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娟
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湖北武漢 430000
旅游與酒店管理學生的就業問題,向來關乎專業生死存亡的重要考驗標準之一。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是由五個專業組成的學院:酒店與數字化運營專業、旅游管理專業、旅游研學專業、空中乘務專業與心理咨詢專業。近幾年來,在武漢城市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我院”)就業官網上的就業率與就業匹配率一直有提升的空間。2021年學校針對2018級畢業生的初始就業率統計結果與7月份目前的就業結果統計顯示我院的總就業率一直處于倒數三名的行列。2018總畢業生有435名學生,學校就業網統計我院目前靈活就業6.90%,待就業率為11.03%,暫不就業率為4.14%。因此,實時策略來提升學生的就業與就業質量十分必要。
根據目前專家們的研究現狀與研究內容,目前相關的研究內容與動態可以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不少專家針對我國目前就業現狀,仔細研究了我國的旅游與酒店管理就業政策,并對以往前人的研究進行了非常詳細的總結。例如: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制度供給與政策創新研究課題組(2018)提出了各地要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緩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他們做出了相關的推動高質量就業的16條相關政策建議。Deranty、Macmillan和 Bescond(劉 曉 莉,2018)分別針對體面工作的定義提出了他們的主觀判斷和維度定義。左占衛(2021)針對國家提出的2021年國家制定了新增超過1100萬就業的目標,他認為高職院校也要高質量就業。
很多專家對提升旅游與酒店管理就業的策略給出了他們的理解。比如,羅錦麗(2018)提出,通過科學、系統的全程式職業指導可以培養具有較高職業素養的人才,同時推動學校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三對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企業當前需求和未來發展,從而實現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更高質量就業,為國家和社會源源不斷地創造人才紅利。程細平(2020),從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現狀調查著手,分析存在的問題,站在學校的層面,從創業教育目標定位,師資隊伍建設,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創業的教育社會化四個方面來探討適合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發展之路等。郭振綱(2021)在工人日報里寫道:職業教育作為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供給渠道之一,要與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精準對接[1-2]。
黃碧珠(2017)年通過分析瑞士職業院校和美國STC職業教育,客觀地總結了職業素養培養、探索校企合作關系以及終身職業教育與人人職業教育的必要性。劉虹、章誼(2020)基于近三年江西省就業質量報告作了職業生涯視角下高職生高質量就業的縱向研究。楊欣、黃津津戈英(2021)以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對該學校的高職院校高效優化專升本促進高質量就業進行了實踐研究,提出了提高學生專升本,也是促進高質量就業的途徑與對策之一。
綜上所述,以往關于旅游與酒店管理就業的研究內容是多維度的,但是涉及縱向研究的較少。
旅游與酒店管理的就業質量可以從勞動者本身、企業或社會國家這幾個層面去理解。從勞動者本身指的可以是個體對工作特性、工作環境、薪酬福利的滿意度和個體特性與崗位需求的匹配度等。從企業層面主要是指其是否為企業員工提供了薪酬福利、對企業員工提供服務的滿意情況和安全保障等去看就業質量。而國家與社會層面主要是制定的相關政策與提升就業質量的關系。
從質量管理學角度,高職院校旅游與酒店管理學生就業質量是涵蓋企業和高職院校旅游與酒店管理學生對就業的滿足程度,分為以下四個方面(劉曉莉,2018)。
(一)全面性:旅游與酒店管理就業質量關乎企業與學生雙方滿意度,就業過程需要校、企與學生的全面參與,旅游與酒店管理就業管理過程全面性,評價維度的多面性(專業與工作相關度、薪資、離職率、職業素養、職業發展空間等)。
(二)動態性:旅游與酒店管理就業質量評價要依照不同地域、時間和社會環境而變化。
(三)經濟性:旅游與酒店管理就業過程中,院校、企業、學生三個參與主體都要付出一定的經濟成本(教學資源、學生學費、企業職業培訓等)。
(四)適宜性:旅游與酒店管理就業數量與就業質量的達到,即在旅游與酒店管理就業過程中既有就業數量,又要有就業質量。
衡量學校旅游與酒店管理學生就業質量的高低,可以從是否符合以上學生與企業就業滿意度的四個特性來進行判斷[3]。
旅游與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在初期入學時,被調劑的比例較多,學生大多對自己今后的就業方向并不清晰。學生在旅游與酒店管理專業學習時,并沒有清晰的學習目標。因此大多學生對今后的職業發展概念非常的模糊。即使學院組織學生參加旅游與酒店管理專業學習培訓,學生的積極性也是差強人意。以我院2018級旅游與酒店CLE遠程教學項目班,參與課后反饋調查的學生積極度為例。CLE班一共是30名學生,男生2名,女生28名。課程內容圍繞大旅游方向開展,有中外行業專家共同授課。課程開設頻率為每周一次,每次時長為90分鐘。課程開設時間段為2018年9月11日—12月18日。每次課后完成問卷調查總人數(見表1)。

表1 課后完成問卷調查總人數
