量問題,所以有必要開展相應的內部審計。然而,多數城投企業資金內審工作現狀不樂觀,資金分配和使用缺乏有效審計監督,概算編制與執行諸多問題不能被及時發現、解決,非常不利于城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城投企業應積極針對當前資金內審工作基本情況,采取相應改革措施,改善城投企業資金內審的現狀。
國有城投企業是各大城市政府投資融資平臺,以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為目的,體現公益性,通常通過政府補貼的方式實現盈利,屬于帶有政府性質的特殊市場經營體[1]。從國有城投企業項目資金和運作資金來源來看,發展初期資金主要來源是政府財政撥款,以及政府信用擔保的銀行貸款和政策性融資[2]。在2009年后,央行和銀監會聯合提出,城投企業可通過發行企業債、中期票據等融資工具來獲得資金,以及利用商業性融資來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更是把部分公共事業單位資產納入城投,使得城投企業資金來源更加豐富。在2010年后,發改委明確規定“城投企業主營收入70%需要來自自身,政府補貼只能占30%”。這一政令不僅迫使城投企業進一步豐富融資渠道,從而解決盈利問題,還要加強資金管理,做好開源節流。
2018年后,城投企業尚未完全實現市場化經營,融資卻全面走向市場化,橫跨體制內外,逐漸成為債券市場支柱。根據Wind-經濟數據庫顯示,目前債券市場發行人大概5000家,其中城投已經達到了1800家。可以說,每三家企業發債,就有一家是城投。當前國有城投企業負債率越來越高,一些城投企業平臺賬目債務十幾億,存量債務規模大,需面對巨大債務風險。顯然,在當前的經營環境下,城投企業要想持續、穩定發展,規避財務風險、融資風險,提高財務決策的正確性,更好的發揮相應社會職能,就要加強資金內審工作[3]。通過資金內審可協調資金管理機制穩定運行,確認會計信息有效性,檢驗資金分配和使用的合法性、合規性,以及財務決策落實情況。客觀評價預算編制與執行質量,遏制違規行為,揭露存在問題,保障財務收支符合規章制度,從而不斷提升城投企業資金管理水平。
通過前文對國有城投企業資金來源的分析可知道,隨著城投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資金來源越來越復雜,融資已全面走向市場化。而在新的經營環境和融資環境下,城投企業經濟業務發生過程中,產生的基礎經濟資料量更加龐大,內部審計工作難度隨之提升,對相關審計人員業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城投企業多屬于事業單位或國有獨資企業,人才結構失衡,審計專業人才匱乏,現有人員多為普通會計人員兼職或轉職,對內部審計業務不熟悉,無法基于城投企業的資金運動規律,準確識別內審關鍵點,也無法為具體工作開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持。
雖然城投企業資金籌措環境發生改變,但由于城投企業以往長期依賴財政撥款,無須過多考慮盈虧和債務問題,所以不多重視內審工作的開展。從當前城投企業內審現狀來看,內審體系建設較為滯后,沒有根據當前資金來源,融資環境做出相應改革,仍以事后監督審計為主,使得內審缺乏前瞻性。且由于審計體系建設滯后,造成事前審計不足,事中審計力度薄弱,資金分配和使用中的問題無法被及時發現,多數在事后才得到處理,使得預算編制與執行差距大。
要想確保內審工作的有序開展,保障審計的規范性、合規性,就要有相關制度作為依據,提供相應內審環境。然而,當前國有城投企業對內部審計定位不準確,沒有完善內審制度,內審仍局限于賬面審計、核算審計。由于沒有相應資金審計制度,沒有對當前審計工作中面對的新問題、新情況做出細致界定,使得現行制度適用性差,很多時候得不到有效落實,造成制度執行力嚴重不足。而制度執行力的不足,導致審計基礎環境薄弱,各部門配合度低,使得工作任務落實效率差。
