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凱濤 余玲
(中南大學體育教研部 湖南長沙 410083)
世界衛生組織報道,全球的抑郁癥和惡劣心境者患病率已高達12.8%,并預測到2020年抑郁癥將會成為人類第二大疾病。抑郁癥已成為中國第二大負擔疾病,預計在2030年將上升至世界疾病負擔首位,然而大學生是抑郁癥的高發人群,解決大學生抑郁問題刻不容緩。大學生處在人生的發展關鍵期,無論是日常的學習生活,還是未來的就業壓力,都會影響到大學生的情緒。此外,個體因素、生活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也會對大學生的情緒產生影響,這些因素都是不可避免的。抑郁主要表現為睡眠障礙、注意力減退、焦慮、自我評價過低,嚴重的抑郁還會影響個人的動機,最終會導致自殺行為的出現。體育運動可以鍛煉大學生的意志力、增加自信心、緩解緊張情緒,能夠改善情緒狀態、完善個性特征、改變睡眠模式、改善認知活動。該文對不同的運動項目、運動時間、運動強度對大學生抑郁的干預影響研究進行整合分析,更全面地了解不同運動變量對大學生抑郁的影響。
朱莉[1]等通過實驗表明,利用中長跑運動對大學生抑郁進行干預是可行的,對輕度抑郁的干預效果比對中度抑郁的干預效果明顯。個人運動項目也包含很多傳統運動項目,如武術、健身氣功八段錦、太極拳等。實驗證明,傳統運動項目對大學生抑郁的干預也有很好的效果。余飛海通過實驗表明,21名學生在實驗后,其焦慮、抑郁、強迫癥狀、軀體化得分明顯下降。譚志剛等學者對中、輕度抑郁大學生進行了健身氣功八段錦的練習實驗,結果表明,健身氣功八段錦的練習可有效降低大學生抑郁水平[2]。陳金霞[3]等學者將女大學生分為對照組和運動組,并進行太極拳運動實驗,結果表明,運動組CES-D得分較運動前降低,太極拳運動可作為干預大學生抑郁的有效手段。但有研究者表明,武術運動、健身氣功八段錦、太極拳的練習更注重學生對動作的學習,忽略了對學生身體素質的練習和精神上的放松。
有學者研究表明,網球運動能夠有效干預大學生抑郁問題。毛雪晨等通過實驗表明,網球運動對大學生抑郁有積極的干預作用,且中高強度組的效果優于低強度組,12周優于6周。掌玉宏指出,足球和羽毛球對降低大學生焦慮水平有顯著作用,但足球的效果優于羽毛球。王毅等研究指出,籃球運動對大學生抑郁具有良好的干預作用。這也表明多人運動項目不僅能加強身體素質,還能夠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4]。
已有研究中干預時間在4周到3個月不等,無論是較長的運動干預時間還是較短的運動干預時間,都能夠對大學生的抑郁狀況產生影響,對于不同的運動項目來說,不同的干預時間對大學生抑郁的干預效果會有一定的差異。
何穎等學者在實驗中得出,4周的體育鍛煉就能夠使大學生的抑郁水平、身體自尊水平發生明顯變化。宋海燕等學者對6名心理障礙的大學生進行了為期8周的體育療法干預實驗,得出每個人的相關因子均有所降低,說明體育療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李娜利用EPQ量表、抑郁自評量表(CES-D)對陜西師范大學1~2年級學生進行篩選,對抑郁傾向高分者進行為期8周的體育鍛煉,發現經過8周鍛煉,實驗組個性特征具有顯著性差異。張萌[5]對進入不同俱樂部訓練的54名具有抑郁傾向的大學生展開體育訓練,每周3次,每次90min,8周后發現54名具有抑郁傾向的學生SDS評分與訓練前相比有顯著性差異。
大學體育課程每學期一般為12~16周,所以國內學者對12~16周的運動干預研究較多,8周以上的運動干預較8周以內的運動干預對大學生抑郁干預效果更為顯著。李新愉對具有抑郁情緒的23名大學生進行12周的體育舞蹈實驗干預,6周后,23名大學生的SDS值與實驗前差距并不明顯,12周后23名大學生的SDS值與實驗前有明顯差異[6]。方秀寵等學者對吉林大學1~2年級抑郁傾向的高分者進行12周的體育鍛煉干預,結果表明,12周的體育鍛煉能顯著降低大學生抑郁水平,但是其改善抑郁的程度會因為體育項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國外學者對50名抑郁癥患者進行為期10周的瑜伽訓練,發現10周的瑜伽訓練可以緩解抑郁癥狀[7];對202名重度抑郁癥患者進行為期16周的有氧運動,發現16周后患者的抑郁癥癥狀得到緩解[8]。趙永峰等學者將60名患有抑郁癥的大學生分為3組,設計不同的運動方案進行為期24周的干預,得出24周后抑郁的降低程度明顯,短期的干預效果不明顯。唐聞捷等學者對104名有抑郁情緒的大學生進行為期3個月的體育鍛煉,發現3個月的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的中、輕度抑郁情緒的干預效果顯著。大部分學者對于不同時間的干預得出的結論都是長期的干預效果明顯好于短期的干預效果,所以每個人更應該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并保持。
不同的運動強度對大學生抑郁的干預效果是不同的,運動強度要根據不同的運動項目、不同的性別等來設定。李學砦運用自編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情況調查問卷、主觀體力感覺等級(RPE)、焦慮自評量表(SAS)、田納西自我概念問卷(TScs)對中原工學院大學生進行測查,結果表明,較大強度鍛煉更適宜減輕焦慮程度,而小強度的鍛煉更容易提高大學生自身的自我概念。肖蓉[9]等利用患者健康問卷抑郁9條目量表(PHQ-9)和體育活動等級量表(PARS-3)對廣東省11所大學108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表明,男生中、大等級運動量者的抑郁陽性率和抑郁得分明顯低于小等級運動量者。李志清等對2名大學生進行中等強度運動實驗,心率控制在115~120次/min,結果表明,2名被試者的身心健康均得到促進。國外學者[8]利用對照組的方法對重度抑郁癥(MDD)患者進行了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訓練,結果表明,抑郁癥患者的抑郁癥狀有所改善。毛雪晨等學者也對30名男大學生設立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網球運動干預,結果表明,參與中、高強度網球訓練的學生抑郁水平顯著降低,參與小強度網球訓練的學生抑郁水平沒有顯著降低。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得出的結論都是中、高強度的運動干預效果優于低強度的運動干預,不僅會對抑郁狀態起到良好的干預效果,對焦慮、自卑、自信心也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大學生正處在重要的發展時期,身心健康都尤為重要,有效的體育鍛煉不僅能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也可以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社會和學校應該重視在大學生活期間對于每個學生體育興趣愛好的培養,樹立起終身體育的觀念。讓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的體育項目,在學習之余有規律地進行體育運動,而不是為了完成某些課程而被動地進行體育運動。學校應該讓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愛好去選擇運動項目,這樣對于大學生情緒的干預可能會因為感興趣而事半功倍。學校在運動時間的安排上,應該讓每一個學生在興趣的基礎上培養長期鍛煉的習慣,不再局限和受限于固定幾周的鍛煉。學校對于運動強度的安排,應該基于每個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要因人而異,合理安排運動強度。運動對于預防和干預大學生的抑郁情況有顯著的作用,學校、社會和家庭都要重視起來,做到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