從旅游與酒店管理專業課程參與度來看,學生的積極度并不穩定,這與學生的職業定位不清晰息息相關。有部分學生在課堂上與老師反饋在實習期間或就業方面,并不想從事與旅游與酒店管理專業相關的工作。甚至有少數同學對今后是否就業也比較迷茫。
企業對于學生的就業影響,在我院目前主要反映為工薪與崗位匹配比例不協調兩個方面。薪資方面主要指我院旅游與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勞動強度與工作薪酬不匹配導致。眾所周知,旅行社與酒店平均勞動時間長,而薪水較低這是目前不爭的事實。以今年武漢地區合作旅行社與奢華型酒店給我們應屆畢業生的薪酬為例,薪酬區間在2600—3000元。我院該專業學生大多在前線對客崗位,每日均工作時長為9—10個小時。因此該專業學生在該領域就業意愿較低。崗位不匹配則是針對我院旅游空中乘務專業,目前受國際疫情影響,各大旅行社與航空公司提供崗位較少,處于需求崗位人多,而空崗少的狀態[4]。
目前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針對本院學生職業定位不清晰,進行分方向教學的培養剛剛起步。以酒店和旅游兩個專業舉例。酒店與旅游分別都有“1+X”校企合作的職業證書考試,相較于原來的“雙證畢業”,現有的證書與專業匹配度更高。酒店管理專業設置葡萄酒品鑒、意式咖啡、茶藝等特色方向,旅游管理專業新增旅游研學專業。這些針對不同學生個性特點與學習需求的教學改革在2018級畢業生上沒有實施,目前在2019和2020級正在運行。因此,這也可能是導致2018級我院旅游與酒店管理就業率較低、就業質量較低的原因之一[5-6]。
針對之前衡量旅游與酒店管理學生就業質量的四個特性:全面、動態、經濟、適宜來確定就業策略應該與以上特性相匹配。主要的實施主體除宏觀層面上的國家政策以外,在微觀層面上,實時策略的主體主要在學院與企業。
學院應針對目前旅游與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學習現狀與職業發展意愿,繼續進行分方向培養。通過我院與武漢和湖北本地的旅行社和酒店的合作項目,大師工作室的介入,樹立學生對專業的信心、提升學生對專業的學習興趣與忠誠度、培養學生與國際標準接軌的操作技能與軟技能。比如我院“云旅游”工作室,陸續在酒店管理與數字化運營專業和旅游研學專業開展了“移動課堂”。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武漢市旅游景點實地進行了英文旅游問詢模擬以及中文的導游景點講解。除此以外,“云旅游”工作室也組織旅游專業的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排演,在武漢市解放公園為市民和游客表演到我國的傳統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這樣的課堂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自主性,還可以增添他們對專業的認可度。另外,學院各專業在“1+X”證書的企業認可度上應該繼續與企業溝通,增加校企合作證書的含金量,增加學生“帶證上崗”的自信度[7]。
2019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掇k法》里提及了要各地各高校秉承“興趣驅動、自主實踐、重在過程”的原則,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從而培養當今大學生獨立思考、善于思辨、勇于創新探索的精神。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有助于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因此,學院應該在響應國家政策的鼓勵,配合我校創業學院,培養學生的“雙創”能力。學院應該支持與輔助本院各專業的學生積極參與教育部舉辦的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通過大賽的歷練,讓學生在比賽過程中自立自強、激發創造力,增長其智慧才干。真正去落實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開拓高質量的大學生創業就業。
在學生的專業培養上,企業的介入也是不可或缺的。職業院校的特色也在于,院校應該服務本地企業,為本地企業的人力發展與人才需求做出貢獻。而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否應企業需求,那就需要學校的教學內容要緊跟市場,并與企業實際工作內容接軌。因此緊密的校企合作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考慮到每年我們學院各專業留在緊密合作企業的人才數量,企業如需要培養新進員工的忠誠度,除在工作環境、薪資水平、員工福利、員工職業培訓、企業文化認可等這幾個方面付出以外,企業在不影響其工作運營的前提下,可以積極配合學院的教學改革方案,與學院聯合培養學生。企業可以通過參與學院的企業講堂、企業體驗行、校企橫向課題等,與學院共同進行旅游與酒店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通過這些方式,既提前可以培養旅游與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又可以增強新進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避免對今后雙方共同培養出來的人才流失[8-9]。
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優化本專業對人才模式的改革,優化校企合作模式、優化實習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模式。從2018級本院學生就業情況進行了因果分析,同時也針對現狀提出了主觀的就業策略,希望以上就業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職業崗位認可度,最終同時提升本院今后的專業人才就業數量與就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