內審實效性與審計獨立性有直接關系,對內審工作應進行相應監管,確保審計的獨立性,規范內審流程,保障審計責任落實,才能使審計結果具有權威性,為管理整改提供有價值參考。然而,多數城投企業沒有獨立審計機構,更沒有相應監管機制,使得內審工作中歸責不明確,審計風險大,審計評價結果不權威[4]。缺乏權威性的內審就是在搞形式主義,難以對資金管理活動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若現有人員不具備崗位勝任力,難以開展高效內審工作,自然無法實現預期審計目標。為解決當前城投企業人才結構失衡,缺乏專業審計人才的問題,應加強外部人才引進,以及做好內部現有人員的培訓工作。在人才引進方面,城投企業應根據自身內審工作開展的需要,明確任用和否決條件,對相關應聘者專業技能進行檢驗,提高入職門檻,從而保障相關人員具備一定崗位適應性,專業技能水平符合崗位要求。人才培養,一方面,要根據審計工作任務、知識需求,定向展開培訓,系統學習審計知識、資金運營理論、相關財經法規。培訓過程中,為提高培訓的靈活性,可開展網絡培訓教育,聘請專家來開設網課,從而完善相關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建立完善人才選拔機制,明確審計崗位的責任、義務、權利、考核標準,通過選拔機制來激勵審計人員落實工作任務,自覺履行工作職責。
缺乏相應內審體系,勢必會限制內審效能有效發揮。因此,國有城投企業應轉變觀念,正確認識當前融資環境和經營環境下,城投企業對內部審計的需求,應提高內審在資金管理中的地位,加強企業內審體系的建設。首先,應明確內審工作任務、范圍、目標,制定相應審計計劃,為工作開展提供導向,避免審計混亂問題發生。其次,要優化審計模式,從事后審計向全過程審計轉變,提高審計前瞻性,從根源上制約資金流轉。事前審計方面,要認真審核預算方案,加強方案可行性論證,從而在經濟業務發生前準確判斷經費支出,控制資金流轉源頭。在事中審計階段,要對票據及原始憑證進行核實,追蹤監督經濟業務的發生過程,及時糾正資金管理中的問題,使資金管理從靜態發展到動態。最后,要對審計責任落實情況進行評價,從而強化審計力度,確保相應的審計責任能得到有效落實。
隨著城投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加強內部審計已成為必然趨勢。因此,城投企業應根據內審需要,更新相關審計制度。首先,為提高制度適用性,應根據資金來源、用途,對資金進行分類,給不同類型的資金制定不同審計細則,明確審計對象和審計策略,通過差異化審計來減少重復審計,提高內審效率和水平。其次,為防范內部審計風險,要根據城投企業資金流轉的規律,制定分配抽簽制度。如審計工作開展中,根據資金規模、資金類型,隨機選擇審計人員開展審計工作,從而盡可能規避審計工作中的人為影響因素,確保審計真實性。最后,要根據內審工作目標,制定重大事項協商制度,為會議協調提供相應依據,解決內審工作中意見不一致問題,提高相關部門配合度,從而更好地解決爭議事項。但制度制定后,為檢驗制度的可操作性,應對制度實施進行測試,確保制度可行性。
倘若內審獨立性不足,相應審計評價結果權威性便難以得到保障,自然無法為資金管理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建議。因此,城投企業應強化內審獨立性。首先,應優化組織結構,設置獨立內審機構,建設內部審計委員會,專門負責內審工作的對接和開展。若企業條件不允許,則要設置專職審計人員,并要求相關人員不能直接參加具體經濟活動。其次,要對內審工作進行稽查,確認內審工作是否存在違規違紀行為,而且制約審計工作中的權責,避免權力過于集中,全面提升內審權威性。最后,要建立配套內審信息平臺,通過信息平臺來及時收集、整理、分析原始憑證、經濟資料,在資金流轉過程中,審計人員應通過信息系統進行同步的審計,從而推進城投企業內審工作的信息化,使內審效能最大化發揮。
國有企業改革的大背景下,城投企業改革不斷深化,經濟業務復雜性隨之提升,需面對更多財務風險。城投企業要想發揮社會職能,規避融資風險,確保項目投資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就要加強資金審計。因此,城投企業應正確認識新常態對企業內審工作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內審工作制度,優化內部審計體系,強化審計獨立性,同時提高相關審計人員的專業能力,從而從根本上提升審計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