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微
上海師范大學旅游學院,上海 200233
如何結合應用型大學的人才培養要求,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主動性,讓旅游專業的人才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我們將以文化遺產旅游與管理課程為例,從該課程的教學改革背景、課程教學改革路徑、課程教學改革預期收效三個方面來探索應用型本科課程教學改革的新思路。
當前,供求錯位是旅游人才面臨的主要問題。擁有旅游高等教育背景的學生人數,隨著業界對人才需求程度的加大而逐年增加,但是,旅游高等院校培養出的學生又無法有效滿足業界的需求,導致旅游專業畢業生就業率下降[1](范向麗,鄭向敏2009)。國內不少旅游管理專業的師資在實踐經驗方面是短板,專業課程開發和專業設置一般而言都是依據師資背景而定的,對于業界的需求沒有缺少充分的考慮,大多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校企合作的模式只在部分院校得以實施。
2015年10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從政策層面對于如何轉型把握了方向。應用型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從當前社會的需求出發,有針對性地開展人才培養,能夠為旅游行業的發展打造“人才智庫”,讓旅游專業的人才更好地適應當前時代發展的需求(王碩,2021)[2]。
旅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應用型本科轉型應針對市場需求,將所需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學校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文化遺產旅游與管理課程是面向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拓展課程,是培養旅游院校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課程之一。文化遺產旅游與管理課程不僅可以做到將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展示、闡釋給學生,還可以激發學生對中華文明、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熱愛,讓文化自信融入血液當中,具有非常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本杰明·布魯姆認知教育目標分類理論為教師提供了基本的知識分類邏輯,布魯姆將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分為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等六個層級。教師首先需要對不同類型的知識進行分類,然后根據不同類型知識的目標科學地組織不同形式教學活動,測評方式因知識類型而異,教師在不同類型知識學習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也可以是各異的(丁海燕 2013)[3]。布魯姆認知教育理論是我們課程教學改革的理論基礎,在重構文化遺產旅游與管理課程設計時,將從這六個方面出發,結合具體課程內容確定知識類型,在此基礎上進行多元的教學設計,從知識、研究、體驗、操作四個方面來進行教學改革,教師在多元教學的過程中,根據知識分類的不同類型,既可以是傳道者,也可以是觀察者、參與者、聆聽者。
1 教學內容改革
我們以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法為基礎,結合應用型大學的人才培養要求,從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等六個方面重構《文化遺產旅游與管理》課程教學,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主動性,同時對各子教學目標起到一定的規范作用。
(1)識記。針對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的概念,我們將其歸納為機械性記憶知識的部分,是需要學生進行概念的識別和記憶的。
(2)理解。針對文化遺產旅游與遺產保護的二元關系,通過理論講授和案例分析結合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在實際案例中深入理解和內化文化遺產的保護原則以及和旅游活動之間的復雜關系。
(3)應用。針對遺產保護與遺產旅游二元關系的內容,我們將通過小組討論來觀察旅游現象和確定辯論主題,通過辯論讓更多的知識得到內化、辨析、理解和應用的效果。
(4)分析。針對教師準備的案例教學素材,能夠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充分的討論和分析,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
(5)綜合。文化遺產旅游與管理課程教學結束之前,作為學期末過程性考核的重要一環,學生能夠對城市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歸納和分類,設計出科學、合理、具有吸引力的文化遺產線路。
(6)評價。可以對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旅游的相關材料作出深刻的、理性的、有價值、有說服力判斷的能力。
2 教學方式改革
