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巧華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第一中學
學校是啦啦操教學活動開展的主要場地,而教師與學生則是啦啦操教學活動中的兩大主體。無論是哪一階段的啦啦操教學,均與學校的教學環境、教師及學生三個方面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基于此,本次研究筆者嘗試從晉江市第一中學啦啦操教學開展現狀與對策、晉江市第一中學體育教師啦啦操教學實況與對策、晉江市第一中學學生啦啦操教學參與實況與對策三個方面著手,展開本次研究,以期能夠通過相對全面的研究,使啦啦操在中學階段教學過程中的相應問題得以有效完善與解決。
在本次研究正式開始之前,筆者與本地區10所中學的多名體育教師進行了較為深入的交流,同時向其發放了筆者就啦啦操教學現狀問題所設計的專題調查問卷,并在相關問卷回收之后,對所得數據進行了初步的匯總與整理,從而為之后現狀的分析及結論的得出提供了科學地數據支撐。
學校是否擁有適宜的教學環境,在某種程度上,可對啦啦操教學的實際收效起到決定性作用。通過對前期調查問卷數據的匯總與分析可見,當前本地10所中學當中,有8所中學未建設任何形式的室內運動場館,而這8所中學的啦啦操教學則均是在學校操場開展。較之室內場館而言,學校操場通常較為寬闊,學生在進行啦啦操學習時的間距調整較為隨意,且隊形變化不受運動場地的限制,同時啦啦操教學活動的開展時間多為常規體育課堂時間,與日常課間操及大課間活動時間并無沖突。
除以上8所中學之外,本地區另外兩所中學配備有室內運動場館,學生在進行啦啦操相關技術動作與套路的練習時,可通過場館內的鏡子對自身動作的標準程度進行初步的判斷,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問題動作進行有針對性的糾正與練習。在學校室內運動場館開展啦啦操的教學活動時,學生不僅能夠通過鏡面直接感受自身動作掌握方面的不足,并進行及時且具有針對性的自我調整,還能通過學習與訓練過程中的自我欣賞與肯定提高自身的自信程度。此外,室內運動場館較之室外運動場地而言,其還能有效降低惡劣氣候給教學活動帶來的不利影響,確保教學活動、相關表演與競賽在遇極端天氣時也能順利開展。
基層學校體育場館的建設需要上級部門及學校的財政支持,要想在短時間內改善當前本地中學室內場館不足這一實際問題,顯然是不現實的,那么,基層體育教師想要解決極端天氣下,啦啦操教學活動無法正常開展以及學生無法對自身動作標準程度進行自主判斷,這兩個實際問題,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①可設計幾套可在教室內學習并實際開展的桌前啦啦操,在不用移動課桌椅的情況下,坐著或站著就可完成動作的學習。并可在極端天氣下在教室內完成整套啦啦操動作的學習與實踐。以彌補學校無室內運動場館的不足。②以錄像形式記錄當前班級學生群體的啦啦操學習過程,并通過班級群分享給學生,使學生通過對相關錄像的自主觀看,發現自身不足之處,并在之后的練習過程中加以規避。此種方式可有效彌補室外運動場地及教室內無專業場館內的鏡面配備,因而導致學生無法對自身動作標準程度進行自主判斷這一實際問題。
通過前期的調查發現,當前本地大部中學的啦啦操教學均以徒手操為主,徒手操的形式雖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學校相關器材與設施配備不足,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所造成的影響,但卻使教學開展形式過于單調,無趣。
為彌補當前基層學校運動器材與設備不足的實際現狀,教師可引導學生自制啦啦操所需器材或在本校現有體育器材當中尋找可替代品。如啦啦操學習過程中偶爾會用到的把桿,因大部分學校沒有室內運動場館,因而在學習過程中無把桿所用,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通過游戲的形式,引導學生兩兩一組輪流持桿,供班內學生練習,此舉不僅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桿可用的實際現狀,還能賦予教學活動更多的趣味性。此外,花球、手搖、花棍、彩帶等這些在特定形式啦啦操中的常用器材,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動手制作,此舉不僅能夠彌補當前學校啦啦操教學所需器材不足的實際現狀,還可在無形之中為啦啦操教學注入了更多的趣味元素。
通過前期調查可以發現,當前本地區中學的體育教師年齡跨度大致在25至55歲之間,體育教師群體的男女比例大致為4:1。而將啦啦操這一內容納入教學范疇的則絕大多數為女老師。其次,男女老師開展啦啦操教學的風格也有著明顯區別,大部分女老師會選擇將花球啦啦操、爵士啦啦操等形式開展教學活動。而男老師則多會選擇將技巧啦啦操與街舞啦啦操引入教學范疇。最后,年齡較大的體育教師在組織開展啦啦操教學活動時,通常會有放不開、教學熱情不足等情況出現,從而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基于對以上現實問題的清楚認知,筆者提出以下幾條可行性較強的應對措施:①改變基層教師的教學觀念。學校可組織基層教師就啦啦操教學的價值、內容、開展形式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從而使部分教師教學熱情不足、教學時放不開等問題得以有效解決。②基層教師應打破自身性別局限,嘗試以多元形式組織開展啦啦操教學。從而使教學內容及形式與班內男女生之間的匹配程度從根本上得以提升。③可通過邀請教學外援的形式彌補教師性別帶給啦啦操教學方面的局限性與不足。假如某校七年級體育教師是男性,八年級體育教師是女性,而兩位老師就啦啦操教學方面所擅長的教學內容與形式具有較為明顯的性別特征,且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時,就可采用邀請教學外援的形式組織開展啦啦操教學活動,如七年級男性體育教師請八年級女性體育教師到班內為學生進行花球、爵士等啦啦操動作的示范與講解;抑或是八年級女性體育教師邀請七年級男性體育教師為班內學生進行街舞、技巧啦啦操相關動作的講解與示范。從而通過教師之間的教學合作實現啦啦操教學收效的有效提升。
通過前期調查研究可以發現,當前有近八成的體育教師將課間操或大課間活動視之為學生進行啦啦操練習的主要路徑。而僅有兩成左右的體育教師會將該項教學內容納入常規體育教學活動范疇。當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中小學均響應國家“一校一球一操”的號召,將啦啦操納入學校體育教學重點內容范疇,若僅在課外時間組織開展啦啦操運動,遠遠無法實現使“一操”成為學校特色的預期目標。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成入手對相關現狀進行改善:①將啦啦操這一內容納入現行體育教學大綱,通過常規體育課堂對學生進行更具針對性的啦啦操教學。②教師應轉變教學思路,拓寬現有啦啦操教學內容與組織開展形式,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有效提升。③定期組織班際啦啦操競賽,使啦啦操活動的組織與開展在校內成常態化。
當前本地區學生群體在面對啦啦操這一學習內容時,通常會存在對運動項目的認知有限、學習態度不端正、課余啦啦操活動的參與不積極等問題。要想使以上問題得以有效解決,教師應明確導致該問題出現的原因。據筆者與本校多名學生的交流可見,導致以上問題出現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幾個:①學生對啦啦操運動之于其自身的潛在價值認識不足。②教學開展形式與學生群體之間的契合程度不高,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③課余啦啦操活動的參與無明確的激勵機制。基于以上三點筆者建議可通過多班級微信群向學生科普啦啦操的學習價值;豐富教學開展形式,提高教學全程的趣味性;為課余啦啦操活動設置明確的激勵制度,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