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亮
(江蘇省南通市張謇第一小學 江蘇 南通 226000)
所謂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要指的是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學生基礎經驗為依據,通過與學生實際生活與社會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在活動中自主進行綜合性學習的,具有綜合型特質的一種教學活動。綜合性實踐活動課程以學生的經驗、生活實際以及社會需求為著重點,不局限于知識的界限,將課程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進而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學生問題探究能力與實踐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還可以轉變學生單一的學習方式,通過為學生實施多樣化實踐活動的方式,促使學生在實踐中探究、訪問、考察等,進而完成對知識的學習。所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注重的是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是一種以動手實踐為主的學習方式,并在此過程中獲得生活經歷與體驗。不僅如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學生與社會、生活、自然環境等提供了交流互動的平臺,使學生生活與社會活動的伸延,俗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每個人的知識與能力都是有限的,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還可以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基于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并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個性化發展空間,有利于讓學生在實踐中實現自身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發展。[1]
首先,綜合性原則。綜合性原則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的基礎性原則,教師在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一定要將培養學生的綜合知識運用能力為前提,使學生能夠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進而增加學生與生活、社會、自然的聯系;其次,實踐性原則。實踐性原則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的核心,同時也是活動課實施的主要目的,讓學生通過親自參與的方式,以直接經驗為中心,在實踐活動中通過調查、考察、實驗、探究、設計、操作、制作以及服務等來主動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生活與社會經驗的增加;再次,探究性原則。探究性原則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的保障,具有探究性質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的良好習慣,使學生可以主動的對日常生活與周邊環境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與關注,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最后,開放性原則。開放性原則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的根本,不管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目標,還是學生的實踐過程、評價等都不會受到知識與時空的限制,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為學生創造性能力的培養提供基礎。
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在我國的教育歷史長河中存留的時間是比較長久的,因此,對教師產生的影響也相對來說較為深遠,盡管綜合實踐活動課已經成為小學階段必修的國家課程,但大多數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了解還處于空白階段,甚至有些學校盡管非常注重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實施,但在課程表上并沒有相應的設置,而是將綜合實踐活動課轉移到其他重要學科上,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實施存在較強的形式感。除此之外,針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實施,教師并沒有聽取學生的意見,也沒有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與興趣愛好規劃活動內容,而是基于教師的主觀意識,進而影響了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僅如此,之所以要在小學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其主要目的便是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基礎,增加學生與生活、社會、環境的互動,然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有些教師實施的活動主題脫離學生實際生活,如“我們的海洋”“我與超級市場”等與學生實際生活毫無關聯的活動主題。綜合實踐活動課注重的是學生實踐的過程,但是有些教師卻偏偏要在教室內為學生構建虛擬的場景,使學生無法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影響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的最終效果不盡人意。[2]
4.1 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策略的創新。就目前而言,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過程中存在的最主要問題便是學生的參與度與積極性普遍偏低,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獨特價值與意義得到充分的體現與發揮。基于此,針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實施,教師一定要以學生為主,從學生的興趣與愛好為出發點,通過為學生構建真實的活動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以便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的效果。例如,教師可以實施以“雙休日活動調查”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該活動主題既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貼合,又簡單易操作,并通過讓學生自主規劃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進而實現對學生規劃能力與計劃能力的培養。首先,教師引導并鼓勵學生先以自身調查為基礎,對調查的問題、內容等進行規劃與設計,并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與互動,在此過程中根據自己設計的問題將學生的雙休日活動進行記錄;其次,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調查結果對不同的雙休日活動進行分類整理,并以表格的方式進行呈現;最后,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對每一種類別的雙休日活動所占比進行計算,以此來實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策略的創新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讓學生在具體實踐中提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同時還可以養成與他們人友好相處的習慣。
4.2 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的有效途徑。
(1)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綜合實踐活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中最重要的便是學生的動手實踐環節,為此,教師可以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通過為學生構建生活性的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途徑,既可以讓學生以生活的角度看待問題,又能夠促進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進而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例如,以“變廢為寶”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實施,不僅能夠讓學生養成愛護環境的正確觀念,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首先,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將家中不用的廢舊紙箱、廢棄塑料瓶、易拉罐、玩具、紙張等進行收集與分類整理;其次,對實踐活動中用到的輔助材料進行規劃,如手工剪刀、膠水、等,教師先為學生做示范,以便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學生的動手實踐提供方向;最后,將學生制作的手工進行展示,并讓學生進行相互評價。在貼近學生生活的“變廢為寶”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有的學生利用廢舊的紙盒與膠帶制作了垃圾桶,有的學生利用廢棄的塑料瓶與易拉罐制作了筆筒,等等,在學生動手實踐中不僅開闊了學生思維,提高了各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2)與社會社區相結合的綜合實踐活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實施必須是具有多樣性與創造性的活動,而不能一直處于單一形式,否則將會對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產生直接影響,為此,教師可以將社會社區環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相結合的方式來擴展學生眼界,調動學生的參與動力。例如,環保問題一直是社會的熱點問題,所以,教師可以開展以“一水多用問題的調查”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此類活動需要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深入社區,對社區居住人群展開調查與訪問為主的實踐性活動。首先,引導學生設置關于“一水多用”的相關問題,并設計調查問卷;其次,教師帶領學生進入選定的社區,并將學生劃分為若干組,以社區單元為單位,逐一進行訪問與調查;最后,將調查與訪問的結果進行整理,對“一水多用”的方法進行分類梳理,并具體落實到實際生活中。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可以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體意識,此外,具有參與性質的綜合實踐活動,還能夠促進學生的探究欲,使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樹立正確的用水觀念,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3]
(3)與學校傳統相結合的綜合實踐活動。學校的傳統活動往往都已經擁有較為成熟的活動模式,但由于學校傳統活動歷史較為悠久,會對學生的興趣產生消極影響,所以,將學校傳統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相結合的方式,不僅可以體現學生的辦學特色,同時在對傳統活動進行創新的基礎上,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例如,針對六一兒童節,教師便可以實施以“我的節日我做主”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通過讓學生以采訪的形式對班級學生進行訪問,來對不同學生的觀點、意見等進行記錄,并對最終的結果進行總結與交流,以便促進學生溝通表達能力的提升。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具有開放性特征的課程,為此,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一定要與學生的興趣需求為基礎,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關聯,圍繞四大指定內容領域與非指定領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內容進行規劃,以便讓學生在活動中可以實現自我能力的發展。盡管在其他課程中都會出現類似的綜合實踐活動內容,但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卻有著其特有的價值與意義,因此,對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既有凸顯培養人的教育性,又不必過多的注重課程的界限,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