結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要求,我們從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等六個方面對文化遺產旅游與管理課程內容進行分類。同時,我們認為,教學體系建設中應緊扣“應用”二字,其核心環節就是實踐教學。文化遺產旅游與管理課程教學改革重視教改目標中的體驗層次和操作層次,開展案例教學方法和實踐教學方法。為了進一步分解知識內化的難度,增加知識內化的次數,加深學生對需要理解、應用、分析、綜合等抽象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知識、研究、體驗、操作等四個層面上,嘗試通過“知識講授”“非遺進課堂”“上海市城市文化遺產線路設計”、案例教學、課堂辯論賽等五個環節加以貫通(見圖 1)。
圖1 四層次、五環節圖解 (圖片來源:作者整理)
我們將從以上四個層次對課程教改路徑進行解析:(1)知識層次方面,通過老師對相關理論知識的講授以及學生參與班級辯論賽的多元教學方式,以遺產概述、遺產旅游、文化遺產管理三個模塊的知識體系為載體,深入理解和內化遺產概念的界定、文化遺產保護原則以及和旅游活動之間的復雜關系。(2)研究層次方面,通過國內外具有代表性的遺產旅游的案例分享、討論和思考,讓學生對旅游研究的定位、研究選題的確定、研究切入點的思考和研究方法的運用等有一個較為系統的了解。比如如何去理解旅游和文化遺產結合產生的研究價值,文化遺產是旅游研究的外延對象,社會是不斷進步的,旅游的本質也是隨著社會的波瀾起伏而發生演變。遺產推動了旅游本質的構造化與認識程序化,演變中的旅游本質加入了遺產元素。除此之外,居民從家里走出來,轉變為旅游者,為了提高對遺產資源價值的認同度而前往遺產地旅游,同時又要控制因旅游所造成的對遺產資源本體的影響,不能因為提高了無形的認同價值而降低了實物本體質量,由客觀走向能動,增加社會性的凝聚力;旅游學術中比較盛行回顧視角,在文化遺產旅游研究領域,人們在回顧中發現了遺產,重視遺產并生成了一股社會力量,從文化遺產旅游的現象到背后邏輯和原理的探究中發現了其研究的價值。(3)體驗層次方面,通過“非遺進課堂”的環節,讓小組同學自主選擇一項家鄉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課堂中“非遺進課堂”環節為載體,不僅讓小組的匯報具有知識的普及、分享、展示和實操性,更讓全班的同學能夠有真正意義上的參與和體驗非遺。(4) 操作層次方面,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真正走進上海市區和奉賢周邊,實地考察每個人身邊的城市文化遺產,并設計符合大學生興趣愛好的“上海城市文化遺產線路”。
3 考核體系改革
鑒于對學生學習進步、學生習得和掌握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等高階認知能力的評價,文化遺產旅游與管理課程教改以后采取“三三四”的過程性考核評價體系:即“非遺進課堂”小組作業占比30% ,“上海城市文化遺產線路設計”小組匯報占比30%,期末考試(閉卷考試,案例分析)占比40%,相較于傳統的閉卷考試,過程性考核方式實際上對學生課內外學習主動性、團隊協作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等高階認知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依托“四層次五環節”的改革路徑,文化遺產旅游與管理課程教改實施以后,學生一方面能將識記層面的理論基礎知識得到有效內化,另一方面能將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層面的知識通過小組討論、課堂辯論、案例分析、線路設計匯報比賽的方式進行知識的遷移和再創造,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改善和提高[4]。
我們將文化遺產旅游與管理課程的“五環節、四層次”教學改革模式貫穿在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及考核體系等多方面,預期將會在提高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核心應用能力、專業影響力、知名度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羅仲尤等 2019)[5]。《文化遺產旅游與管理》課程教學改革能將“課程思政”學科內容與立德樹人的有機融合,通過“非遺進課堂”實踐教學環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旅游專業課教學中。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理想信念與社會責任;另一方面,還能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正確認識,提升職業精神[6]。這樣的課程思政能讓文化自信不僅僅停留在語言上,而是讓更多年輕學生主動去關注、了解、理解和守護我們國家的文化遺產,產生強烈的共鳴和認同,從而成功培養出符合新時代我國旅游產業發展需求的具有高尚品德與愛國敬業的優秀人才。
本文以文化遺產旅游與管理課程為例,從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方面重構了課程教學,通過“知識講授”“非遺進課堂”“上海市城市文化遺產線路設計”、案例教學、課堂辯論賽五個環節進行知識的遷移和再創造,將知識層次、研究層次、體驗層次和操作層次貫穿在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及考核體系等方面,達到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專業核心應用能力加強、文化自信進一步提升的教改成效[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