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萍
太原市文物保護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25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太原市委市政府把加快文旅融合作為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把打造晉祠核心景區作為文化旅游品牌化發展的龍頭標桿,賦予晉祠“講好太原故事,延續城市記憶,增強文化自信,促進龍城崛起”的重大使命,努力踐行讓文物“活”起來,從“館舍天地”走進“百姓生活”。
城有水則秀,居有水則靈。當年叔虞兒子燮父繼位后,就是因為境內有晉水流淌,便將國號改“唐”為“晉”。一個國號因水而更名,恐怕是天下絕無僅有的。后人為了紀念叔虞,在這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晉水源頭建立了一座廟祀奉他,這就是“晉祠”。
晉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懸甕山麓,晉水的發源地。晉祠是以古建筑、雕塑、名泉、古木著稱于世,祠內風景秀麗、建筑宏偉、殿宇林立,有近百座殿、堂、樓、閣、亭、臺、橋、榭點綴于山光水色之間,古木蔥郁、詩情畫意。晉祠文化遺存極為豐厚。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第一批全國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二級博物館。
晉祠,汲取山水之靈氣,秉承歷史之淵源,既是太原有顏值、有氣派的旗艦景觀,也是太原有文脈、有故事的城市靈魂,所謂“不到晉祠,枉到太原”之說,即表明了晉祠在太原獨尊不二的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近年來,晉祠博物始終把文物保護放在第一位,對古建遺存和古樹名木的本體與環境,進行全要素保護、全流程管理,實現了從重點保護向全面保護、從搶救性保護到預防性保護的轉變。古建遺存和古樹名木作為博物館的核心要素,參觀者已不再滿足于欣賞其外觀,更多的是想探求其背后所蘊藏的歷史文化內涵,甚至將所喜歡的文化融入自身的生活當中。只有保護好晉祠,她才有資本“活起來”,才會無愧“金名片”,才能把晉祠帶進一個新千年。
我們始終堅持文物與科技融合,完成了圣母殿等國寶彩塑監測系統建設和三維掃描數字化信息采集與建模,實現了傳統保護到科技保護的全新轉變。“晉祠虛擬世界”大型VR互動體驗沉浸文明并入選全國“互聯網+中華文明”示范項目。《身臨其晉—數字晉祠體驗展》在法國展出深受歡迎。體驗展由晉祠VR穿越之旅、3D孤幕電影《古韻晉祠·三晉明珠》和晉祠數字交互平臺三部分組成,借助先進的VR技術,圍繞晉國歷史和晉祠文化故事展開,以晉祠歷史時間線為脈絡,融合了十字多媒體展示,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深度闡述了文物背后蘊涵的文化價值,使游客在鮮活的歷史場景中行走、交互和體驗[1]。3D孤幕電影《古韻晉祠·三晉明珠》采用數字動畫形式,闡述了晉祠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表現了晉祠勝境的恢弘氣勢,解讀了北宋建筑結構的精巧工藝,展現了宋代侍女彩塑的藝術之美,模擬還原了彩塑的制作流程。晉祠數字交匯展示平臺通過手勢觸控的方式在屏幕中進行交互,讓游客以新穎的方式了解晉祠的建筑結構和宋代彩塑的特征。10余個VR展覽數據在信息化平臺同步應用“圈粉”,天下游客一部手機游晉祠,使晉祠成為“永不落幕”的展覽。
文物事業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來”,要讓文化“走出去”,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金名片”。陳列展覽是博物館開展社會服務和社會教育的直接載體和最佳切入點,也是博物館履行職責、實現使命的主要方式。
近年來,晉祠博物館深入研究歷史文脈,挖掘地域文化中的重點和亮點,凝練展示主題,創新展覽方式,加強與國內外各大博物館交流合作,為廣大人民群眾奉獻特色鮮明的陳列展覽。策劃推出了《鏡涵春秋—晉祠博物館館藏銅鏡展》《唐風華彩—晉祠博物館藏唐碑拓片展》《晉祠—中國祠廟園林之典范》《清風雅韻—晉祠博物館藏扇面折扇展》等七個原創性展覽;分別赴南通博物苑、蘇州園林博物館、東莞可園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館、寧夏固原博物館、中國園林博物館等展出10余次,特別是《晉祠—中國祠廟園林之典范》,入選“全國博物館百大展覽”名錄,2019年成為山西省文物局優秀巡展項目。赴法國舉辦的《身臨其晉—數字晉祠體驗展》深受外國朋友歡迎,其中3D弧幕電影《古韻晉祠·三晉明珠》表現了晉祠勝境的恢弘氣象。