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珊 張宏波
長春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吉林長春 130123
在社會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大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閑暇時間增加,旅游的方式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旅游方式從過去走馬觀花的打卡式旅游向下馬看花的休閑旅游轉變。與此同時,環城游憩帶有其獨特的距離優勢,逐漸成為了城市居民假期休閑娛樂旅游的首選目的地。環城游憩帶也成為城市旅游休閑的展現。吳必虎教授于1998年首次提出環城游憩帶這一概念,第二年進一步提出了環城游憩帶理論。環城游憩帶指發生于大城市郊區,主要為城市居民的游憩行為服務的設施、場所和公共空間[1]。在特定情況下,還包括位于城郊的外來旅游者經常光顧的各級旅游目的地。簡單來說,環城游憩帶就是環大城市游憩活動頻發的區域。
成都市環城游憩帶作為成都市居民休閑娛樂的首要區域,近幾年很多學者都對這一區域進行了研究分析,主要集中于旅游[2]和規劃[3]專業,運用定性的方法研究成都市環城游憩帶的現狀并提出改進建議[4],缺少定量的研究。本文主要運用POI數據進行定性與定量結合研究,分析成都市環城游憩帶空間結構,并根據分析結果提出空間優化建議,以此嘗試提升成都市環城游憩帶的功能性和游憩體驗感,更好地為成都市居民服務。
本文研究的成都市環城游憩帶為成都市居民的游憩活動頻繁發生的區域。以成都市居民為研究對象,進行抽樣問卷調查,得出成都市居民游憩范圍為成都市區及周邊市縣,但主要集中于成都市域范圍內[5]。為了方便數據的獲取和整理,本文去除成都市市區部分,將研究區域劃分為成都市三環路以外所有區域,涉及青羊區、武侯區、成華區、錦江區、金牛區、龍泉驛區、青白江區、新都區、溫江區、郫都區、雙流區、新津區、大邑縣、蒲江縣、金堂縣、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邛崍市、簡陽市。
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邊緣,地勢西高東底,西部多為山地丘陵,東部為成都平原,有豐富的游憩資源。再加上成都“天府之國”,歷史悠久,遺跡遺址較多,成都人追求閑適生活,對游憩地需求較大,成都市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環城游憩地,種類繁多。
成都市環城游憩地總量豐富,大大小小游憩地兩百多個。成都市環城游憩帶擁有1個5A級景區,33個4A級旅游景區,游憩地質量較高。
標準差橢圓法是概括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特征,包括中心趨勢、離散和方向趨勢等。本文使用ArcGIS的標準差橢圓法得到每種類型的環城游憩地的空間分布特征,并以此進行分析。
平均城市中心距離指各種類型游憩地到城市中心的平均距離。本文將成都市的城市中心定為天府廣場,測算各類環城游憩地到城市中心的距離d值,并求出各類型游憩地到城市中心平均值,做比較分析。

使用ArcGIS中的ArcMap,將成都市中心天府廣場作為圓心,確定半徑,做出成都市環城游憩帶的回轉半徑圖[6]。根據回轉半徑圖得出各類型環城游憩地在不同尺度空間上的分布數量,并應用Excel做出成都市環城游憩地的空間分布折線圖,進行分析。
從成都市各區市縣官網搜集環城游憩地名稱,再分別從百度規劃云導出游憩地POI數據,經過對數據的去重、糾偏,共得到環城游憩地POI數據203條。通過ArcGIS處理作圖,形成包含空間信息和屬性類別信息的矢量數據。
本文在成都市環城游憩帶上共拾取203個環城游憩地,通過ArcGIS制圖,環城游憩地主要聚集在成都市市區附近,隨距離增加游憩地逐漸減少,且西部較多東部較少。
對成都市環城游憩地進行分類統計,依據旅游資源分類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17)對游憩地進行分類[7],發現成都市環城游憩地多為基礎設施,主類里綜合人文旅游地亞類,分類不夠精細和直觀,難以滿足本文研究需求。因此,根據成都市環城游憩帶現狀和前人研究成果[8],將203個成都市環城游憩地細分為觀光農場類、基礎設施類、歷史文化類、自然風景類和休閑度假類。其中觀光農場類游憩地9個,基礎設施類游憩地94個,歷史文化類游憩地29個,自然風景類游憩地57個,休閑度假類游憩地14個。
通過ArcGIS空間統計工具中的地理度量標準差橢圓法做出每一類環城游憩地的標準差橢圓圖,根據作圖結果分析每一類環城游憩地空間分布現狀。
觀光農場類游憩地主要分布在成都市區東南部,面積較小,集聚程度高,呈東北—西南走向,主要集聚于雙流區、武侯區、龍泉驛區、成華區(見圖1)。

圖1 觀光農場類
基礎設施類游憩地緊鄰成都市市區,受行政區劃影響,多為市政公園。分布面積較廣,集聚程度較高,分布呈西北—東南走向(見圖2)。

圖2 基礎設施類
歷史文化類游憩地,分布面積廣,分布較為離散,大部分游憩地位于成都市區西側。分布走向為東西向。除簡陽市外,各區都有零星分布(見圖3)。

圖3 歷史文化類
休閑度假類游憩地,分布離散。根據橢圓圖可以看出大致位于成都市市區西北側。橢圓略扁平,分布方向不明顯,大致為東西向(見圖4)。

圖4 休閑度假類圖
自然風景類游憩地標準差橢圓與休閑度假類游憩地標準差橢圓相似, 游憩地分布面積廣且離散,方向分布不明顯,大部分位于成都市市區西北側(見圖 5)。