讓晉祠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引進陜西歷史博物館《驍騰萬里—中國古代馬文化展》,南通博物苑《夢繞梅花樓—南通博物苑藏李方膺作品展》,蘇州拙政園、留園、虎丘山風景處《蘇派盆景展》《園韻文心—蘇州園林文化特展》,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院《散落在草原上的珍珠—蒙古族文物精品展》《旗裝雅韻—吉林省博物院旗裝服飾展》,山西省藝術博物館《絲路遺珠—琺瑯精品展》等交流展覽10余次。通過開展館際交流,博物館之間共同學習,共同提升,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我們不斷深化文旅融合發展,在文物研究、價值闡釋和陳列展示等碩果頻出的同時,特別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我館積極打造線上線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同步實施的宣傳推薦新模式,分別與央視、省市電視臺、新媒體開展宣傳合作,全年拍攝視頻、直播等各類宣傳20余場。赴杭州、成都、揚州、南京、三亞等地參加省市文旅部門組織的大型旅游推薦會,率先開放景區,打造全方位預約體系,舉辦“太原閣僚兄弟在線陪你嗨翻晉祠”的山西首場5G+VR景區直播,“VR全景游之云游山西”5G+VR景區直播,“解開國寶《華嚴石經》的秘密”等線上直播活動,引領“游山西·讀歷史·看晉祠”活動的開展[2]。
晉祠博物館重點圍繞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及傳統節慶假日,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社教服務模式,創新理念,推陳出新,精心打造了“‘八一’慰問暖人心 共敘軍民魚水情”“迎國慶祖國新氣象 慶華誕晉祠好風光”等主題文化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全民共同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舉辦了“中華瑰寶 人間勝境—晉祠社會教育系列活動”,開展了“游山西·讀歷史·看晉祠”“激活城市記憶 延續歷史文脈”系列活動,傳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博物館承擔著傳承歷史、教育當代、啟迪未來的社會教育功能,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尤其重要。近年來,各地博物館根據自身特點,積極探索開展研學活動[3]。作為一座集文物保護、學術研究、陳列展覽、安全保衛、景區建設、重要接待及社會教育于一體的綜合類博物館,晉祠博物館近年來積極推動館校研學。
一是成立實踐教育基地。晉祠博物館在館區內成立了“青少年社會實踐教育活動基地”,并配備專職工作人員,負責每季度青少年研學教育的規劃和實施工作。基地設置晉祠侍女彩塑復制品、晉祠圣母殿模型、歷代斗拱模型、榫卯木構件、滴水瓦當、活字印刷模具、碑刻及拓制工具和文房四寶等。活動基地定期開展專業課程,如“傳承拓印技藝 感悟歷史文化”“暢想文化之旅 傳承歷史記憶”等趣味課堂,為青少年現場介紹斗栱的結構、配置、組合方式;活字印刷的歷史、操作方式;如何進行碑刻拓制等等[4]。
二是免費面向青少年。晉祠博物館全年接受學校預約,對學生團體予以免費接待。近年來,晉祠博物館充分發揮自身文物資源及展覽優勢,已與太原市第六十二中學、第六十四中學、太原市十六中、并州路小學、晉祠一中、晉祠小學、建設路小學、太原市大唐實驗小學、晉源區實驗小學等三十余所中小學校合作,多次開展系列研學旅行活動,讓廣大青少年在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的同時,感受晉祠歷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三是積極探索研學課程。晉祠博物館依托豐厚的文物資源,面向社會廣大青少年,開設《中國古代祠廟建筑》《等級與裝飾:古建筑中的門樓》《殿堂中的彩塑》等課程,講授我國傳統文化與工藝。授課時長為 1.5至2 個小時,采取室內講授與室外參觀相結合的形式,幫助孩子們零距離觸摸歷史、體驗非遺、走進自然,讓博物館教育從“殿堂”走向“課堂”,幫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與認知優秀的民族文化內涵,提升文化素養與審美水平,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近幾年年輕人喜歡的文化中,國風文化備受追捧,不少國潮品牌逐漸成為人們的心頭好,并旋風式席卷年輕人市場。晉祠博物館充分利用自身文化優勢,在館內開展晉祠國風文化節,與當地國風研究中心深度合作,打造晉祠國風IP,讓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傳承者、傳播者聚集在中國晉祠,身臨其境地閱讀山西的歷史文化,是增強國人文化自信的創新形式,同時也是文化強市、文化強省、文化強國的重要表達。2020 年首屆晉祠國風文化節聚焦“唐風晉韻”主題,引起了省內、國內的廣泛關注。2021 年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之際,“第二屆中國晉祠國風文化節”聚焦“國風向黨”主題,將傳統文化與建黨百年主題相結合,引導國風愛好者在感受傳統文化的同時感悟黨的百年光輝歷程,共同為建黨百年華誕獻禮。
我們堅持以晉祠之美賦彩小康社會,利用自身獨具的底蘊、格局和氣場,孵化“文物+”發展新業態,帶動店頭、赤橋、程家峪等古村落保護開發,賡續文脈,留住鄉愁,實現山水一體、古今匯融,景區和鄉村旅游交相輝映、創造性地開展了研學活動,采用斗拱模型組合、活字印刷、碑文拓制等課堂與講座相結合的形式,為廣大青少年開辟第二課堂。研學與休閑體驗齊頭并進的華麗轉身,推動文化旅游業邁上新臺階,為實現轉型發展、增進人民福祉貢獻晉祠的文物智慧和文化力量。
有山有水有歷史,有人有愛有情懷。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晉祠更好地融入百姓心中。我館多年來堅持以體現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為基調,利用館內現有的兩座明、清代古戲臺,在每年春節、五一、國慶節等重大節假日期間舉辦各種文藝表演,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母娘娘的傳說”改編成情景劇,作為宣傳晉祠傳統文化活動的主要演出劇目,并結合以晉祠圣母殿中的宋代彩塑為依據,做“晉祠宋塑侍女服飾”展示,創作、編排了民族歌舞“夸晉祠”,穿插詩歌朗誦“歷代名人詠晉祠”等節目,同時整合晉祠周邊非物質文化遺產:“風火流星”“晉陽三三叉”“二鬼摔跤”以及晉劇打金枝、三娘教子等傳統節目。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具有強烈地域、民俗特色的文化活動,充分展示了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要的山西晉陽文化,營造出了歡樂祥和的文化氛圍,增進了觀眾對晉祠歷史文化知識的認知。這種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鄉風,就是對精神家園的堅守,對晉陽文化的傳承,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讓文物藏品成為文物展品,重回人們的現實社會生活,積極探索文化服務新模式,盤活館藏文物資源,拓展活動載體,成為文博人新的使命[5]。我館致力于積極拓展營銷渠道,提升文創銷量,利用線上線下銷售的網狀化和游客進行文化交流和互動,提升了晉祠文創產品的影響力,進一步拓寬了晉祠博物館文化傳播的渠道。將晉祠的所有文化進行剖析提煉,研發設計出許多能夠體現晉祠博物館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的高質量文創產品,并根據不同消費群體,設計了不同的文創產品[6]。如:晉祠園林茶韻套裝—采用傳統工藝剪紙風格設計晉祠園林景觀,承載于茶具套裝,意在回歸一種古典美好的生活狀態;難老雪花釉杯碟—難老泉水為晉水源頭,取生生不息青春永駐之意;晉祠之銘并序文房四寶盒—唐碑代表了李世民當年的政治思想、主張和絕妙書法,取書法題字創意于文房四寶盒,傳遞能量。
此外,以晉祠宋代彩塑侍女、宋塑鐵人為原型研發了辦公三件套;結合人們收藏的愛好,研發了唐碑冊頁,以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書《晉祠之銘并序》清代仿制碑拓片為原型,采用高清掃描和印刷技術,保持了與清碑拓片原真等大的效果。硯臺以晉祠難老泉為原型,以浮雕為手法雕琢而成的澄泥硯;還有晉祠鐵人造型的靠枕,侍女像、圣母殿造型的書包。針對廣大收藏愛好者的喜好,我們還把晉祠歷年來的門票專門收錄成一個精美的冊子,既方便了收藏,也是一種獨特的記憶。
晉祠是太原的、山西的,也是中國的、世界的;晉祠是昨天的、今天的,也是明天的、未來的。我們要牢牢把握“十四五”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重要論述,緊緊圍繞省委“四為四高兩同步”的總體思路和要求,進一步高質量推進晉祠的保護利用,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機制,吸引更多人加入到文物研究利用的行列,提高人民群眾的參與感、認同感以及獲得感。作為文博人,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