圖5 自然風景類
選取成都市中心的天府廣場為中心,計算平均城市中心距離,結果如下:觀光農場類游憩地距離市區最近,其次為基礎設施類,休閑度假類游憩地距離市區最遠。觀光農場類游憩活動依靠成都平原繁榮的農業而發展,成本較低,大多因近客源市場而生,距離市區最近,成為市民周末、小長假的首選?;A設施類游憩地較之觀光農場更多地考慮成本因素,歷史文化類、自然風景類游憩地受游憩資源本身所在區位限制。休閑度假類游憩地大多依靠自然風景修建,成本較高,距市區最遠。
以天府廣場為圓心,以10公里為半徑,在ArcGIS做出成都市環城游憩帶的回轉半徑圖,對圖中各類環城游憩地的進行統計得出成都市環城游憩地空間分布折線圖(見圖6)。

圖6 成都市環城游憩帶回轉半徑折線圖
根據結果,可以看出成都市游憩地數量隨距離增加而波浪形減少?;A設施類游憩地多為公園、博物館、游樂場等,考慮客源和地租,集聚在距離市中心40公里內。自然風景類游憩地由于“錦江綠道”上多為天然湖泊濕地,在距離市中心20公里內分布較多。觀光農場類游憩地受市場影響在距離市中心20公里內集聚。
根據上述分析得出,成都市環城游憩帶游憩地空間結構為“三環三區”式。
其中三環如下:第一環:三環路至繞城公路內區域,也就是距離成都市中心天府廣場20公里內,為成都市都市邊緣區。這部分區域以觀光農場類和自然風景類環城游憩地為主,游憩地分布較密集,類型較為單一。這一環和成都市錦江綠道大致重合,分布著成都市的“六湖泊、八濕地”,是成都市的環城生態帶,在生態保護的同時,利用交通客源優勢發展游憩活動。但同時地租也相對較高。第二環:距離天府廣場20公里處,為成都市近郊區。這一環以基礎設施類和休閑度假類環城游憩地為主,游憩類型較為多樣。這一區域內地租較第一環低,同樣受城市市區交通輻射,交通較為便捷。這里的自然風光多被開發為休閑度假區,如依南湖而建的南湖夢幻島。第三環:距離天府廣場以外區域,為成都市遠郊區。這一環以自然風景類和歷史文化類環城游憩地居多,游憩地質量普遍比一、二環高,有國家級省級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區就位于此環。與此同時,歷史遺址游憩地也多位于此環。這片區域距離成都市市區較遠,環城游憩地多依游憩資源而生,分布離散。
三大分區分為西北山區、中部平原區、東南部山區。受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的影響,環城游憩地大致上形成了三大分區:西北山區為龍門山—邛崍山區,該區域地質地貌獨特,生態環境優越,以自然旅游資源著稱;中部成都平原區,歷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跡眾多,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頗具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傳統,是歷史文化游憩地的主要集中區;東南部山區為龍泉山脈一線,是傳統的種植業發達地區,現代化產業發展迅速,以觀光農場地為主要內容,但簡陽市和金堂縣游憩地極少。
三環三區相輔相成,構成成都市獨特的環城游憩地空間結構。
從成都市環城游憩帶空間結構分析結果來看,成都市環城生態區已形成較優空間分布格局。但從以上分析不難發現兩點問題。
其一,成都市第一環都市邊緣區游憩帶,游憩地質量較低,多為“農家樂”式鄉村旅游,旅游類型單一,存在同質化競爭[9]。都市邊緣區擁有最鄰近市區的絕佳區位,應對此進行合理規劃,避免資源浪費。對此區域的環城游憩資源進行統計和特色挖掘發現,可將此區域從新定位為五大區域,以求在生態保護基礎上充分發揮該區域優勢。北郊片區擁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該區的游憩開發應以大熊貓為特色,依靠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知名度延伸發展相關游憩項目;上府河片區,依托府河、東風渠、鳳凰山的自然生態景觀,打造大型山水風光游憩地。江安河片區依托江安河打造水上運動基地,打造年輕運動型游憩地;高新南區依托世紀城會展中心打造城市文化旅游景點,包括歌劇院、海洋公園等項目,打造文化娛樂類游憩地;錦江片區依托三圣花鄉、白鷺灣濕地公園,以休閑為主題,以田園風光為特色,進一步打造觀光農場類游憩。
其二,成都市東側游憩資源利用率較低,游憩地較少。東側為龍泉山一帶近年來依靠區域內發達的種植業和龍泉山山地已開發出相關游憩地,這些游憩地都處于萌芽階段,知名度較低。而龍泉山以東的金堂縣和簡陽市,環城游憩地極少。應充分利用沱江、三岔湖、龍泉湖以及周邊丘陵地形,開發自然或度假型環城游憩地,利用金堂的高校圈開發科技和文化類游憩地,同時深挖當地文化歷史特色形成游憩吸引力,彌補成都市東南部簡陽市和金堂縣的游憩空缺。
成都市環城游憩帶空間結構的高效優化不僅能夠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并且其所產生的社會意義也極為重要。成都市“三環三區”的游憩結構也是成都市休閑城市名片的重要一筆。成都市環城游憩帶的發展與歷史環境、自然環境是分不開的,應充分考慮因地制宜發展,各顯特色地發揮其游憩職能,注重游憩地質量和游憩地配套設施的完善。